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娘:情鍾一人義風千載的女詞人

《四庫全書》收有《蘭雪集》,就像這個作品集的名字一樣,作者是一個清絕如蘭皎如雪的女子,她就是與李清照、朱淑真、吳淑姬並稱宋代四大女詞人的張玉娘。

張玉娘:情鍾一人義風千載的女詞人

能摘得宋詞創作的頂尖鳳冠,張玉娘自然成就不俗。存世133首詩詞,幾乎篇篇精緻,神韻入化,在文學史上,《蘭雪集》享有繼李清照《漱玉集》後的第一詞集之美譽。且看她的懷春之作《山之高》: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遠道。一日不見兮,我心悄悄。 採苦採苦,于山之南。忡忡憂心,其何以堪。 汝心金石堅,我操冰雪潔。擬結百歲盟,忽成一朝別。朝雲暮雨心來去,千里相思共明月。  

再來讀一讀她的《塞上曲•橫吹曲辭》:  

為國勞戎事,迢迢出玉關。虎帳春風遠,鎧甲清霜寒。落雁行銀箭,開月響鐮環。三更豪鼓角,頻催鄉夢殘。勒兵嚴鐵騎,破虜燕然山。宵傳前路捷,遊馬斬樓蘭。歸書語霜婦,一宵私暱難。

這兩首詩詞分別是張玉娘兩大創作題材的代表作,一是風花雪月,一是金戈鐵馬。

張玉娘:情鍾一人義風千載的女詞人

張玉娘出身官宦人家,閨閣繡樓裡的生活無憂無慮,天真浪漫,風花雪月的題材唾手可得。她又自幼聰敏,妙想聯翩,作品常常別出心裁,新意紛呈。《山之高》描寫的是少女熱戀中的一往情深,既有《詩經》之風,又有《楚辭》之韻,也有《古詩十九首》之妙筆,還有蘇軾《水調歌頭》之神采,字字句句有來處,借古而不泥古,委婉含蓄卻又淋漓盡致,非聰慧飽學不可得也。元中葉著名詩人、學者虞伯生讀到張玉孃的《山之高》時,不禁讚歎:“有三百篇之風,雖《卷耳》《蟲草》不能過也。”

張玉娘:情鍾一人義風千載的女詞人

如果說風花雪月的題材是生活賦予,那麼金戈鐵馬題材的創作靈感則是憑託一腔家國情懷。那時候的南宋風雨飄搖,四處聽得到北國鐵騎的馬蹄聲。身在閨中的張玉娘,表面柔弱的張玉娘,目光卻越過了東風小樓、春花秋月,她以文人敏感的內心,關注外面的世界,思考國家和百姓的命運,於是她的筆底流淌出另一種旋律,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張玉娘:情鍾一人義風千載的女詞人

張玉孃的詩詞,並沒有讓她成為那個時代的文學明星。直到她離開人世300年後,張玉娘才作為一代詞人漸漸浮出水面。清代順治年間,在張玉孃的家鄉松陽任訓導的著名劇作家孟稱舜,偶然得到張玉娘遺稿,展卷讀來,愛不釋手,折服於詩詞才情,欽佩於貞潔風範,為她刊印《蘭雪集》兩卷,併為她募捐修墓建祠。順治十三年初,孟稱舜在南京雨花僧舍,傾情完成35折傳奇劇本《張玉娘閨房三清鸚鵡墓貞文記》,詳細描述了張玉娘人生的全景,從此,張玉孃的事蹟和作品才逐漸抖落史塵,流傳開來。

張玉娘:情鍾一人義風千載的女詞人

善詩工詞的張玉娘長期靜默於世間,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生前不涉足南宋核心文化圈。比如同一個朝代的李清照,父親李格非是著名的學者,公公趙挺之是當朝宰相,丈夫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大家,這樣的家庭背景使得李清照身居王朝的文化中心,光芒萬丈。再如朱淑真,她居住在南宋京城臨安,出身於官宦世家,來往盡是社會名流,一舉一動都會引起上層社會的關注,才華橫溢的女子,成名則是小事一樁。而張玉娘身居閨閣,恪守婦道,詩詞自樂,不求名利,自然引不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張玉孃的芳華早逝,文學的陣地裡還沒來得及扯開大旗,她在26歲的蓬勃年歲就撒手而去,叫人扼腕痛惜。張玉孃的早逝源自於文人所特有的憂傷氣質,這種氣質浸染骨髓,成為了一個純情女子靈魂的全部。當這種憂傷氣質遇到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愛情,生命之花便自然凋落。於是,在南宋末年的松陽大地,當年的才女、情女、貞女張玉娘,為我們留下了一出真實的“梁祝”。

