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傷人的並不是壓力,而是壓力有害的認知

與其恐懼,不如擁抱。——庫珀·埃登斯

最近我在生活上遇到了一些麻煩:做事拖延,晚上失眠、白天精神不振。我焦慮極了,我感覺生活脫離了我的掌控。我感覺壓力讓我的生活越來越亂,我想,如果沒有這些壓力或者壓力能夠小一點的話,我的生活就會好起來的。

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便在網上尋找能夠幫助自己減輕壓力的書籍。一開始,我一直在尋找排遣壓力的相關書籍,我發現這些方法雖然有效,但更多的是治標不治本,直到我看到了凱利·麥格尼格爾的《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對壓力有了新的認識,生活才有所改善。

《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傷人的並不是壓力,而是壓力有害的認知


以往的認知中,我認為壓力是可怕的,它會夠帶來焦慮、抑鬱、拖延、逃避等等痛苦,我們應該儘量擺脫掉它。

然而在《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書中,作者對壓力的觀點截然不同。作者認為,帶來這些痛苦的並不是壓力本身,而是我們對待壓力的態度帶來的。壓力是正是邪,全在自己對它的看法。

當然,這個觀點是經過一系列權威實驗與調查得來的,並非信口開河。作者在《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這本書中強調,生活中的壓力總會存在,我們沒有必要非得消滅它,也消滅不了它。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對“壓力有害”的固有思維,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像對待朋友一樣接納它,然後互惠共生。

接下來,讓我們深入《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這本書,瞭解一下作者對壓力的看法。

1、重新定義壓力:壓力就是你在乎的東西發生危險時引起的反應。

壓力到底是什麼?“壓力”一詞,包羅萬象,可以指代任何我們不想要的東西。這些可以是客觀條件帶來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例如,交通阻塞我們可以用交通壓力來表述;當我們焦慮、害怕、繁忙時也可以用壓力來表述。不過以往種種有關壓力的表述,都帶有負面意味。

作者認為這並不客觀,壓力只是一種反應,是好是壞,具體的體現,在於人們的不同態度。所以作者提供了一個更加客觀的定義:壓力就是你在乎的東西發生危險時引起的反應。這個定義不僅更客觀、足夠大,更體現了壓力背後的真相,即“意義”。對於你不在乎的東西,不管它多麼糟糕,你都不會感到有壓力。


《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傷人的並不是壓力,而是壓力有害的認知


2、為什麼我們在面對壓力的時候,總是覺得它有害?

人們在面對壓力時,有兩種思維模式:壓力有害和壓力有益。按道理這兩種思維的佔比應該差不多,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壓力有害”的思維更加普遍。

一方面是因為人們感受壓力與否,除了與意義有關外,還與事情的複雜程度有關,越複雜的事情對我們來說就越麻煩。複雜就意味著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麻煩會帶來負面的情緒,所以我們或覺得壓力不是一個好東西。

另一方面是因為“壓力有害”這種觀念被大肆推廣,強化了人們對待壓力的看法。逐漸的固化我們的思維模式,造成思維定勢。一旦我們感受到壓力,總覺得它是有害的,全然忘記了它的另一面。


《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傷人的並不是壓力,而是壓力有害的認知

3、不同的觀念,會產生不同的心理預期,不同的心理預期會引起身體的不同變化。

作者和朋友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招聘了很多的服務員,研究信念會不會影響健康和體重。這些服務員雖然每天很勞累,但是他們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沒有鍛鍊身體。所以作者朋友便把他們分為了兩組,一組明確了概念,他們的工作所帶來的運動量完全超過了建議的運動標準;相反,另一組什麼也沒說。

4周後,結果令人驚奇,那些被告知工作等同於鍛鍊的服務員,他們的體重、脂肪、血壓都有所下降。他們沒有做其他任何的改變,改變的僅僅是一個觀念而已。

這似乎說明:人們的期望會影響哪個結果更容易出現,也就是說,人們期望的結果,就是得到的結果。

為了驗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他們又做了個研究:他們把同樣的奶昔標上不同的營養標籤,一類是高熱量高脂肪的“墮落奶昔”,另一類是低熱量低脂肪的“健康奶昔”。他們讓禁食一夜的相同的人喝奶昔,第一次來的時候為“墮落奶昔”,幾天後第二次來是“健康奶昔”。每次喝過奶昔之後,研究人員抽取血樣檢測胃飢餓素水平。研究人員發現“墮落奶昔”使得人們的胃飢餓素大幅降低,遠大於“健康奶昔”,儘管這些奶昔並沒有什麼不同。

