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招聘需求分析怎么做

作者 | 徐晶劲

上周一位江苏的外企学员在公众号留言,我们便通了个电话。她说自己一直都是摸索着做招聘,公司在三线城市行业又窄,社招特别不容易,问我需求分析应该怎么做才有效。并说关注了很多人力资源的公众号,我们的招聘文章最干最有料。听到这么“赤裸裸”的鼓励,我一激动,立刻承诺周末写篇关于招聘需求分析的文章。现奉上,以飨读者。


有效的招聘需求分析怎么做


从每个社招岗位的招聘流程来说,需求分析是第一步,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步。必要而合理的招聘需求,才值得招聘人员和用人经理花时间和精力。而忽视需求分析的后果就是走弯路和浪费资源。君不见有众多惨痛案例:用人经理面试了四五十个,未录用一人;社招职位启动了九个月,一直到年底都没有招到,而业务却颇为顺利的达到了目标,于是此招聘岗位取消……


招聘人员在需求分析中容易踏入这些误区:

  • 不够重视需求分析,与用人经理访谈前准备不够充分;
  • 在需求分析中只是单向提问用人经理了解信息,不知道影响用人经理也是需求分析非常重要的目的;
  • 需求分析中只关注职位信息,对于业务的了解不多,甚至有些招聘人员不想了解业务或者不觉得了解业务有多重要。


各企业招聘人员在需求分析中遇到的痛点,总结起来基本上就是这三个:需求模糊不够清晰,需求总是变化,招聘要求往往太高(潜台词是相比而言薪酬往往太少)


下面要介绍的需求分析方法,就是要避免误区,解决痛点,实现几个重要目的:

  • 了解业务和了解用人经理:HR了解业务的重要性已无须多言。招聘人员比其他职能的HR有更多机会切入业务;需求分析是开始,人才访寻、面试评估等都是很好的了解业务和走近业务部门的接触点。
  • 确定招聘需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招聘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业务发展的手段之一,不能用别的办法解决,只能靠招聘,这是必要性。招聘标准和业务目标吻合,招聘需求和薪酬匹配,这是合理性。
  • 与用人经理达成一致看法和行动计划:如果招聘需求确实有必要且合理,那招聘人员就需要和用人经理达成一致,并明确分工,双方开始行动。

一、 需求分析前的准备


古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做好有效的需求分析,要能够在需求分析中和用人经理平等对话,甚至引导和影响用人经理,充分的准备必不可少。


知己:

  • 准备好公司的业务情况和组织架构、职位说明书和需求分析表。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公司的业务情况和组织架构你应该早就了然无需特意准备;
  • 岗位说明书JD我不用解释;需要说明的是《需求分析表》,因为使用这张表的招聘HR在我认识的人群中不足十分之一。《需求分析表》列出的是HR需要向用人经理了解的各类问题,十到二十个不等;当然HR也可以提前发给用人经理供其思考。
  • 有了这张表,刚接手社招的小白也不用担心不知道该问什么了,用它还可以记录下用人经理的回答,方便共享和存档。


知彼:

  • 准备好行业和竞争对手,以及外部人才市场数据。在去找业务部门之前了解这些信息,在沟通时才有可能询问或者与用人经理探讨:
  • “咱们的同行有多少家,与咱们公司相比,他们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
  • “能满足您这样要求的人选在市场上也就一二十个人,您想过拿什么吸引他们?如果他们都不考虑,哪些条件您能放宽吗?”。
  • 这些信息可以从哪里获得呢?市场部和销售部的同事那儿,其他公司的HR和猎头伙伴那儿,甚至搜索引擎和招聘网站,都是有效的渠道。


二、 需求分析的内容


需求分析中询问的内容,要提前准备好。问题可以遵循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且覆盖行业、公司、部门、职位等信息,确保逻辑和全面。尽量不要在需求分析一开始就问:“找这个人具体做什么工作,有什么要求?”,这只是What,Why和How更重要,为何招聘,要达成什么业务目标,解决什么业务问题?如何访寻和吸引人选?


  • 询问行业和公司信息

在自己预先了解行业和公司业务信息之外,也需要访谈用人经理关于这两部分的内容,行业价值链、五力模型,SWOT都可以系统的梳理业务,这些模型各位读者自行在网上搜索即可。在需求分析中询问行业发展、商业模式、业务竞争情况等,不仅是为了帮助招聘人员更了解业务,有效的建议用人经理和将来有效的影响候选人;也能够顺便测一测用人经理的战略思维和商业敏感度。

同样,也需要进一步了解公司情况,麦肯锡7S模型涵盖了公司七个维度的信息,包括战略和业务目标、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管理风格、员工状况、技能情况、价值观

。各位不妨拿来自测和考察下即将要做需求分析的用人经理,看看能否清晰生动的描绘公司。不了解公司,怎么知道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怎么知道如何吸引候选人呢?


  • 询问部门和团队信息

部门架构和团队成员的情况需要了解,看看分工是否合理,看看招聘是否必要(也许可以内部解决),问问团队成员的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当然还有这位用人经理自身的情况,考虑新人的搭配),了解下团队成员都从哪些公司和哪些渠道来(说不定可以内部推荐)。如果这些信息有亮点,还可以总结成职位的吸引点。


  • 询问职位信息

职位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具体工作职责、具体项目、职位的吸引点、新人上岗之后可能遇到的困难或挑战(有哪些培训或其他资源能够帮助)、职位发展空间、薪酬福利等,都需要详细了解。很多公司招不到人往往是因为自己岗位的KPI或者工作量或者要求比同行高,薪酬却比同行低,公司和职位还没有特别吸引点。

招聘人员必须要问清楚用人经理公司和职位的吸引力在哪,和用人经理一起分析,如果确实吸引力一般,可以试着影响用人经理合理降低要求,合理提高薪酬,或者想办法采用社招之外的其他手段来解决问题,比如校招、外包、转岗、比如岗位丰富化扩大化等等。至少招聘人员能够让用人经理明白这个难点的话,用人经理会在招聘中更加配合HR,不会轻易“甩锅”。


  • 询问招聘标准和访寻方向

询问招聘标准或者人才画像,可以按照专业的能力模型“冰山”的六个维度来与用人经理系统的梳理需求:知识、技能、经验、行为能力、个性特质、动机价值观。有前任或者团队业绩优秀的成员,作为参考是好的。如果需求分析准备再充分一些,找到几份网上或者其他渠道来的同行类似岗位的简历作为“样本”来参照,那就更好了。招聘标准的制定如果脱离外部人才市场的实际,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然,如果想做得更全面,还可以让用人经理再多想想,进一步询问哪些条件是必要的,哪些条件是优先的。


十年前我做猎头顾问时,有位五百强公司高管和我说过一句职场金句,”Lower expectation, high delivery”,我一直记着,用在讨论招聘标准这件事上,也十分适用。

需求分析沟通到这里,招聘人员确认这个职位需求必要而合理,那么就要与用人经理明确访寻方向和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了。去哪些公司,找什么岗位的人选,尽可能与用人经理沟通清楚,如果用人经理或他团队的成员在这些公司里有认识的人,那内部推荐自然责无旁贷。如果用人经理急于招人,招聘人员就更要说清楚彼此的分工合作要求和时间周期,让用人经理明白自己才是招聘工作真正的责任人,自己能决定招聘速度的快慢,比如需要在访寻中如何配合HR,简历反馈尽量当天完成,面试周期要短让候选人只来一次,且面试中要注意对候选人的吸引,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