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招聘需求分析怎麼做

作者 | 徐晶勁

上週一位江蘇的外企學員在公眾號留言,我們便通了個電話。她說自己一直都是摸索著做招聘,公司在三線城市行業又窄,社招特別不容易,問我需求分析應該怎麼做才有效。並說關注了很多人力資源的公眾號,我們的招聘文章最幹最有料。聽到這麼“赤裸裸”的鼓勵,我一激動,立刻承諾週末寫篇關於招聘需求分析的文章。現奉上,以饗讀者。


有效的招聘需求分析怎麼做


從每個社招崗位的招聘流程來說,需求分析是第一步,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步。必要而合理的招聘需求,才值得招聘人員和用人經理花時間和精力。而忽視需求分析的後果就是走彎路和浪費資源。君不見有眾多慘痛案例:用人經理面試了四五十個,未錄用一人;社招職位啟動了九個月,一直到年底都沒有招到,而業務卻頗為順利的達到了目標,於是此招聘崗位取消……


招聘人員在需求分析中容易踏入這些誤區:

  • 不夠重視需求分析,與用人經理訪談前準備不夠充分;
  • 在需求分析中只是單向提問用人經理瞭解信息,不知道影響用人經理也是需求分析非常重要的目的;
  • 需求分析中只關注職位信息,對於業務的瞭解不多,甚至有些招聘人員不想了解業務或者不覺得了解業務有多重要。


各企業招聘人員在需求分析中遇到的痛點,總結起來基本上就是這三個:需求模糊不夠清晰,需求總是變化,招聘要求往往太高(潛臺詞是相比而言薪酬往往太少)


下面要介紹的需求分析方法,就是要避免誤區,解決痛點,實現幾個重要目的:

  • 瞭解業務和了解用人經理:HR瞭解業務的重要性已無須多言。招聘人員比其他職能的HR有更多機會切入業務;需求分析是開始,人才訪尋、面試評估等都是很好的瞭解業務和走近業務部門的接觸點。
  • 確定招聘需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招聘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業務發展的手段之一,不能用別的辦法解決,只能靠招聘,這是必要性。招聘標準和業務目標吻合,招聘需求和薪酬匹配,這是合理性。
  • 與用人經理達成一致看法和行動計劃:如果招聘需求確實有必要且合理,那招聘人員就需要和用人經理達成一致,並明確分工,雙方開始行動。

一、 需求分析前的準備


古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做好有效的需求分析,要能夠在需求分析中和用人經理平等對話,甚至引導和影響用人經理,充分的準備必不可少。


知己:

  • 準備好公司的業務情況和組織架構、職位說明書和需求分析表。如果你是個有心人,公司的業務情況和組織架構你應該早就瞭然無需特意準備;
  • 崗位說明書JD我不用解釋;需要說明的是《需求分析表》,因為使用這張表的招聘HR在我認識的人群中不足十分之一。《需求分析表》列出的是HR需要向用人經理瞭解的各類問題,十到二十個不等;當然HR也可以提前發給用人經理供其思考。
  • 有了這張表,剛接手社招的小白也不用擔心不知道該問什麼了,用它還可以記錄下用人經理的回答,方便共享和存檔。


知彼:

  • 準備好行業和競爭對手,以及外部人才市場數據。在去找業務部門之前瞭解這些信息,在溝通時才有可能詢問或者與用人經理探討:
  • “咱們的同行有多少家,與咱們公司相比,他們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
  • “能滿足您這樣要求的人選在市場上也就一二十個人,您想過拿什麼吸引他們?如果他們都不考慮,哪些條件您能放寬嗎?”。
  • 這些信息可以從哪裡獲得呢?市場部和銷售部的同事那兒,其他公司的HR和獵頭夥伴那兒,甚至搜索引擎和招聘網站,都是有效的渠道。


二、 需求分析的內容


需求分析中詢問的內容,要提前準備好。問題可以遵循從上到下,從宏觀到微觀的邏輯,且覆蓋行業、公司、部門、職位等信息,確保邏輯和全面。儘量不要在需求分析一開始就問:“找這個人具體做什麼工作,有什麼要求?”,這只是What,Why和How更重要,為何招聘,要達成什麼業務目標,解決什麼業務問題?如何訪尋和吸引人選?


