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本關於秦王朝的書,說說你對秦始皇這個人的評價?

侃侃聽聞


對於秦始皇,我非常肯定的說:他是傳奇,他是英雄,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說秦始皇暴政,有人說秦始皇荒淫,然而卻少有人能看清秦始皇為什麼被譽為“千古一帝”。

眾所周知,秦始皇13歲繼承王位,然而他39歲便統一六國,建立中國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央集權制王朝——秦朝。短短20幾年,打破了持續250多年的諸侯割據,七國爭霸的局面,完成統一天下大業,這樣的人卻受著眾多人的誤解。

對於秦始皇最大的誤解莫過於著名的“焚書”“坑儒”。首先秦始皇並不是燒掉了所有的書籍,他當時燒的只是不屬於官家收藏的各家經典但並不是所有,對於農業和醫療方面的書籍都是有所保留的。而且根據後世史學家所記載種種跡象透露,很有可能秦朝是保留了當時其他國家的經典書籍。

而坑儒更是讓人至今也覺得他殘暴不仁。然而當時的儒生千千萬,被活埋的不過是依然支持分封制的儒生,根據東漢王充的論證,當時活埋的不過四百六十七人。如果秦始皇真的殘暴不仁,死的何止這些人。其實對於坑儒至今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學者提出當時活埋的可能是術士,還有學者認為坑儒其實不存在,只是後世杜撰,但這個論證很快被更多人推翻。

在我看來,秦始皇是功大於過的。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曾把民間所有兵器都上繳甚至銷燬。很多人不懂,覺得太瘋狂了。其實是因為他統一了六國後出現了新的問題:版圖的擴張導致境外虎視眈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前後派遣了50萬大軍駐守邊疆,修築長城,抵禦外敵,甚至下令不准他們回朝,必須守住華夏民族的邊疆,哪怕是秦朝出現危機。這就直接導致了國內空虛,為了防止國內暴亂,對於軍事敏銳的他只能瘋狂的上繳民間兵器,這控制住了一時,卻還是敗給了秦二世。而最後駐邊大軍都沒有回朝,否則秦朝也不會那麼快就被顛覆。

易中天在《帝國的終結》中說道:“秦,雖死猶存,它亡的悲壯”。秦朝雖然敗了,但是秦始皇留給後世的東西卻是不可估量的。他廢除分封制,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縣制,並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等各種有利於發展的法令,“千古一帝”用來形容秦始皇,一點都不為過。


不承歡


秦皇漢武,這四個字當能看出始皇帝的功業!

始皇帝為華夏族開創了一個新的發展時代,而且延續發展了兩千多年!這就是我們講的封建王朝。其實更科學的講應該叫: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王朝!

始皇帝為華夏開創了大一統時代,而且將大一統的思想與觀念徹底融入到每個子民心中。

經濟上,黔首自實其田,天下統一的土地制度;統一度量衡,車同軌,這些為全國經濟統一融合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政治上:郡縣制全國鋪開,用中央集權的方式保證了國家統一。漢朝和晉朝有分封,但無一例外均出現國內封國叛亂!歷史證明,郡縣制是高度維護國家統一的政治制度保障!全國開始文書管理,從中央到地方,全部統一文書管理!

文化上:書同文,廢除六國文字,統一文字,讓天下學者在統一文字中學習,更加趨同的文化觀念,才能更有效的國家統一

前期放棄法家一家之言,包容博士儒生。但東方六國的學者一直對皇帝嗤之以鼻。有史料記載,始皇帝泰山封禪,在封禪即將開始,儒生博士依然為封禪流程爭吵不休,擺明就是不認同皇帝,不想讓皇帝封禪成功。而且在封禪下山後,始皇帝因下雨而淋溼,遭到儒生博士的譏諷!

軍事上:北征匈奴,南討百越。高壓的軍事壓迫,保證邊疆安穩,打擊異族!

