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入侵中國失敗後學習中國,派出四十九批人員,國家走向強大

唐朝的魅力是周邊小國無法抵擋的,除了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

,全盤照抄大唐文化外,還有一個藩屬國同樣也引進了大唐的政治、經濟制度,使自身國力達到新的高峰。

這個藩屬國就是建立在高句麗廢墟上的渤海國,從唐朝中期到五代,該政權一直佔據著東北地區,與朝鮮和契丹有著很深的淵源。由於安史之亂後,中國史書的關注點一直在國內,致使後人對渤海國知之甚少。

漢朝時,中原政權在東北的疆域僅限於遼東一帶,再往北,即現代的吉林、黑龍江及外東北地區,都控制在靺鞨族手中。處於部落時代的靺鞨並沒有統一的政權,粟末靺鞨是最靠南、最強大的部落。從歷史傳承上說,他們也是滿族的先祖之一。

一國,入侵中國失敗後學習中國,派出四十九批人員,國家走向強大

高句麗崛起後,粟末靺鞨與其發生多次衝突,不得不投靠隋朝,被安置在遼西郡。唐朝擊敗高句麗後,將部分高句麗人和其他各個部族遷到營州,契丹和粟末靺鞨也在其中。

公元696年,契丹族首領李盡忠發動叛亂,誅殺營州都督趙文翽,史稱營州之亂。唐朝喜歡給少數民族首領或降將起個什麼“忠”的名字,可真心歸降的沒幾個,最後葬送唐朝的那個人也叫朱全忠

李盡忠叛亂後,粟末靺鞨積極參與,遭到武周軍隊的鎮壓,不得不逃回了北方故地。武則天改用招撫政策,封粟末靺鞨的兩個首領為許國公和震國公。

一國,入侵中國失敗後學習中國,派出四十九批人員,國家走向強大

粟末靺鞨不肯接受冊封,武則天下令大軍追擊,殺死了許國公。震國公則在路上病亡,其子大祚榮繼位。這個大祚榮將武周大軍吸引到天門嶺,聯合高句麗殘部,大破武周軍隊,贏得了很高的威望。

兩年後,突厥佔領河北、遼東部分地區,切斷了武周和東北的交通。公元698年,大祚榮趁機宣佈建國,自稱震國王,這是渤海國的由來。主體民族是粟末靺鞨,還有高句麗人、漢人和契丹人。

接下來的時間裡,大祚榮與突厥、新羅搞好關係,使渤海國得到空前的發展,人口達十餘萬戶,擁有數萬軍馬。大祚榮一改往日與武周的敵對態度,向唐朝稱臣,並派遣質子進長安,正式成為唐朝的藩屬國。

一國,入侵中國失敗後學習中國,派出四十九批人員,國家走向強大

唐玄宗即位後,唐朝恢復了開國時期的對外政策,屢屢擊敗突厥等部族,重現天可汗的威勢。大祚榮審時度勢,對唐朝更加恭謹,在公元713年被玄宗冊封為渤海郡王。渤海從此成為這個政權的國名,一直沿用到滅亡。

這是渤海國與唐朝關係最親近的時期,雙方還在今天的旅順地區,刻下一塊紀念此次冊封的石碑,作為友好關係的紀念。大祚榮六次派兒子或大臣前往長安,學習唐朝政治、經濟制度。

好景不長,公元719年大祚榮一死,其子大武藝繼位。這個“大”不是他們的姓,而是渤海國內部對首領的尊稱。大武藝是個好戰的傢伙,不但頻繁對周邊各族動兵,還藉口唐朝勾結黑水靺鞨,發兵進攻唐朝。

一國,入侵中國失敗後學習中國,派出四十九批人員,國家走向強大

儘管大武藝串通了日本、契丹,水陸並進,一度打到河北、山東等地,但唐玄宗前期的武功之盛,絕不是渤海國能撼動的。唐朝聯合新羅、黑水靺鞨等族,多方向夾擊渤海國,取得重大勝利。

大武藝終於感到自己不是唐朝的對手,只得向玄宗謝罪,撤出軍隊,歸還唐軍俘虜。玄宗出於保持東北各勢力平衡的考慮,沒有為難大武藝,赦免他的罪行,恢復了原來的宗藩關係。

大武藝死後,大欽茂繼位,他加緊全面學習唐朝文化,先後派出49批使節來唐,比日本還積極。他仿效唐制設立三部六省,完善了府、州、縣三級中央集權制度,最多時轄有200個縣。

一國,入侵中國失敗後學習中國,派出四十九批人員,國家走向強大

在此後的百年裡,渤海國繼續保持著與唐朝的交流,自己的文化也漸漸成熟。吸收了唐朝精華的渤海國,終於成為東北地區最強大的國家,被後人稱為海東盛國

9世紀末,唐朝的衰落使契丹趁機崛起,不斷壓制、削弱渤海國。渤海國的外派使節經常外逃,不肯歸國,可見渤海國內部已經分崩離析。公元925年,耶律阿保機親征滅亡了渤海國。

由於渤海國臣民不肯屈服,一直堅持鬥爭,契丹最終將渤海國徹底毀滅,將剩餘的人口遷到其他地區。一部分渤海遺民北逃併入女真部落,後來成為攻打遼國的急先鋒,也算是為先祖報仇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