張玉娘:情鍾一人義風千載的女詞人

當年松陽有張沈兩戶官宦人家,互為親戚,關係密切。沈佺和張玉娘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可謂一對金童玉女。兩人從小在一起玩耍長大,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沈佺言行雅緻,風流倜儻,是個忠厚本分的讀書郎。張玉娘自幼也是一個秀慧外中、冰清玉潔的美才女,博覽群書,喜文弄墨。受她影響,身邊的兩個貼身丫環霜蛾和紫娥,也鍾情文字,心靈純淨,非一般世俗女子。張玉娘還在自己的閨房裡養了一隻鸚鵡,這隻會說話的鸚鵡也非常善解人意,後人把這兩個丫環和鸚鵡合稱為“閨房三清”。漸漸長大成人後的張玉娘和沈佺,情意篤厚,情趣相投,天生一對恩愛姻緣。男大當婚,女大當嫁,15歲時,兩家父母商定,為兩個人許下終身大事。 誰知天有不測之風雲,沈佺的父母不幸雙雙亡故,沈家從此家道中落,張父有了悔漸漸長大成人後的張玉娘和沈佺,情意篤厚,情趣相投,天生一對恩愛姻緣。男大當婚,女大當嫁,15歲時,兩家父母商定,為兩個人許下終身大事。 誰知天有不測之風雲,沈佺的父母不幸雙雙亡故,沈家從此家道中落,張父有了悔婚之意,哪知張玉娘忠貞不渝,非他不嫁,死不相負。無奈之下,張父明確地對沈佺說:“你要想作我們張家的女婿,娶玉娘為妻,必須金榜題名。”為了迎娶佳妻,沈佺從此寒窗苦讀,求取功名。1271年,沈佺進京趕考。臨行前,玉娘含淚寫下了著名的《古別離》:

把酒上河梁,送君灞陵道。去去不復返,古道生秋草。迢虎山河長,縹緲音書杳,愁結雨冥冥,情深天浩浩。人云松菊荒,不信桃李好。澹泊羅衣裳,容顏萎枯槁。不見鏡中人,愁向鏡中老。

張玉娘:情鍾一人義風千載的女詞人

沈佺遠行的日子裡,玉娘在家裡苦苦等待,倍受相思的煎熬,她著名的代表作《山之高》三首就作於此時。後來沈佺赴京趕考,不負張家所望,高中鹹淳辛末科榜眼,然而天不佑人,沈佺在回松陽見玉孃的途中不幸染了傷寒,病入膏肓。玉娘聞知,含淚寄書於沈佺:“妾不偶於君,願死以同穴也!” 22歲那一年, 沈佺不治而亡。父母急欲為張玉娘另擇佳婿,痛不欲生張玉娘堅決不從,她秉持“丈夫以忠勇自期,婦人則以貞潔自許”,拒絕再覓他人,立誓為沈佺守節,並泣血作詩,以名其志:“中路憐長別,無因復見聞。願將今日意,化作陽臺雲”。沈佺一去,天塌一半。此後,張玉娘懨懨獨守空樓,終日以淚洗面,神情恍惚。文人向來多情,情牽舊夢的張玉娘,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來創作詩詞和緬懷逝去的愛情,她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痛苦而漫長的五年裡,一寸寸地香消玉隕,1277年元宵佳節的晚上,一代才女張玉娘流盡了最後一滴相思血淚,一縷幽魂終於隨她的情郎沈佺而去。

張玉娘:情鍾一人義風千載的女詞人

殉情而死的張玉娘,生前自號一貞居士,人生多有莫辯之蹊蹺,這難道是一語成讖?玉娘死後,這個悲愴的愛情故事並沒用結束。她的貼身侍女紫娥和霜娥悲傷不已,也不願獨活人間,紫娥“自頸而殞”,霜娥“憂死”,陪著她們的小姐玉娘一同走遠了。不久,玉娘生前養的鸚鵡也“悲鳴而降”,墜地而死。 如此鍾情的女子、鍾情的丫環、鍾情的鸚鵡,是多麼悽慘的人間景象!張沈兩家不無震驚,於悲痛中將沈佺、玉娘合葬,並將霜娥、紫娥葬在墓左,鸚鵡葬在墓右,時人稱此墓群為鸚鵡冢。後來有人在冢後修建了三間“貞文祠”,門額上書寫“貞文千古”四個大字,我想,這對張玉娘也許是不錯的紀念。

遺憾的是,張玉孃的故事和作品都沒有廣泛流傳,至今人們對張玉娘仍知之甚少。現代著名詞學家唐圭璋教授曾大聲疾呼:“一般文學史家,應該留出一點篇幅,敘述這已經隱埋了六百多年的女作家”,誠如斯言,張玉娘是不應該被忘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