兩次實驗的結果表明,面對同樣的事物,觀念的不同會導致結果的不同。

《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傷人的並不是壓力,而是壓力有害的認知


4、對待壓力的兩種思維模式,壓力帶給人的期望結果不同。

類比之前的研究,作者及朋友把目光投向了“壓力”。作者的朋友通過後續研究發現:壓力思維模式很強大,它不僅影響人們怎麼想,並且影響人們如何行動。如果視壓力有害,壓力就是人們需要規避的東西,壓力自然就成為了“逃跑”的信號,人們採取的行動就比較消極;如果認為壓力有益,壓力就不需要人們躲避,人們就會採取更加積極的行為來應對。

從表現上來看:

壓力有害的思維模式,會努力使自己逃離壓力源而不是解決它;會調用自己的精力與之對抗,而不是追溯根源解決壓力;甚至會轉向其他能夠上癮的東西來逃避壓力。於是,壓力體現出來的影響就是阻礙個人的成長,加固人們對壓力有害的認知,陷入惡性循環。

壓力有利的思維模式,會允許自己接受發生的事實和帶來的壓力;積極蒐集信息、尋求幫助、謀劃策略解決壓力。這樣,壓力體現出來的影響則是積極的,人們通過調動自己的資源,解決問題,往往能夠給人帶來成長。如此,壓力帶來的是正向反饋,讓人更自信,更能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壓力。

舉例來說:

因傷住院的病人,在接受治療後,如果正向面對這次傷病,那麼他會積極配合醫生,做各種的恢復訓練。在他積極訓練下,很快恢復。這樣的結果,反過來加強他對壓力有利的思維。相反,如果他面對傷病,態度消極,他便會牴觸各種康復訓練,恢復時間自然就長。這樣的結果,反過來加強他對壓力有害的思維。

《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傷人的並不是壓力,而是壓力有害的認知


5、簡單的思維干預,能夠改變我們對壓力的看法。

作者及朋友通過一系列的研究發現,只要對人們進行一定的思維干預,人們就能夠更加積極的對待壓力。他們把參與人員分為3組,第一組164人,接受了典型的壓力有害的管理信息。第二組163人,此為干預組,接受積極看待壓力的信息。第三組為61人的控制組,沒有接受任何培訓信息。在隨後的跟蹤調查中發現,接受壓力有害的組員,更加確信壓力有害;相反,接受壓力有益的組員,對待壓力更加積極。他們雖然沒有忘記以前聽到的壓力有害的事,但是他們的焦慮和抑鬱有很大緩解,並且他們的健康問題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工作更積極、有效率。

通過後來一系列的研究調查,作者及朋友發現,非常簡單的思維干預,會對人們如何思考、對待壓力產生長久改變。採取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同樣的壓力,可以幫助人們在壓力下成長。

《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傷人的並不是壓力,而是壓力有害的認知


6、嘗試自行改變壓力思維模式,我們也能夠更加積極面對壓力。

第一步,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時,接納它,承認它的存在。允許自己感受到壓力,也允許它對自己造成的影響。

第二步,歡迎壓力、擁抱它。意識到它是你對自己在意的事物的一種正常反應。然後思考一下,聯結到壓力背後的積極動機,是什麼有危險了,為什麼自己會在乎?

第三步,藉助壓力帶來的力量,而不是耗費自己的精力去試圖管理壓制它。思考一下,自己現在可以做什麼才能反應壓力背後的目標和價值,然後採取相應的行動。

通過作者和朋友跟蹤調查發現,通過以上步驟的練習,經過一定的時間後,人們在面對壓力時,更容易看到壓力的好處,出現焦慮、抑鬱的情況也更少,雖然他們並沒有忘記壓力有害的說法。

結語:

帶給我們傷害的並不是壓力,而是我們對待壓力的態度。我們與壓力的關係,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與老虎的關係。當我們把壓力是為威脅時,它就會給我們帶來麻煩。然而當我們把它當作朋友時,它能夠給予我們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