雖然後期修長城,建阿旁宮使百姓徭役繁重,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這些,始皇帝確實是殘暴的。但這裡面有很大的因素是因為六國貴族一直擾亂大一統政策,企圖恢復他們往常的特權!


歷史大片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成大統一的帝王,千古一帝的稱號是當之無愧的。關於始皇帝個人的評價,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可以探討的;



1.知錯就改,慧眼識人;

韓國為了消耗秦國的實力,派鄭國來修建300餘里的渠道實施疲秦計劃。秦始皇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他認為來秦的客卿大多都像鄭國一樣,使秦國疲憊。於是秦始皇便下令驅逐客卿。

秦國未來的丞相李斯也在驅逐之列,他不甘心於被驅逐便主動上書寫下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

於是秦始皇的就馬上把逐客令給撤回來了,這裡我們都知道對於一個統治者來說朝令夕改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始皇帝他知錯就改的這個品質是值得我們讚揚的,並且李斯也得到了重用。



2.有大局觀;

鄭國在修渠的過程中,秦王發現了鄭國的陰謀,始皇帝很憤怒想要殺了他。鄭國便向始皇帝解釋:臣雖然為韓國來到秦國當間諜,但是渠修好了也是大秦的利益,臣雖然為韓國延續數年的存在,但是卻是為秦國建立了萬世的功勞。

於是始皇帝便沒有處置鄭國,而且把渠命名為鄭國渠。



3.禮賢下士,用人不疑;

在秦王政23年的時候,秦王政把群臣都召集起來商討如何消滅楚國。這時候王翦和李信產生了分歧,王翦認為必須要60萬以上的軍隊才可以消滅楚國,李信認為20萬軍隊就可以消滅楚國。秦始皇很高興,他認為王翦已經老了不中用了,於是便派李信和蒙恬率軍20萬去攻打楚國,王翦也因此稱病不去朝拜。李信南下伐楚先勝後敗。還是大敗。

始皇帝也沒有因為他失敗而責怪李信和蒙恬,始皇帝反而親自去王翦的家裡對王翦說:寡人不用將軍之言,不聽將軍謀,李信果然失敗了,將軍你雖然身體不好,但是怎麼能拋棄寡人呢?希望你帶兵去攻打楚國。

始皇帝之所以能平定六國,正是因為納諫從善入流,有大局觀的體現。至於他的個人功績,本人就不談了。只談他自己。


讀史以明身


用一句話就是:千古一帝。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可以從功過兩方面評。

秦始皇功:

1. 使用皇帝稱號。嬴政取“三皇”、“五帝”的皇帝為尊號,還規定皇帝自稱“朕”,其命令叫“制”或“詔”,其用印則曰“璽”的

2. 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制,廢除世卿世祿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員均由皇帝任免,無權世襲,均向皇帝負責。

4. 修築長城。始皇帝把戰國時北方燕、趙、秦三國舊修之長城連接起來,對後世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有重要作用。

秦始皇

5. 統一貨幣。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銅為下幣。

6. 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時的秦國度、量、衡器具,作為全國鬥算長短、大小、輕重之標準。

7. 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

8. 修建馳道。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9. 溝通水路。秦疏浚鴻溝作為水路樞紐,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長達六十多里之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

10. 統一文字。秦始皇令李斯把原來秦國之大篆整理簡化而成小篆,在全國通行。

李斯

11. 北伐匈奴。匈奴連年侵犯北部邊境,始皇帝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抗匈奴。

12. 南征百越。派任囂,趙佗率領50萬大軍征服百越。

秦始皇過:

1. 嚴酷治國。秦朝法律嚴苛,實行鄉里家族連坐之刑。

2. 用民過甚。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各種大工程。

阿房宮

3. 連年戰爭。 統一六國,稱帝之後,南征北戰,百姓服役徭役繁重。

4. 焚書坑儒。始皇為了統一思想,焚燬眾多書籍。

總結:

秦始皇有功有過,但,難道因為這些就能否定秦始皇統一六國,給人們帶來的貢獻嗎?

