怎麼評價徐志摩呢?

錢君史話


我比較喜歡徐志摩的詩,曾經買過讀過《徐志摩詩集》,說起徐志摩大家就會拿出他的情史出來說事。為了追求林徽因,他和張幼儀離婚,林徽因不願意落下破壞他人的家庭的名聲選擇和梁思成結婚。他回國后王庚工作忙讓他有時間陪生性浪漫的太太陸小曼,他和陸小曼暗生情愫,緊接著陸小曼王庚鬧離婚,然後和徐志摩結婚。這段婚事陸小曼徐志摩兩家長輩曾竭力反對,反對無效十分生氣,斷了他們的經濟供給,讓她們自食其為。陸小曼是千金大小姐,消費能力超強,她花錢如流水,家裡傭人都有十六個,徐志摩只好兼職幹幾份工作來供養陸小曼,最後因為乘飛機參加林徽因的講座,途中遭遇空難去世。

三個聰慧美麗又能幹的女子,讓多情浪漫的詩人生活變得與眾不同起來,於是繆斯女神頻頻光顧他,他寫出許多優美經典的詩篇。我們看一個人要看他的長項,徐志摩的長項就在於他深厚文學修養,給後世留下了許多優美經典輕的詩篇。我現在還記得他那首:《沙揚娜拉》

最是低頭的溫柔,

恰是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聲珍重裡有甜蜜的溫柔

沙揚娜拉

詩畫本一家,讀完這首濤你是看到一位溫柔俏麗的小姑娘?他的作品有《快樂的雪花》、久負盛名《我不知道風朝哪個方吹》和《再別康橋》等,這些輕飄流麗的詩作曾經感染過許多人。至於他的家事、情史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已經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我們何必要說他?不是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嗎?人生向來來不容易,能在短暫的生命裡留下些許印記已經不簡單了,我們欣賞他的作品和他愛誰恨誰無關。



藍珂兒


徐志摩出生於浙江嘉興海寧硤石,原名為章垿,留學英國時其父親為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學習。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

徐志摩出生於經商世家,家境殷實。又出國留學受過良好的教育,其思想具有開拓精神,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在他的不少作品裡都帶走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為被壓迫的窮苦百姓吶喊。

因受過西方先進思想的教育,徐志摩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所以,在父母包辦下與張幼儀結婚,雖婚後育有子女,但這並不是自己所選擇的婚姻,在他遇到林徽因以後,他就果斷與張離了婚。這個走進他生命的女人是他所謂的愛情,是他的“靈魂伴侶”。但林徽因並沒有選擇他,而是離開他嫁給了其恩師的兒子,後面徐志摩遇到了他的第三個女人,陸小曼。這個女人與他志同道合,給予了他想要的愛情......



朱自清曾說過:“現代中國詩人須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但正因為徐志摩的詩太出名,以至於人們忽視了其散文上的成就!

徐志摩短短的一生,為中國文學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他與三個女人的愛情故事也被世人津津樂道!如果說評價徐志摩,只能說,他是為文學與愛情而生的人!


青梅煮史


筆者認為:文品和人品,人品中的私德和公德還是要分開議論的好。

【徐志摩】

先看文品

他的詩寫得到底好不好呢?首先他在新詩的歷史上,是一個譭譽不一的詩人,這是因為他的詩好壞不一,參差不齊,他對藝術形式的追求以及他的詩歌主張,是非常模糊帶有主觀色彩的,他對詩歌的議論經常是過於藝術化,以至於比較空洞,這一點魯迅先生也曾經嘲諷過他。

【戰天鬥地迅哥兒】

但是徐志摩確實是一個詩的天才,他觸覺十分靈敏,對自然世界細緻入微的觀察,想象的豐富,比喻的新奇,構思的精巧,高超的藝術表現力,精深的音樂修養,總而言之,他的詩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徐志摩本身是富有藝術氣質的,他寫詩全靠天分,並不受到理論的束縛,天然地就能達到三美的境界,這和聞一多等人能將詩歌上升到理論高度,能用理論來指導寫作的寫法不太一樣,但是他的詩卻偏偏比別人的詩來得更美一些。

【聞一多】

公德方面

許多人可能認為徐志摩這樣的自由主義者,在政治上一定也很無謂的,甚至有人猜測,如果他沒有死,也許會成為了周作人那樣的漢奸——這是對徐的誤解。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的時候,徐志摩正在美國,“國內青年的愛國運動在我胸中激起同樣的愛國熱”(陳從周《徐志摩年譜》),1924年他任北京大學教授時,正值軍閥混亂,生靈塗炭,他追求的是英美式的政治理想,期望能夠實現資產階級民主制的“新政治”。

