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伤人的并不是压力,而是压力有害的认知

与其恐惧,不如拥抱。——库珀·埃登斯

最近我在生活上遇到了一些麻烦:做事拖延,晚上失眠、白天精神不振。我焦虑极了,我感觉生活脱离了我的掌控。我感觉压力让我的生活越来越乱,我想,如果没有这些压力或者压力能够小一点的话,我的生活就会好起来的。

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便在网上寻找能够帮助自己减轻压力的书籍。一开始,我一直在寻找排遣压力的相关书籍,我发现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更多的是治标不治本,直到我看到了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对压力有了新的认识,生活才有所改善。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伤人的并不是压力,而是压力有害的认知


以往的认知中,我认为压力是可怕的,它会够带来焦虑、抑郁、拖延、逃避等等痛苦,我们应该尽量摆脱掉它。

然而在《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书中,作者对压力的观点截然不同。作者认为,带来这些痛苦的并不是压力本身,而是我们对待压力的态度带来的。压力是正是邪,全在自己对它的看法。

当然,这个观点是经过一系列权威实验与调查得来的,并非信口开河。作者在《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这本书中强调,生活中的压力总会存在,我们没有必要非得消灭它,也消灭不了它。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对“压力有害”的固有思维,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像对待朋友一样接纳它,然后互惠共生。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这本书,了解一下作者对压力的看法。

1、重新定义压力:压力就是你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时引起的反应。

压力到底是什么?“压力”一词,包罗万象,可以指代任何我们不想要的东西。这些可以是客观条件带来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例如,交通阻塞我们可以用交通压力来表述;当我们焦虑、害怕、繁忙时也可以用压力来表述。不过以往种种有关压力的表述,都带有负面意味。

作者认为这并不客观,压力只是一种反应,是好是坏,具体的体现,在于人们的不同态度。所以作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客观的定义:压力就是你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时引起的反应。这个定义不仅更客观、足够大,更体现了压力背后的真相,即“意义”。对于你不在乎的东西,不管它多么糟糕,你都不会感到有压力。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伤人的并不是压力,而是压力有害的认知


2、为什么我们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总是觉得它有害?

人们在面对压力时,有两种思维模式:压力有害和压力有益。按道理这两种思维的占比应该差不多,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压力有害”的思维更加普遍。

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感受压力与否,除了与意义有关外,还与事情的复杂程度有关,越复杂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就越麻烦。复杂就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麻烦会带来负面的情绪,所以我们或觉得压力不是一个好东西。

另一方面是因为“压力有害”这种观念被大肆推广,强化了人们对待压力的看法。逐渐的固化我们的思维模式,造成思维定势。一旦我们感受到压力,总觉得它是有害的,全然忘记了它的另一面。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伤人的并不是压力,而是压力有害的认知

3、不同的观念,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预期,不同的心理预期会引起身体的不同变化。

作者和朋友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招聘了很多的服务员,研究信念会不会影响健康和体重。这些服务员虽然每天很劳累,但是他们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没有锻炼身体。所以作者朋友便把他们分为了两组,一组明确了概念,他们的工作所带来的运动量完全超过了建议的运动标准;相反,另一组什么也没说。

4周后,结果令人惊奇,那些被告知工作等同于锻炼的服务员,他们的体重、脂肪、血压都有所下降。他们没有做其他任何的改变,改变的仅仅是一个观念而已。

这似乎说明:人们的期望会影响哪个结果更容易出现,也就是说,人们期望的结果,就是得到的结果。

为了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他们又做了个研究:他们把同样的奶昔标上不同的营养标签,一类是高热量高脂肪的“堕落奶昔”,另一类是低热量低脂肪的“健康奶昔”。他们让禁食一夜的相同的人喝奶昔,第一次来的时候为“堕落奶昔”,几天后第二次来是“健康奶昔”。每次喝过奶昔之后,研究人员抽取血样检测胃饥饿素水平。研究人员发现“堕落奶昔”使得人们的胃饥饿素大幅降低,远大于“健康奶昔”,尽管这些奶昔并没有什么不同。

两次实验的结果表明,面对同样的事物,观念的不同会导致结果的不同。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伤人的并不是压力,而是压力有害的认知


4、对待压力的两种思维模式,压力带给人的期望结果不同。

类比之前的研究,作者及朋友把目光投向了“压力”。作者的朋友通过后续研究发现:压力思维模式很强大,它不仅影响人们怎么想,并且影响人们如何行动。如果视压力有害,压力就是人们需要规避的东西,压力自然就成为了“逃跑”的信号,人们采取的行动就比较消极;如果认为压力有益,压力就不需要人们躲避,人们就会采取更加积极的行为来应对。

从表现上来看:

压力有害的思维模式,会努力使自己逃离压力源而不是解决它;会调用自己的精力与之对抗,而不是追溯根源解决压力;甚至会转向其他能够上瘾的东西来逃避压力。于是,压力体现出来的影响就是阻碍个人的成长,加固人们对压力有害的认知,陷入恶性循环。

压力有利的思维模式,会允许自己接受发生的事实和带来的压力;积极搜集信息、寻求帮助、谋划策略解决压力。这样,压力体现出来的影响则是积极的,人们通过调动自己的资源,解决问题,往往能够给人带来成长。如此,压力带来的是正向反馈,让人更自信,更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压力。

举例来说:

因伤住院的病人,在接受治疗后,如果正向面对这次伤病,那么他会积极配合医生,做各种的恢复训练。在他积极训练下,很快恢复。这样的结果,反过来加强他对压力有利的思维。相反,如果他面对伤病,态度消极,他便会抵触各种康复训练,恢复时间自然就长。这样的结果,反过来加强他对压力有害的思维。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伤人的并不是压力,而是压力有害的认知


5、简单的思维干预,能够改变我们对压力的看法。

作者及朋友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只要对人们进行一定的思维干预,人们就能够更加积极的对待压力。他们把参与人员分为3组,第一组164人,接受了典型的压力有害的管理信息。第二组163人,此为干预组,接受积极看待压力的信息。第三组为61人的控制组,没有接受任何培训信息。在随后的跟踪调查中发现,接受压力有害的组员,更加确信压力有害;相反,接受压力有益的组员,对待压力更加积极。他们虽然没有忘记以前听到的压力有害的事,但是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有很大缓解,并且他们的健康问题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工作更积极、有效率。

通过后来一系列的研究调查,作者及朋友发现,非常简单的思维干预,会对人们如何思考、对待压力产生长久改变。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同样的压力,可以帮助人们在压力下成长。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伤人的并不是压力,而是压力有害的认知


6、尝试自行改变压力思维模式,我们也能够更加积极面对压力。

第一步,当我们感受到压力时,接纳它,承认它的存在。允许自己感受到压力,也允许它对自己造成的影响。

第二步,欢迎压力、拥抱它。意识到它是你对自己在意的事物的一种正常反应。然后思考一下,联结到压力背后的积极动机,是什么有危险了,为什么自己会在乎?

第三步,借助压力带来的力量,而不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去试图管理压制它。思考一下,自己现在可以做什么才能反应压力背后的目标和价值,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

通过作者和朋友跟踪调查发现,通过以上步骤的练习,经过一定的时间后,人们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看到压力的好处,出现焦虑、抑郁的情况也更少,虽然他们并没有忘记压力有害的说法。

结语:

带给我们伤害的并不是压力,而是我们对待压力的态度。我们与压力的关系,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与老虎的关系。当我们把压力是为威胁时,它就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然而当我们把它当作朋友时,它能够给予我们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