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风险无价可定是市场的悲哀,更是监管的悲哀

无限量QE是当下金融监管的必然产物

说到金融监管,陈年银粉一定一点也不陌生,各级资本充足率、逆周期缓冲资本、风险资产权重、杠杆比率、流动性比率等等,对于特TM大银行还有TLAC等指标。一大堆指标要限制的就是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加大商业银行流动性,加强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不要老只想着赚钱,要注意风险,不要等巨大风险来的时候等着央行给你们兜底。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自2008年后监管加强,实施巴赛尔协议3和TLAC,严查表外资产。银行全部乖了,你看这次COV19金融危机,银行体系看上去波澜不惊。但现在问题来了,不是说好我们实施对银行业强制监管的目的就是不要让08年的悲剧再次重演吗?特别是央行给市场兜底这种事,严防死守的不就是大而不倒吗?现在可好,美联储你重启商业票据融资便利工具再叠加一个无限量QE,无限量兜底。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而这次不同的是,央行更没有顾忌地实施量化宽松(在这里完全没有在说美联储救市不对,相反觉得美联储不但再次演绎了“行动的勇气”还演绎了什么叫行动的速度,让极度糟糕的情况已经变得没那么糟糕了)。

我们这里划重点,央行在实施量化宽松和无底线买买买不再受到阻力。整个过程非常顺畅,完全不像2008年那么磨磨唧唧。难道2008年有道德问题,现在就没有了?是的,现实就是这样。事情的情况2008年和2020年一样的糟糕,但08年大家可以埋怨银行家,这次不行了,这次全社会在犯错,那就没有什么道德风险了。然而过去10多年在金融领域上特别对银行业上的绝命监管,在今天看显然没有得到它预期的结果(监管的目的不是让银行业或某一两个部门不出问题,而是不让市场风险变成系统风险)。从表面看这次银行系统没有出现问题,但整个金融业已经出现极度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其中一个最大的标志是风险定价系统完全失灵。

现行的风险定价系统是导致这次危机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首先,银行业为满足巴塞尔协议3要求,对很多的风险资产其实已经不是所谓如何定价问题,是完全厌恶去做的问题。这部分原来由银行体系承担的风险流到非银金融。本来可以有更成熟风险体系的银行承担的风险流到风险管理更弱,风险承受能力更差的地方。可以说在过去10年,银行贷款完全无法跟上社会融资需求。2014年至今,美国银行信贷增长大概4成,非银信贷增长翻倍(如果从更长的时间卡, 过去20年里巴塞尔协议开始被重视开始,全球非银美元贷款增长了6倍)。现行金融监管更多是将风险向银行保险体系外风控能力更差的地方传导,不但未能控制住系统风险,还给系统风险加了“杠杆”。做的只是表面漂亮。Ps. 看过【21世纪金融监管】后的最大感受是监管对金融创新或传统金融业的创新充满厌恶之情,另外是充满权利的味道。金融监管已经从防止金融系统风险到争夺权力的机器。

在过分严苛的监管下,原本尚算有效的分配机器,现在基本上不愿意承担风险或者说在各种指标下,利益在承担风险上的推动力越变越低。不承担风险,同时就是不承担社会责任。在危机来临时,让银行业去承担风险基本上是一厢情愿。对08年金融危机有研究的朋友,应该对有实力的银行在贝尔斯登出事前后还是很踊跃去进行尝试。甚至雷曼出问题,全球不少金融机构还会对风险资产保留兴趣。一轮后2020年的今天,有意愿在危机时对风险资产有兴趣的银行已经是零。比的都是谁跑得快,哪怕他们有这个能力。

让风险无价可定是市场的悲哀,更是监管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