誠然,他是反對蘇俄的,他曾說過“列寧,他的偉大……是不可否認的”“但我卻不希望他的主義傳佈”,他確乎是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反對一切“主義”,但這隻能證明他的政見和左派不一樣,不能說他不愛國。

【列寧】

1931年,濟南慘案發生,徐志摩內心的血性被激起了,他表示“有血性的誰能忍耐”,這年九月,他發表了同情左聯烈士的文章,他開始在左聯刊物上發表文章,讓國民黨文藝界十分震動,由此可見,他的確是愛國的。

在私德方面

他拋棄髮妻,對張幼儀幾乎毫無同情心,瘋狂追求林徽因和陸小曼,他在感情上的恣意放縱,要麼熱情如火,要麼冷若冰霜,對愛的人熱烈、浪漫、不顧一切;對不愛的人冷酷而不講道理,他性格中的兩重,可見一斑。

【張幼儀與徐志摩】

最後以蔡元培先生給徐志摩的輓聯結束吧:

談話時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

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裡臥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潯陽鹹魚


徐志摩(1897年1月5日一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現代詩人,散文家。在他短暫的三十多年寫下了許多經典之作,最為大家熟知的有巜再別康橋》,巜你去》等等的傳世之作。徐之摩的好友胡適曾對他人說:”徐志摩是一道永遠不停息的生命之泉″。胡適對徐的稱讚與評價如此之高。徐志摩不但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而與之讓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有他的婚姻與他不同尋常的三段感情:第一段感情是徐志摩與張幼儀,徐志摩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張幼儀,,,。第二段感情是:徐志摩去拜訪林長民時見到了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被林徽因的容貌與才華深深吸引,,,。不顧當時張幼儀懷孕,毅然拋棄了張幼儀。瘋狂的愛上了林徽因,,,。當徐志摩離婚後,林徽因卻選擇了梁思成,並與之結婚。徐志摩結束了這段傷心的感情,,,。第三段是後來陸小曼的出現,讓他再次燃起了感情的火焰,,,。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姻遭到了他父母的強烈反對,他的父母甚至說:如果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就會斷掉他們的所有開支。但是,他們還是依然走到了一起。並結為夫妻,婚後的陸小曼生活奢侈,還吸食大煙。徐志摩無法承擔其高昂的費用。後來在1931年徐志摩飛機失事,,,。林徽因知道此事也極為痛惜,,,。就徐志摩今天我對他的評價只此一句"風流才子”。





青幽472


於靜靜的深夜,嫋嫋的檀香中,細讀徐志摩的詩集。不禁心中充滿無限柔情。

很多人熟知的大概是這句: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

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僅此寥寥幾句,那輾轉纏綿的情思,雲淡風輕的悲傷,若隱若現的不捨,淋漓盡致地被展現出來。

如此美妙的詩,那該是內心有多豐富的人才能寫出來!

徐志摩是才思敏捷的,所有的經歷,帶來的情感震動,都能在他心間開出或悲或喜的花。

有人說他是天生的詩人,為文學而燃燒的生命。

其實不然,出身優渥的他,從小備受父母寵愛,沒有遭遇什麼苦難,一直順風順水。

他內心澄明,但是卻無多餘愁緒。

21歲的他,夢想是成為像漢密爾頓那樣的大政治家,於是他懷著滿腔的理想和熱情,去了美國學習銀行學。

這一時期的他是迷茫的,或許是父親希望他接手家族企業學習金融,也或許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

