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風險無價可定是市場的悲哀,更是監管的悲哀

無限量QE是當下金融監管的必然產物

說到金融監管,陳年銀粉一定一點也不陌生,各級資本充足率、逆週期緩衝資本、風險資產權重、槓桿比率、流動性比率等等,對於特TM大銀行還有TLAC等指標。一大堆指標要限制的就是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能力,加大商業銀行流動性,加強商業銀行抗風險能力。不要老只想著賺錢,要注意風險,不要等巨大風險來的時候等著央行給你們兜底。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自2008年後監管加強,實施巴賽爾協議3和TLAC,嚴查表外資產。銀行全部乖了,你看這次COV19金融危機,銀行體系看上去波瀾不驚。但現在問題來了,不是說好我們實施對銀行業強制監管的目的就是不要讓08年的悲劇再次重演嗎?特別是央行給市場兜底這種事,嚴防死守的不就是大而不倒嗎?現在可好,美聯儲你重啟商業票據融資便利工具再疊加一個無限量QE,無限量兜底。最害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而這次不同的是,央行更沒有顧忌地實施量化寬鬆(在這裡完全沒有在說美聯儲救市不對,相反覺得美聯儲不但再次演繹了“行動的勇氣”還演繹了什麼叫行動的速度,讓極度糟糕的情況已經變得沒那麼糟糕了)。

我們這裡劃重點,央行在實施量化寬鬆和無底線買買買不再受到阻力。整個過程非常順暢,完全不像2008年那麼磨磨唧唧。難道2008年有道德問題,現在就沒有了?是的,現實就是這樣。事情的情況2008年和2020年一樣的糟糕,但08年大家可以埋怨銀行家,這次不行了,這次全社會在犯錯,那就沒有什麼道德風險了。然而過去10多年在金融領域上特別對銀行業上的絕命監管,在今天看顯然沒有得到它預期的結果(監管的目的不是讓銀行業或某一兩個部門不出問題,而是不讓市場風險變成系統風險)。從表面看這次銀行系統沒有出現問題,但整個金融業已經出現極度嚴重的系統性風險。其中一個最大的標誌是風險定價系統完全失靈。

現行的風險定價系統是導致這次危機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首先,銀行業為滿足巴塞爾協議3要求,對很多的風險資產其實已經不是所謂如何定價問題,是完全厭惡去做的問題。這部分原來由銀行體系承擔的風險流到非銀金融。本來可以有更成熟風險體系的銀行承擔的風險流到風險管理更弱,風險承受能力更差的地方。可以說在過去10年,銀行貸款完全無法跟上社會融資需求。2014年至今,美國銀行信貸增長大概4成,非銀信貸增長翻倍(如果從更長的時間卡, 過去20年裡巴塞爾協議開始被重視開始,全球非銀美元貸款增長了6倍)。現行金融監管更多是將風險向銀行保險體系外風控能力更差的地方傳導,不但未能控制住系統風險,還給系統風險加了“槓桿”。做的只是表面漂亮。Ps. 看過【21世紀金融監管】後的最大感受是監管對金融創新或傳統金融業的創新充滿厭惡之情,另外是充滿權利的味道。金融監管已經從防止金融系統風險到爭奪權力的機器。

在過分嚴苛的監管下,原本尚算有效的分配機器,現在基本上不願意承擔風險或者說在各種指標下,利益在承擔風險上的推動力越變越低。不承擔風險,同時就是不承擔社會責任。在危機來臨時,讓銀行業去承擔風險基本上是一廂情願。對08年金融危機有研究的朋友,應該對有實力的銀行在貝爾斯登出事前後還是很踴躍去進行嘗試。甚至雷曼出問題,全球不少金融機構還會對風險資產保留興趣。一輪後2020年的今天,有意願在危機時對風險資產有興趣的銀行已經是零。比的都是誰跑得快,哪怕他們有這個能力。

讓風險無價可定是市場的悲哀,更是監管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