他制定的各項政策,成了後世兩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開創了多個盛世王朝。

我認為秦始皇不愧為千古一帝。


歷史漫談課


我們先來看一下秦始皇的生平事蹟,在對他做出一些評價,不能用片面之詞來判斷他是好是壞

秦始皇本名叫嬴政,自己坐上皇帝后,要想一個偉大的稱號,於是取三黃五帝中皇帝二字,稱自己為“始皇帝”。

贏楚年輕時被送到趙國當質子,遇見呂不韋,呂不韋就把自己的小妾送給贏楚,也就是後來嬴政的母親趙姬;他從小就頂替父親在趙國做質子,待到父親贏楚稱帝,趙國才把嬴政放回秦國;不久之後父親贏楚去世,讓十三歲的兒子嬴政繼位,可是他並沒有實權,也只是一副空架子,徒有虛名。

二十二歲,加冕為王,不想在做傀儡,開始反擊太后、呂不韋等人,僅用兩年就把朝中勢力清理乾淨,自己把握大權。

他的野心不至於一個秦國皇帝,於是他開始密謀籌劃,軍隊迅速強大,在三十九歲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他在位期間,做過不少事情,修長城、焚書坑儒、修阿旁(pang)宮、修兵馬俑。

就秦始皇所做的事情,為了抵禦匈奴侵犯,大修長城期間累死了許多人;歷史有名的焚書坑儒,到現在還存在爭議,認為不應該燒書,不應該殺害術士,可是不燒民間一些書籍,如何做到統一思想,這種做法不應該這麼激烈,導致讀書人對他的做法感到不滿;大修阿房宮是為了自己的私慾,想修建一座大的宮殿,但是還沒有完工秦始皇就死掉了,被後來的項羽一把火給燒了,傳說宮殿是秦始皇給自己最喜愛的美人修建的;再來說一下最後一件大工程,秦始皇採用大臣的推薦用陶俑頂替真人,也就是現在出土的文物-兵馬俑

秦始皇為統一思想做出了貢獻,但他不應該去壓迫人民,逼的農民起兵造反。


陰謀歷史


秦始皇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任皇帝,同時也是封建制度的締造者,關於他的功過是非歷來都是爭論不斷,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定案。作為華夏曆史上第一個實現國家大一統,同時建立了中央集權專制的皇帝,被學著扣上了“暴君”大帽子,當然這個觀點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雖說秦始皇創建的是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但是這個制度在當時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制度,而且這一制度也延續了兩千多年,同時還讓中國一直領先世界,是當之無愧的“天朝上國”。關於這個是非功過的話題,我們今天就來具體分析一下。總的說來,秦始皇的功績可以分為三件,而且這三件都是功在千秋的大功績。

首先一個就是“橫掃六國,統一了中國”。這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在秦始皇之前,雖說也出現了夏商周這樣的統一王朝,但是不論是在疆土面積,還是國家控制力上都是不能比擬的,因為之前的朝代都是諸侯分封制度,也算是各有各的制度,國君沒有太大實際控制權。但是秦始皇不同,他消滅了六國,實現了中國的大一統,算下來是結束了一箇舊時代,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同時還開疆拓土,奠定了中華之後千年的疆域基礎,為後代的天子樹立了“天子經略,諸侯正封”的好榜樣。

舊時代當然是指的夏商周,之所以說是舊時代是因為這些時代都比較落後,雖然是一個朝代,但是算下來疆土也沒有真正統一過,在社會制度上也是很落後,這些朝代算是脫胎於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社會,當時大點的叫方國,小的是以族來命名。他們一直都是出於融合兼併的過程中。史書也記載夏時諸侯,號稱萬國,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至春秋,存者僅百餘國。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這麼個轉型過度的時期,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樣把周邊的方國和部族進一步整合,直到秦始皇橫掃六國才算是真正的統一了華夏文明。