所以他坦言,在美國的自己是個不含糊的草包,離開自由女神的時候依然是。

他不明白自己的方向,但隱約覺得英國哲學家羅素在召喚他。

他想跟著他認真念一些書。

於是,他興沖沖地跑到英國,不料,卻與羅素大師擦肩而過。

也在這時,他遇到了他的女神林徽因。

愛情,或許是啟迪一個人詩性的最好方式。

徐志摩也不例外。

如果說江南的煙波水柳,家庭的儒雅富足,潛移默化地滋養了他對詩的靈性和感知。

那麼他在英國結識的狄更生,羅素等大文學家友人,則撥動了那顆詩的琴絃,開闊了他的視野。

而林徽因則是他情感爆發的出口和理由。

在夕陽的康橋下,波光粼粼的柔波中,徐志摩遇見了讓他怦然心動的女子。

怦然心動是多麼華美乾淨的詞語,當它遇上徐志摩,就全都化成了詩。

無限青春活力,才情一流,樣貌一流的林徽因,像人間四月天般動人楚楚。

徐志摩醉了,醉在那段自由的年華中,醉在詩裡,愛裡。

一顆高傲孤獨的心漸漸融化,變得情意綿綿,熱烈如火。

他們在雨霧濛濛的街道上,撐傘談古論今。

他們在殘陽的剪影中,並肩而行,作文賦詩。

美麗的情感總能孕育美麗的詩歌。

美人,美景,美少年,一切只能化為一串串流淌的文字,說與你聽。

這段時光,他是絕對快樂,絕對自由的,像個孩子那般。

一次,在狂風暴雨中,徐志摩拉著朋友就往門外跑,邊跑邊說:“我們在橋上等著。”

朋友問他等什麼,他孩子似高興地說:“看雨後的彩虹。”

林徽因問他怎麼確定會有彩虹,他說:“完全是詩意的信仰!”

他不用絞盡腦汁做詩,他本身就活在詩裡。

他有孩子般的瞳孔,所以處處都值得歌頌。

他為林徽因寫了諸多像《人間四月天》,《月夜聽琴》,《草上的露珠兒》等意境極美的詩。

只可惜她還是不辭而別了。

她被他的文采所撩撥,情竇初開,但她同時也是一個心智成熟的女性,經過短暫的思索,他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

徐志摩對於他來說,是旅途,但不是歸宿。

林徽因成就了徐志摩的詩情,但她註定成為詩人情史上一個完美的背影,在往後的歲月中也會因為愈加迷離而愈加思念不已。

徐志摩愛的純粹,但林徽因卻還有一絲理智,亦或是徐志摩愛的沒有保留,傾盡全力,而林徽因卻無法冒險。

可能是她不忍心傷害張幼儀,也可能是她從張幼儀的身上看到了徐志摩的絕情。

女神最終嫁給了徐志摩恩師的兒子梁思成。

徐志摩悵然若失,獨自嘆息。

但他還是和張幼儀離了婚。

對於他所愛的,他能低到塵埃裡,但面對他不愛的,他則又冷血無情到底。

在徐志摩所有似水柔情裡,唯獨張幼儀沒有享受一分一毫。

張幼儀的哥哥和徐志摩是好朋友,覺得此人才華橫溢,遂把自己的妹妹介紹給他。

徐志摩父母覺得門當戶對,加之對賢惠老實的張幼儀頗為滿意,所以他們完婚了。

婚前婚後,徐志摩對張幼儀無不鄙夷。

第一次見到她的照片,他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

徐志摩是一個非常情緒化的人,真我,也任性。

此時他便顧不得君子的涵養了,對張幼儀從來沒有正看一眼。

就連履行婚姻義務,他也是不理不睬,毫無感情。

徐志摩結完婚就去求學了,獨留張幼儀在家和他父母生活在一起整整五年。

張幼儀甚是乖順,一直盡心盡力照顧徐父徐母,深得他們的喜歡。

但是徐志摩是愛情至上的人,他要找的人,一定是心靈相通,才情浩渺的人。

不愛,不妥協,也不承擔責任,這就是詩人耿直乾脆的一面。

五年的等待,張幼儀終於等到了和丈夫團聚的時刻。

她出國去找他。

她很是激動,想著能陪伴在徐志摩身邊,照顧他,讓他安心讀書。

但是剛見面,她的幻想就破了。

徐志摩來接剛下船的張幼儀,她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他,但完全不是因為愛,而因為他是人群中最不耐煩等待的人。

