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作者范曄死後或安葬在淅川


《後漢書》作者范曄死後或安葬在淅川

淅川是楚始都丹陽所在地,楚文化發祥地,曾經誕生了商聖范蠡、史學家范曄、無神論範縝等範氏名人。《淅川直隸廳志》記載:城東南九十里,淅江東岸,程家埠口,大塚九處,小塚百餘處,相傳為?范家塚墓,而碑石皆亡久矣。

《後漢書》作者范曄死後或安葬在淅川


《後漢書》作者范曄死後或安葬在淅川

“程家埠口”在哪兒?據王吉成、閆天華編撰的《淅川旅遊》一書記載,“程家埠口”就是順陽川埠口街東側盈家山,1951年當地群眾曾經去挖墓磚,1968年被丹江口水庫淹沒。相傳是范曄墓,世稱“範氏九冢”。

那麼淅川範氏是從哪裡遷徙來的?其祖宗是誰?又是如何延續和傳承的呢?筆者經過研究,撰寫此文,與範氏傳人及史學愛好者商榷。

《後漢書》作者范曄死後或安葬在淅川

淅川範氏來自範縣,范蠡是淅川範氏的先祖

範氏出自祁姓。據《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所載,堯帝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後遷魯縣,至商為豕韋氏。商末國於唐。周成王滅唐,遷之杜,為杜伯。杜伯無罪被殺,其子奔晉為士師。其玄孫士會,擔任晉國上軍主將。公元前593年,士會因功先封於隨,後封於範(今河南範縣),子孫遂以封邑範為姓。範士會死後,追諡武子,所以也稱範武子。範姓尊範士會為範姓的得姓始祖。

範姓以河南範縣為發祥地。晉定公二年,晉國貴族智伯滅範後,範氏分為三股,一股遷入魏國,一股遷入秦國,一股遷入楚國(淅川)。自此,範氏在淅川繁衍生息,創立了範氏望族。

范蠡,字少伯,華夏族,楚宛三戶人(在淅川縣大石橋劉家泉與滔河鄉范家凹一代),系範氏先祖範武子的玄孫。《史記》中,關於范蠡的生平時間沒有詳細的記載,百度百科及歷史文獻的范蠡生平時間大多都是史學家根據歷史事件推理出來的。範氏進入淅川是晉定公二年,即公元前509年。公元前494年吳越之戰爆發的時候,范蠡已經是越國大夫。根據這些事件的推理,範氏遷入淅川的時候,范蠡已經少年,因此,淅川範氏尊范蠡為先祖。

《後漢書》作者范曄死後或安葬在淅川

淅川範氏名人輩出,永垂青史

范蠡之後,範氏家族中,湧出了許多歷史名人。兩晉南北朝時期,更是人才輩出。其中範堅、範汪、範寧、範啟、範泰、范曄、範弘之、範雲、範縝等九人最為有名。

範堅在淅川範氏九人中輩份最高官職最大。穆帝永和中(345- 356),範堅避亂江東,任著作佐郎、撫軍參軍。後以討伐蘇峻有功,賜爵都亭侯。官至尚書右丞,護軍長史。範堅學識淵博,善為文章。今存有《蠟燈賦》、《安石榴賦》、《駁減邵廣死罪》等篇。其子範啟,號“風月處士”,博學好問,精義理,喜遊山水。武帝曾請他入仕,不出。著有《雞肋漫錄》、《管錐雜誌》、《井觀雜說》等。

《後漢書》作者范曄死後或安葬在淅川

淅川範氏中的其餘歷史名人,均為範汪後裔。範汪是西晉順陽(今淅川)人,為範堅堂侄。範汪幼年喪父,6歲隨母寄居新野外婆家。13歲時,母又亡故。範汪于田邊搭一茅屋,節衣縮食,苦讀經史。20歲至京師長安,官至安西長史,進爵武興侯。後退居吳郡(今江蘇蘇州市),著書講學。著有《尚書大事》21卷,《祭奠》3卷。長子範康早卒。次子範寧為東晉著名的經學家。範寧為官多年,廣開教育,求學者千餘人。範寧用筆討伐率學之祖、魏晉時唯心主義哲學家何晏、王弼,被免去餘杭令六載。所撰《春秋谷粱傳集解》,義理深刻,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注本。