關於夏商周時期的疆域面積問題,史書上記載不多,夏朝的疆域跨今黃河中游的南北兩側,商滅夏朝,疆域擴至黃河中下游兩側,但均無明確疆界。西周滅商之後,號稱“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詩·小雅·北山》)據春秋前期王室大夫詹桓伯曰:“我自夏以後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毫,吾北土也。”(《左傳·昭公九年》)周王室在這個範圍之內仍未統一,王室只佔據邦畿以內地區,其他皆為大小封國,都處於獨立或半獨立的狀態,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戰國時期,七雄並爭,都談不到統一。只是到秦始皇時,才“六王畢,四海一”,(杜牧《阿房宮賦》)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疆域形勢。但是最可貴的一點是在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的疆土面積之後並沒有止步不前,他還北擊匈奴,同時還擊潰東越,南夷等,為了抵禦匈奴修建了萬里長城,這樣的國土面積算下來差不多是西周時期的5倍之多,從此也就奠定了中國千年來的國土面積。

其次是是“廢封建,置郡縣”。這裡的“封建”指的是政治制度而不是社會制度,這種制度開始於夏朝一直到商朝,在周朝的初期已經比較完善。他的特點是以宗族的血緣關係為依託,它的核心價值為:嚴格嫡庶的權益分配;以嫡統庶,以庶輔嫡。時稱:“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在西周以前,每個朝代都是沿用這一制度來進行統治,當然王室以及諸侯國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樣看來這個制度在當時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他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到了西周後期,這個制度的腐朽不堪,各種弊端開始顯現,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之後建立的中央集權正好克服了這些缺陷,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他的制度形式是以皇帝為首,下面設立三公九卿。這種制度下皇帝已經不是舊時代的本族“大宗”,而是至高無上的國君,皇后是後宮之正,太子也不再是宗子而是皇位的法定繼承人,所有的國家事務都有三公九卿組成的國家機構處理,而這些三公九卿也不再是之前的宗族世襲,改成了皇帝任命考核為主。這樣偌大一個國家能夠健康有序的運轉,很好的適應時代發展,促進了華夏文明的進步。

其次就是“統一經濟制度,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秦國統一之前,七國的經濟制度還有文字是共存的,互相獨立有各自的特色,東漢學者許慎曰:“(戰國)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會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序》這些問題的存在對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是很不利的,各自為政,語言不通,這樣力量也沒法集中。所以秦始皇就統一了文字。統一了整個經濟制度還有貨幣,天下人都在一套語言系統以及一套經濟理論規則內做事使用一套通用的而貨幣,這樣一來國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也為之後華夏兩千年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至於秦始皇的過錯方面相信大家也比較認同,主要就是兩個,一個是焚書坑儒,另一個是徭役太重,不恤民力。當時秦始皇採用歷史的建議,大量焚燒了民間的藏書,同時坑殺了大量無辜的儒士,這直接是一種政治爆行。至於徭役重更不必說,天下剛剛安定,按照常理來說應該輕徭役,讓百姓休養生息,但是他確實在滅了六國之後變本加厲,建萬里長城,修建皇陵,讓百姓苦不堪言,最終導致了大量農名起義,秦朝也就土崩瓦解了。但是總體上說來,秦始皇的功績的大於他的罪過的,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批判的繼承,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交流。


歷史上那點事兒


功過千秋未定,秦始皇留給後世不僅僅是一座秦始皇陵和恢弘大氣的兵馬俑,而是中國歷史上的很多第一次。或許很多人會說秦始皇是個暴君,但隨著現在歷史的逐漸研究,正在將他身上的罪名一項項褪去。古人已逝,後人應該思考秦始皇一生作為對於中國歷史有何意義。明朝思想家李贄的話卻也是對始皇帝最好的詮釋,他如是說: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裂,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

是非功過都隨了土,千秋只見始皇帝

  • 質於敵國的秦質子子楚遇上了衛國商人呂不韋,是養父還是親父?