那一張嚴森森的臉,是張幼儀一生也難忘的,她的心情一下子低到極點。

但沒想到更糟糕的事還在後面。

他因為愛慕林徽因,想要與之在一起,此次叫張幼儀出國,不是為了團圓,是為了離婚。

此時的張幼儀已經懷有次子,但他置之不理,堅決要離婚,還叫她去打胎。

張幼儀不同意,他便一走了之,把她一個人撇在波士頓。

他對林徽因是愛而不得,張幼儀對他亦然。

但張幼儀對他的愛中有自卑和怕。

離婚前的張幼儀對徐志摩一直是崇拜的,敬仰的,她自卑,也害怕地高高仰望他。

徐志摩對感情是負責任的,但只針對他認可的感情,他在感情的世界裡追求的很熱烈,拋棄的也很徹底。

這中間他絲毫不在意世俗的評價,只遵照自己的內心和選擇。

他大概覺得對婚姻最好的責任就是愛,而如果沒有愛,就沒有必要虛假地維繫。

後來的張幼儀成長為有自我意識的獨立女性,徐志摩又對她讚不絕口,在勸解慵懶放縱的陸小曼時,他提及張幼儀都是忍不住稱讚的。

彼時的他們,成了平淡如水的好朋友。

甚至在徐志摩拮据的時候,他還向張幼儀借錢。

包括在他飛機失事的前一天,張幼儀還勸過他,飛機不安全,不要乘坐飛機。

徐志摩死後,張幼儀精心撫育他們的兒子,並且策劃編撰臺灣版《徐志摩全集》,讓更多的後人知道他。

張幼儀是愛著徐志摩的,她對徐志摩的愛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愛不愛她。

張幼儀晚年被問愛不愛徐志摩,她的回答是:“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就是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的吧。在他一生中遇到的幾個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她不但不恨徐志摩和他離婚,反倒感謝道:“如果不離婚,我就永遠沒辦法找到自我。”

可能張幼儀也承認,以前的她存在著缺陷,是離婚,讓她深刻認識到這一點並修正了它。

徐志摩一生中傾注最多心血的女人,當屬陸小曼莫屬。

對於林徽因,他是求之不得的初戀女神,是因沒有在一起而念念不忘的床前明月光。

是走入婚姻前的童話。

而對於陸小曼,他深愛過,傾倒過,也深深地失望過。

他們一起經歷過波折,纏綿悱惻,甜蜜美好,也經歷過雞毛蒜皮,失望絕望。

她是徐志摩真正完整的婚姻和愛情。

如果說是林徽因讓這個大詩人詩興大發,那麼讓他辭藻更深刻的則是陸小曼。

徐志摩失之東隅,得之桑榆,與林徽因擦肩而過痛徹心扉之際,緣分又悄悄為他安排了另一段際遇。

她就是學生時代就被稱為校園皇后的陸小曼。

陸小曼天生聰慧,又熱愛學習,十六七歲就已經精通英,法兩國語言。還會彈鋼琴,會畫油畫,她不僅才能出眾,天生熱愛浪漫,富有才情,長得也是極美。

這樣的陸小曼,沒有男人不喜歡,而她能看上的也只有徐志摩。

在一次舞會上,他們相遇了。

一個是曠世才子,風流儒雅,一個是俏麗佳人,妖嬈嫵媚。

一個情場剛剛失意,心有憂愁,一個婚後生活乏味無聊,所遇非人。

同病相憐,也是知音,互相吸引,慢慢靠近。

就這樣他們順理成章地愛上了。

婚後,他們恩愛甜蜜,在徐志摩的老家硤石度過了一段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他們遊山玩水,情意濃濃,在風景俊麗,民風淳樸的硤石,他們像一對神仙眷侶。