  • 詢問行業和公司信息

在自己預先了解行業和公司業務信息之外,也需要訪談用人經理關於這兩部分的內容,行業價值鏈、五力模型,SWOT都可以系統的梳理業務,這些模型各位讀者自行在網上搜索即可。在需求分析中詢問行業發展、商業模式、業務競爭情況等,不僅是為了幫助招聘人員更瞭解業務,有效的建議用人經理和將來有效的影響候選人;也能夠順便測一測用人經理的戰略思維和商業敏感度。

同樣,也需要進一步瞭解公司情況,麥肯錫7S模型涵蓋了公司七個維度的信息,包括戰略和業務目標、組織結構、管理制度、管理風格、員工狀況、技能情況、價值觀

。各位不妨拿來自測和考察下即將要做需求分析的用人經理,看看能否清晰生動的描繪公司。不瞭解公司,怎麼知道公司需要什麼樣的人,怎麼知道如何吸引候選人呢?


  • 詢問部門和團隊信息

部門架構和團隊成員的情況需要了解,看看分工是否合理,看看招聘是否必要(也許可以內部解決),問問團隊成員的性別、年齡、能力、性格等(當然還有這位用人經理自身的情況,考慮新人的搭配),瞭解下團隊成員都從哪些公司和哪些渠道來(說不定可以內部推薦)。如果這些信息有亮點,還可以總結成職位的吸引點。


  • 詢問職位信息

職位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具體工作職責、具體項目、職位的吸引點、新人上崗之後可能遇到的困難或挑戰(有哪些培訓或其他資源能夠幫助)、職位發展空間、薪酬福利等,都需要詳細瞭解。很多公司招不到人往往是因為自己崗位的KPI或者工作量或者要求比同行高,薪酬卻比同行低,公司和職位還沒有特別吸引點。

招聘人員必須要問清楚用人經理公司和職位的吸引力在哪,和用人經理一起分析,如果確實吸引力一般,可以試著影響用人經理合理降低要求,合理提高薪酬,或者想辦法採用社招之外的其他手段來解決問題,比如校招、外包、轉崗、比如崗位豐富化擴大化等等。至少招聘人員能夠讓用人經理明白這個難點的話,用人經理會在招聘中更加配合HR,不會輕易“甩鍋”。


  • 詢問招聘標準和訪尋方向

詢問招聘標準或者人才畫像,可以按照專業的能力模型“冰山”的六個維度來與用人經理系統的梳理需求:知識、技能、經驗、行為能力、個性特質、動機價值觀。有前任或者團隊業績優秀的成員,作為參考是好的。如果需求分析準備再充分一些,找到幾份網上或者其他渠道來的同行類似崗位的簡歷作為“樣本”來參照,那就更好了。招聘標準的制定如果脫離外部人才市場的實際,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當然,如果想做得更全面,還可以讓用人經理再多想想,進一步詢問哪些條件是必要的,哪些條件是優先的。


十年前我做獵頭顧問時,有位五百強公司高管和我說過一句職場金句,”Lower expectation, high delivery”,我一直記著,用在討論招聘標準這件事上,也十分適用。

需求分析溝通到這裡,招聘人員確認這個職位需求必要而合理,那麼就要與用人經理明確訪尋方向和下一步的行動計劃了。去哪些公司,找什麼崗位的人選,儘可能與用人經理溝通清楚,如果用人經理或他團隊的成員在這些公司裡有認識的人,那內部推薦自然責無旁貸。如果用人經理急於招人,招聘人員就更要說清楚彼此的分工合作要求和時間週期,讓用人經理明白自己才是招聘工作真正的責任人,自己能決定招聘速度的快慢,比如需要在訪尋中如何配合HR,簡歷反饋儘量當天完成,面試週期要短讓候選人只來一次,且面試中要注意對候選人的吸引,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