對於秦始皇的出身,相信歷史上存疑的學說著作很多,因為他的母親

趙姬在被秦莊襄王(也就是當時還是質子的子楚)臨幸前,是商人呂不韋的妾,這也就給了野史傳說和老百姓們提供了遐想空間。拋開這些未能定論的猜想,我們來看看正兒八經的秦始皇出身。

秦始皇,嬴政,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公元前259年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嬴政的父親子楚,是當時秦國派到趙國的質子。由於秦國和趙國經常有戰事,所以子楚在趙國的生活過的並不是很開心,甚至是被針對和監視的。也就是在這個情況下,子楚碰到了衛國商人呂不韋。呂不韋知道了子楚的情況,商人的直覺和對政治的敏銳把握,他認為子楚是“奇貨可居”的。於是他幫忙花重金賄賂子楚父親安國君的寵妃華陽夫人,並讓子楚認華陽夫人為母,改名子楚(原名異人)。隨後,子楚在呂不韋的府邸見到姿色卓越的趙姬,臨幸了她,趙姬生下一子,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

秦始皇。

商人 呂不韋

  • 倉促回國的子楚和少年即位的秦王政

公元前257年,秦將王翳帶兵攻打趙國都城,趙國國君要殺掉質子子楚,呂不韋和子楚給了城門守將六百金得以逃脫。回國後的子楚繼承王位,世稱秦莊襄王。秦莊襄王在位七年,去世。秦王政登基,這一年他十三歲。登基初的嬴政並沒能掌握朝政,因為大權都掌握在相父呂不韋手上。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發力,除掉呂不韋,至此,秦王政大權獨攬,開始自己真正的政治舞臺表演。

千古始皇帝

一統天下,秦始皇的文治武功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公元前230-221年,秦王政先後掃平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制的國家。

秦統一六國

  • 秦始皇的文治

為了確保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正常運行,秦王政在結束統一戰爭之後在政治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始用“皇帝”稱號。一統六國之後的秦王政眼裡,自己就是歷史上最牛逼的君王了,覺得以前對於君王的那些稱號都不足以概括自己的功業,於是取

“三皇五帝”的“皇”和“帝”,稱“始皇帝”,後代已二世、三世至萬世稱。皇帝稱號的使用,確定了皇帝君權至尊,被後世君主沿用。

推行三公九卿管理中央政府各項事宜;分封制而行郡縣制各郡縣設守、監、史進行管理;文化上,實行書同文,確立小篆隸書為國家通行文字;交通上,實行車同軌;經濟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確定黃金和銅錢而通用貨幣。

秦朝銅馬車

  • 秦始皇的武功

一個強盛的王朝,不僅要有高度發展的文治,還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一統天下的秦始皇並沒有停下征伐的腳步。

北抗匈奴,築長城。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並修築了長城(這個長城不是現在的長城)。這個長城保護了秦朝和後世王朝免受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可謂功業。

明長城

南擊百越,開三郡。統一之後秦始皇命趙佗為將,帶兵南下,擊敗當地的民族,開桂林,象郡、閩南三郡,鑿靈渠,並讓士兵當地屯戍。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對南國進行開發,積為功業。

靈渠

創業難,守業更難,開始暴虐的始皇帝

在天下平定、自己的一系列政策頒行之後,秦始皇沒有擺脫封建君王的惡習,追求長生,貪圖奢逸。於是,政治黑料來了:

  • 求丹訪道引發的坑儒

享有一切繁榮富貴的秦始皇自然也想萬世為王,加上戰國時期發展而來的陰陽學說、黃老思想等講求長生的學說的盛行,秦始皇開始追求長生。他命方士侯生和方生帶船出海找尋不老藥,這二人求不到便散播謠言說皇帝暴虐還妄求長生,秦始皇一怒將都城的四百六十方士全部坑殺,這就是坑儒事件。