假如一直這樣該多好,但詩人的命運註定是多舛的。

他們因戰爭爆發不得不返回上海。

在上海陸小曼日漸奢靡而放縱。

她愛上了殖民統治下上海的繁華,沉迷於夜生活。

她就像一朵罌粟花一樣妖嬈嫵媚,任性妄為,喝酒,抽鴉片,包場,唱戲,捧戲子,穿梭於各種交際場所,揮霍無度,一擲千金。

再也不見那個如精靈般有靈氣的女子,再也不見她的詩情畫意。

而此時,徐志摩父母因對陸小曼不滿而中斷了對他們的金錢資助。

所以生活的擔子,自然落到了徐志摩一個人身上。

為了抵擋開銷,徐志摩只好加倍講課,寫稿,賺錢來供養陸小曼。

陸小曼是徐志摩無法度過的劫,即便她肆意任性,他依舊甘願為了他奔波,為了她放下尊嚴,放下自己的所有。

為了她能有足夠的金錢任性揮霍,他甘願自己詩人的靈魂低的塵埃裡。

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和張幼儀有相似的一面。

只可惜他愛的不是張幼儀。

徐志摩對陸小曼用情太深,嬌寵至極,所以無論她犯怎樣的錯,他都能原諒,即使有一絲的抱怨,也只是在自己的詩文裡。

此時的大詩人徐志摩,生活再無詩意可言,已經陷入了窮苦潦倒的境地。

他一度覺得自己是賺錢機器,不再像個正常人,更不用談詩歌了。

前半生從未為錢操心的詩人,現在竟然為了幾釐錢,幾分錢斤斤計較。

但是陸小曼絲毫沒有悔改之意,依然生活考究,我行我素。

夫妻倆的感情,漸漸有了縫隙,並且越來越大。

為了緩和他們的婚姻關係,徐志摩一次次勸說陸小曼去北京生活,但她拒絕了。

於是徐志摩的壓力就更大了,他不僅負責賺錢,還要抽時間回上海看望陸小曼。

那時候的飛機還是最不安全的出行方式。

經常,他為了省錢,做免費的飛機。

僅1931年上半年,徐志摩就在北京上海兩地奔波了8次。

這一時期的徐志摩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已是疲憊不堪。

1931年,11月上旬,陸小曼因為難以維持在上海的排場,催促徐志摩回家。

但是許久未見面,一見面他們就吵了起來。

陸小曼還是絲毫沒有改變,嘴裡叼個大煙袋,徐志摩勸他,她發脾氣,順手把煙槍扔向了徐志摩。

閃躲下,菸袋砸中了徐志摩的眼鏡。

詩人的心徹底涼透了,絕望了。

一怒之下,負氣出走。

臨行前,張學良通知他,他因事改期再走,讓搭乘飛機的徐志摩等兩天。

但是他為了趕上林徽因的一個演講,於第二天急迫地搭乘一架郵政飛機,飛回北京。

就是這架飛機,因大霧影響,觸山爆炸,結束了一代詩人年僅36歲的生命。

無奈又不能放下之際,天意替他做出了選擇,使他化作了蒼穹中的一朵流雲。

那裡沒有勞累,奔波,困頓,詩人閉上了沉重的雙眼,永遠地活在了雲端。

他將痛苦留給了張幼儀,遺憾留給了林徽因,孤獨留給了陸小曼。

只此一生,短暫又如夢境,燦爛若星辰。

輕輕地他走了,劃出了炫麗的弧線,永遠掛在天空中。

作為民國的大才子,他既為文學傾盡才華,卻也依舊為愛情奉獻一生。

在他追求“愛”與“美”的一生中,縱有遺憾,縱有異議,卻彰示著人生之絢爛與美好。


男神女神深度八卦


1897年出生於浙江海寧的徐志摩,在1931年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在短暫的34年中,留下了大量的詩歌、散文、日記等,尤其以一首《再別康橋》更是膾炙人口,不知使多少人意亂情迷,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縱觀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一生匆忙一聲長嘆。

一、為學忙

1910 年少年徐志摩就離開了家鄉,開始了匆忙的求學生涯,先後就讀的國內外學校有:

杭州府中學堂(後改稱浙江一中)、上海浸信會學院暨神學院、天津北洋大學、北京大學、美國烏斯特的克拉克大學、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康橋大學(現劍橋大學)皇家學院。

從1910年算起到1922年回國,他一共在近10家9個地方的國內外學校求學,學習了法學、日文、法文、政治學、中外文學、銀行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政治經濟學等,取得了文學碩士學位。

二、為詩忙

25歲的徐志摩在1922年返後國內後開始參與創辦、主編了《現代詩評》、《晨報副刊》、《詩鐫》、《新月》、《詩刊》等一系列刊物。同時,先後擔任北京大學、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女子大學等大學教授。還努力進行文學創作:詩集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等四集 ,散文集有《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等四集 ,還有若干小說、戲劇、日記、譯著等。《徐志摩全集》中編纂的其作品大約有265萬字,對廣交名流、頗多遊歷的徐志摩來說也算高產作家了。

三、為情忙

生命短暫,情事連綿。徐志摩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的愛情故事廣為傳播。

一聲長嘆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郵政飛機北上,準備參加林徽因在北京舉辦的演講會。當飛機抵達濟南一帶時因霧撞山遇難,不禁使人嘆惋!