範寧有二個兒子。大兒子範泰,官至御史中丞,入南朝宋拜金紫光祿大夫,又加散騎常侍。少帝景平九年(公元423),議建國學。範泰曾代天子領眾臣祭酒,權傾朝野。撰《古今善言》34篇及文集20卷傳於後世。次子範弘之,實為其哥範康之子。範康早卒,隨範寧。範弘之雅正好學,精通儒業,為太學博士。他推崇儒家思想,提倡忠君、節儉和禮、義、廉、取。反對世家豪族聚斂無度、淫糜奢侈以及在其位而不謀其政的官員。著有《隋書·經籍志注》。

《後漢書》作者范曄死後或安葬在淅川

范曄、範雲祖孫二人是南北朝時期最為有名的文壇巨匠。范曄是範泰少子,其母入廁時生曄,額前被磚所破,故以“磚”為乳名。范曄出生於廁,加之其母為範泰之妾,故不被範泰喜歡。少時,范曄過繼給堂叔範弘之。范曄少時好學,博涉經書,精通音律。且為人剛正不阿,不攀附權貴。其著作《後漢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齊名,並稱為“四史”。唐朝劉知機曾評論范曄,說他是 “博採眾書,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之”。范曄之孫範雲,是南朝齊、梁間著名詩人,也是當時文壇領袖之一。範雲8歲時就能寫詩,被稱之為“神童”。他的詩,清秀宛轉,如行雲流水。《自君之出矣》為閨中相思詩之代表,“自君之出矣,羅帳咽秋風。思君如蔓草,連延不可窮。”《詠寒松》是寫景詩中之佳作,“修條拂層漢,密葉障天深。凌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送沈記室夜別》是送別詩之名篇,其“秋風兩鄉怨,秋月千里分”“捫蘿忽遺我,折桂方思君”兩句成為千古名句.

南朝著名無神論者範縝是範汪六世孫。範縝著《神滅論》,與佛教進行了尖銳的鬥爭。他從“形神相即”和“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的根本點出發,論證了形體和精神的關係,成為中國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

《後漢書》作者范曄死後或安葬在淅川

淅川範氏多次外遷,分佈全國各地

淅川順陽範汪退居江蘇吳郡時,在吳郡著書講學。在此期間,又派生出江南範氏。範汪之孫範晷南渡,落於安徽當塗,派生出懷州範氏。唐代,範汪後裔範履冰,任當朝宰相。其六世孫範隨調任浙江麗水縣,後定居蘇州吳縣。至宋,範隨後裔范仲淹成為當朝文壇巨星,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之樂而樂”被後人廣為傳誦。

1971年,丹江大壩興建,順陽川範氏又遷往青海、大柴湖等地。如今,範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尤其河南、四川、遼寧、山東、江蘇、黑龍江、湖南、臺灣等省較多,佔全國範姓人口的63%。範氏在中國姓氏中排第六十一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6%。

《後漢書》作者范曄死後或安葬在淅川

隨著丹江水庫的建成蓄水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動工,淅川丹江口水庫再次移民16.5萬人,諸多範氏人家再次遷徙到新鄉、南陽、許昌等地……

作者簡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五四文藝獎獲得者,南陽市五個一文藝工程獎獲得者,南陽市作家協會理事,淅川縣文聯副主席,淅川縣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在全國各大報刊雜誌刊發作品3000餘篇,《讀者》、《意林》簽約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禪谷禪韻》;長篇小說《淚落水中化血痕》;參與主編《魅力淅川》叢書(六卷),撰寫的《北京,不渴》微電影劇本拍攝後榮獲國家林業部“十佳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