  • 統一思想的野蠻決策—焚書

當時有個博士淳于衍,他指出人們之所以容易暴亂是因為民間學說書籍太多,只要把書燒掉只留實用書籍和秦史就好了。秦始皇一聽有理就採用了,於是百家書籍付諸一炬。

焚書坑儒

  • 橫徵暴斂,徭役苛重,四處巡遊

平定天下的秦始皇,追求奢侈,築阿房宮,修皇陵,四處巡遊,百姓苦不堪言。這直接影響了秦朝的根基,也是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秦始皇陵

功過自有後代評述,始皇帝還是始皇帝

秦始皇死於巡遊的途中,其小兒子胡亥夥同趙高和李斯矯詔,殺死始皇帝大兒子扶蘇,即位為秦二世,二世暴虐更甚,又有趙高亂政,秦很快就亡了。

縱觀秦始皇一生,順應歷史潮流,完成國家的統一併推行一系列的政策奠定了後世政治制度的基石。同時,首次廢除諡號法和推行郡縣制,由此打破了封建宗族血緣制度而開始封建權力集中。對西南地區的開發,直接促使了民族融合。可以說秦始皇的政治抱負是很偉大的,至於他執政後期由於封建君主的侷限性,出現借民力而自娛,導致民生睏乏最終秦二世而亡,這也是他所不能控制的。


愛鏟屎的貓


怎麼評價?我對秦始皇的人物定性是民族英雄。

他的大致功績被其他大神基本都說的差不多了,那我就從其他角度來回答“為什麼他是民族英雄”

眾所周知,秦國最終亡於項羽劉邦之手,可他們倆有多少人?劉邦2萬,項羽5萬人,這股加起來還不到十萬人的軍隊是怎麼把素有“虎狼之師”之稱秦國軍隊打敗的。要知道,秦國當初能夠掃滅六國統一天下靠的就是國力強盛,軍隊勇猛。距歷史記載,當時秦國軍隊最起碼在百萬這個級別。

有人說鉅鹿之戰項羽剿滅章邯的秦軍20萬餘眾,這不是秦軍主力嘛,要知道這20萬大部分都是修建秦始皇陵墓的勞工戰犯,根本不是真正的秦軍,更談不上主力。

那秦軍主力去哪兒了?

30萬跟著蒙氏兩兄弟去北方守衛匈奴了,50萬跟著任囂、趙佗南下收復百越了。

換句話講,秦國的主力根本沒有參與中原內戰,可能有人又會問了那中原內戰的時候他們什麼不回救呢,這就是我之所以說秦始皇是民族英雄的原因。

漢朝建立後,趙佗在南越成立了南越國,定都於現在的廣州地區,勢力範圍覆蓋現今的廣東、廣西、福建地區。

劉邦一直沒有承認南越國,但他也不敢和南越國打仗,因為他知道那裡才是秦軍的主力。就索性讓他當南越王,獨立出去。可後來,趙佗突然就歸降漢朝了。

為什麼?因為秦始皇的囑託。

趙佗歸降後上書漢文帝(奏章內容網上可查),大致意思是:

“秦始皇跟我說,如果因為中原內戰而導致匈奴入侵,中原百姓慘遭塗炭,那我統一六國的目的何在,所以你絕不能再讓華夏土地分裂,你的使命就是讓各民族團結一致。而老夫在百越這地方已經待了很多年了,軍事也可以跟你抗衡,我也不怕你,但我依然選擇歸順漢朝,是因為受了恩人(秦始皇對趙佗有知遇之恩)的囑託,不想讓華夏大地慘遭分裂。”

就因為這樣,嶺南地區才得以繼續劃入華夏民族的版圖之中,因為這樣,秦始皇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五環青年