蔡元培為其寫的輓聯中稱: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這也許是對徐志摩最好的評價。


貴在勤奮qzqf



點燃你的空靈


我看了下你是高校教師,可能是大學老師。但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箇中學生,成績特別好,每次考試成績都在年級前五,但他卻違反校規早戀,而且屢勸不止。那麼作為班主任或校長會怎麼樣?如果是學渣絕對是被叫家長或轟回家了吧!評價徐志摩也是這樣,衛道士抨擊他人品差,違背社會良俗;而文人墨客卻愛惜他的文才。每個人或多或少為了自己的利益8

我讀中學時是在小鎮上,就有一個轉學生,市裡不願收的,特別皮,經常晚上爬圍牆出去混,每個月都有兩三次約架,不是打別人就是被別人打的。不過這同學成績特別好,我們校長就看上他這一點:等畢業可以輕鬆考進市重點高中。這多一個名額不僅是校長和班主任的面子履歷,還是實實在在的工資補助,當時的教育制度就是這樣,憑分數說話,而我們這樣一個鄉鎮初中很難有學生進的了市重點高中。所以校長才會收下這樣的學生,對他有時還挺客氣的,對他所做也睜一眼閉一眼的。

再說,自古中國文人多風流,雄性總是喜歡把最好最美的展現給雌性看,會唱歌的畫眉是是公的,會開屏的鸚鵡也是公的,男人有權,有錢,有才難道不也是為了女人(或孩子)。


蘭亭妖月


作為讀者,我們應該只看作品,欣賞那些作品,不評價作者的私生活!

很多人都覺得徐志摩渣,但每個人都有追求愛的權利,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張幼儀,徐志摩從未喜歡過她,而她們的婚姻是傳統的包辦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徐志摩和林徽因在英國留學認識,當時其實雙方都是有好感的,而林徽因也知道徐志摩有妻室,當時林徽因讓徐志摩離婚再找她,而當徐志摩離婚後再次找到林徽因,林徽因也與梁思成訂婚了,而之後她們的關係應該也是紅顏知己的。再之後就是徐志摩認識路小曼。

作為時代新青年,他從頭到尾都有在追求自己所愛,他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覺得理所應該。而且,如果沒有這些感情經歷,他又怎麼會寫下那麼多浪漫的詩集供我們欣賞呢!


吧唧花花


“用情不專”徐志摩

 

民國大詩人徐志摩(1896—1931)在近代中國文壇活躍一時。作為“新月派”主力,其作品風格和技巧對中國新詩發展影響巨大,同時其戀愛、婚變與作品一樣轟動於世。

1915年10月29日18歲上經雙方家長撮合迎娶16歲之張幼儀走進第一次婚姻。張女端莊善良、善於持家,深得家人喜愛,二人婚後育有一子。婚姻表面看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實二人均受近代科學文化薰陶。

1918年8月14日在父母資助下赴美國留學,之後受西方尤其羅素思潮影響將追求愛情作為人生激情之一而喜新厭舊,1922年3月離婚。

1924年8月學成回國後,應邀幫助師兄王賡(與艾森豪威爾同學)照顧妻子陸小曼,因色迷心竅犯忌“欺朋友妻”,狡辯“感到有責任和義務來解救小曼”、詆譭王賡是“庸懦兼殘忍的丈夫”,導致另一家庭破裂。

1924年12月30日《雪花的快樂》有說是追逐陸小曼洋洋得意寫真。1926年10月3日二人婚禮因雙方父母一致反對一時成為京城轟動新聞。徐志摩業師梁啟超更是在證婚時訓斥徐“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婚後二人住在上海,因父母斷絕經濟資助及陸小曼生活散漫奢侈,徐志摩東奔西走於京滬兩地六所大學兼課賺錢。

再婚之前1920年英國留學期間結識朋友林長民之女林徽因,多次以有婦之夫身份示愛被拒。主要在於林徽因覺得不道德,再就是林與梁啟超之子梁思成有婚約。但徐志摩不甘心,離婚後一直“追”到1928年3月21日林、梁在加拿大溫哥華結婚。之前1926年5月27日《偶然》是最著名感情表白。

1931年11月19日,為趕在晚19:00到北京聽林徽因“中國建築藝術演講會”,迫不及待搭乘郵政班機北上失事殞命,時年35歲。所以她將梁思成從飛機失事從現場撿回的一塊殘骸在臥室床頭掛了24年直到去世。

期間1928年11月16日詩人因第二次婚姻危機出國散心。來到當年求學之康橋作《再別康橋》,自訴難以言說複雜情感,既表達對未得到愛情之感慨,更同時表達對當前婚姻悲哀。

後人張邦梅在《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評論其第二次婚姻:“一味西化,把固有道德拋諸腦後……他忘了朋友之妻不可欺古訓……一手摧毀自己家庭,又造成另一家庭破碎,更傷透了父母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