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護補貼的一點想法

昨天用自己的經驗揣度了一下醫護補貼的事,大家留言“比較激烈”,我都有點擔心自己的賬號被封禁。


逐個讀完留言,我的感受是:補貼尚未做到應發盡發,這筆錢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我分析原因有下面幾個:


1.發到錢的“一線”一般不會發聲。因為已經得到“一線”的認定,拿到補貼,但這部分人肯定是醫護中的少部分,所以我聽到很可能只是另一部分醫護的呼聲;


2.期望高導致的失望大。其實大部分醫護,並不是看在這點補貼而頂上去,而是憑著一腔熱血和一份責任感。國家出發點非常好,想給真正勇敢的人更多物質獎勵,但錯在前期傳得沸沸揚揚,導致醫護們以為人人有份,期望過高,而最後政策下來劃線非常嚴格,就導致失望的落差極大,心理失衡;


3.出現了已發收回的現象。原來上級對補貼的發放,應該只是給了一個寬泛的劃定,各醫院自己有自主權。後來網上爆料個別醫院存在領導發放額高過一線的騷操作,有關部門看不下去,下發了細緻的標準和流程,導致原來已認定“一線”發錢的醫護,不得不把錢退回。

人性就是這樣,相對獲得而言,更厭惡損失;


4.“一線”的劃定過於嚴苛。當前要求是必須直接接觸患者的才定為“一線”。標準過於嚴苛,我認為調配一線醫護,讓資源合理分配的後勤行政醫護也是一線,他們同樣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時候剝奪他們“一線”資格不合時宜。

建議將所有堅守發熱崗位的醫護都定為“一線”,但可以依據貢獻度在“一線”內劃分多個檔次,讓補貼具有精準性的同時,提升普惠性。醫護的榮譽心理需要重視,被認定為“一線”,哪怕是最低的一檔,他們也能對兒女都昂起頭,老爸(老媽)可是從抗疫“一線”回來的。


5.國家投入還不夠大。國家已經給所有病人進行了財政兜底,平均每位病人的投入將近2萬元。醫護數量肯定遠遠比不上病患,既然病患可以財政兜底,國家應該不差醫護補貼那點錢,完全可以加大補貼力度,維護好我們的鋼鐵長城。


我最大的期望就是:別把好事辦成壞事,應發盡發,適度多發才是王道,別讓我們的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