關於秦王嬴政的領導能力和執政能力,就《資治通鑑》的記載,有幾件事可以談談。

第一件事,是李斯進呈《諫逐客書》,秦王嬴政看了以後,馬上就撤回逐客令。儘管朝令夕改,對一個領導者是不利的,但是他發現錯了馬上就改,跟對待茅焦的建議是一樣的。

同時,還有一件事,鄭國以修渠為名,實際上是行疲秦之計,但是他發現後,不但不殺鄭國,而且還讓他繼續修渠,並把這渠命名為鄭國渠。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嬴政考慮問題有大局觀念。

我再講一件事。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政大喜,認為王翦怯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稱病不朝,迴歸故里頻陽(今陝西富平)。不久李信大敗,是為秦滅六國期間少有的敗仗之一。秦王嬴政大為震怒,但他第一時間反思自己的問題,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給王翦道歉,請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啟程,最終滅楚。

我們知道戰國有四大軍事家,白起、王翦是秦國的,然後就是趙國的廉頗和李牧。李信攻打楚國的時候,先勝後敗,大敗而歸,秦王大怒。怒了以後他怎麼辦呢?第一,他並沒有因此把李信和蒙恬繩之以法,勝敗乃兵家常事嘛,只是略加薄懲。後來李信去滅燕國,蒙恬守長城、抵抗匈奴,都做出成就。嬴政不是因為他們一敗就馬上處以極刑,他沒有,而是給他們一個補過機會。更重要的是,他親自跑到王翦家裡去,到他頻陽的家裡去道歉,說:“寡人不用將軍之言,不聽將軍之謀,李信果辱秦軍;將軍你,雖然身體不好,怎麼能夠忍心拋棄寡人,你出山吧,希望你能帶兵去打楚國。”在這件事上,我們看到的哪裡是一個殘暴、粗暴的秦王呢?在用人方面呢,他是非常有他的章法的,改過遷善。茅焦的事,《諫逐客書》的事,王翦的事,都表示秦王嬴政能夠傾聽不同意見,能夠用不同的人,對客卿也好,對秦國的將軍也好。

總之,秦王嬴政在統一天下之前,他確實是表現出很強領導能力的。他能用不同類型的人,比方說趙高,比如法律上面的高手李斯。李斯在治國方面也是很有一套的,秦王嬴政的那些統一措施,大多是在李斯輔佐下提出並實行的,如廢分封、海內皆郡縣等。

嬴政在納諫方面也是從善如流,他從繼位後的第十七年到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後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後北擊匈奴,南服百越,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文化及對外開拓諸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強了全國之一統,對後世亦產生重大的影響。








周朝文DMU


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這都足以說明秦始皇的功績是巨大的。雖然也有人批評他殘暴無道、驕奢淫逸,但都必須承認他的一生是功大於過的。秦始皇的功績主要有三,第一個就是統一全國。春秋戰國的幾百年時間,是分裂的中國,是大動盪的時代,兼併和爭霸不斷,可謂民不聊生。而秦始皇繼位後,僅用了短短十年就吞併了其他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完成統一的人,這是他政治和軍事才能的體現。後世對他統一中國評價極高,“功齊三代”、“功如丘山,名傳後世”等。

第二個則是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一條包含的措施是很多的,有創立“皇帝”稱號、建立三公九卿的中央集權制、廢分封改郡縣制等。而這一制度也遠遠不止是“漢承秦制”,應該是之後兩千年中國封建朝代都是繼承了它。柳宗元在《封建論》裡評價說“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所以,秦始皇不僅是皇帝的發明者,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開創者。

第三大功績是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等。貨幣和度量衡的統一是經濟制度建立的首要前提,而統一文字則是促進交流發展文化之必需,這都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秦始皇統一的東西還包括倫理道德、車輛形制等。

此外秦始皇的功績還有開疆拓土、修築長城、溝通水路交通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