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之——辛姓

辛姓,為傳統漢族姓氏。

以地為氏,尊啟為辛姓得姓始祖。據《元和姓篡》記載:“姒姓,夏後啟別封於莘,子孫去草為辛,遂為辛氏。” 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9位。主要集中於吉林、山東、遼寧、黑龍江四省。

中華姓氏之——辛姓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裔高辛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相傳黃帝之後有高辛氏,其後有去高字改為辛姓。

源流二

出自莘姓,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於莘(故城在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莘國,其後世子孫以地為氏,稱莘姓。後由於莘與辛音近,遂去艹頭為辛氏,便產生辛姓。

源流三

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後裔。

源流四

出自賜姓而來。“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源流五

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漢化改辛姓。清時滿洲人有辛姓,世居錦州。 甘肅碾伯縣土司其孫姓辛,名莊奴;高麗有辛姓。今滿族、土族、藏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中華姓氏之——辛姓

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於莘,古人慣以地為氏,後由於莘與辛音近,遂去“艹”為辛姓,稱辛氏。夏傳至桀時滅亡。

商朝時期,辛氏族人於史書鮮見,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時受封於長子,其子孫遂開始在山西落籍。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辛俞、辛寥,周王朝國都有辛有,魯國有辛櫟,表明辛氏族人在此際已播遷於今河南、山東境內。

兩漢之際,辛氏族人在隴西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別是辛慶忌家族世代顯貴,更為後世辛氏隴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此際還有趙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氏族人已經遍佈北方。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隴西繁衍的辛氏已經族大人眾,枝繁葉茂,而且高官不斷,數量眾多,辛氏隴西郡望已經形成。當為辛氏族人入遷江南第一人。

隋唐時期,隴西仍是辛氏族人主要繁衍之地,並出現了辛氏歷史上的宰相辛茂將。

五代十國至兩宋時期,在今陝、晉、豫、冀、魯等地辛氏族人發展迅速,尤其在今山東境內,辛氏族人繁衍的尤為興盛。隨著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現了更多的辛氏人家,並且已有辛氏族人入閩。

元朝時期,有辛氏族人遷居新疆。

明朝初期,山西辛氏族人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寧夏、河南、山東等地。明朝以後,辛氏在中國分佈廣泛,尤以山東辛氏繁衍最勝。

清朝康乾年間以後,河南、河北、山東之辛氏族人闖關東者甚眾,其中山東辛氏為中堅力量。

姓氏名人

辛甲:西周開國大史。原事商王紂,曾獻紂七十諫,紂不聽,無奈投周。由召公奭推薦,任周大史,受封於長子。曾倡議百官群臣各獻箴言,勸王行善補過。今存“虞人之箴”。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戰國時人,生卒年不詳,散文家,祖籍宋國,代表作品為《文子》。

辛勝:秦國將軍。秦王政二十年,燕國派荊軻刺殺秦王失敗,秦派大將王翦、辛勝攻燕,於易水之西大破燕軍。

辛棄疾(1140—1207),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中華姓氏之——辛姓

辛芷蕾:1986年2月28日出生於黑龍江省鶴崗市,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 。

中華姓氏之——辛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