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頭條】 逆回購降息20基點 央行逆週期調節力度加碼

3月30日,央行重啟逆回購操作,當天開展7天期逆回購操作500億元,中標利率大幅下降20個基點。

這是繼2月初逆回購利率下調後的再度“降息”,且此次“降息”幅度比上次擴大了一倍。按照2月“逆回購利率下調-中期借貸便利(MLF)同幅下調-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的演變路徑,4月中旬MLF、LPR利率或將依次下調。

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隨著上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一攬子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措施,近期財政貨幣政策有望陸續落地,尤其是考慮到擴大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等都離不開貨幣政策的支持,新一輪降準降息蓄勢待發,全面降準、下調MLF和LPR利率,以及下調存款基準利率都有望陸續落地。同時,貨幣政策新一輪寬鬆加碼的開始,也將為股市等金融市場運行提供支撐。

受訪的企業、銀行和學界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影響,國內實體經濟受到嚴重衝擊,尤其是外貿、石化領域以及小微企業、個體商戶等受衝擊明顯,儘管目前政府已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防範經濟下行風險仍需加碼宏觀刺激政策。隨著一季度主要經濟數據陸續公佈,財政貨幣政策有望“開足馬力”,加大逆週期調節以託底經濟。

貨幣政策進入

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階段

央行3月30日開展7天期逆回購500億,中標利率從2.4%下調至2.2%。此前,央行連續29個工作日未開展逆回購操作。央行貨幣政策放鬆空間進一步打開,意味著宏觀政策逆回購力度的繼續加強。

雖然逆回購再度“降息”在市場預期之內,但其下調幅度超出了市場預期。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1年期LPR利率互換和6個月期權成交價格已經到了3.85%左右,說明市場已經定價在未來6個月內,LPR至少會下調30基點。不過,超出市場預期的是,逆回購一次性下調了20個基點,“降息”的節奏和幅度更快。

“這一方面說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可能超預期,尤其是海外疫情的蔓延,將對我國出口產生較大拖累;另一方面說明,央行逆週期調節力度正在加大,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可期。”李奇霖稱。

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也表示,這次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下降20個基點標誌著貨幣政策進入了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的階段,選擇在這個時點“降息”應該是綜合考慮了國內復工復產需求以及國際疫情和外部經濟環境惡化等多方面因素後做出的決策。

馬駿強調,中國還有充足的貨幣政策空間和貨幣政策工具。考慮到國內經濟金融情況與國際的差異,央行在使用貨幣政策工具時保持了定力和彈性,並沒有一次用完所有的“子彈”。央行這次“降息”之後,中國仍然是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採用常態貨幣政策的國家,仍然可以通過正常的貨幣政策操作強化逆週期調節。中國貨幣政策的工具箱裡既有價格工具,也有數量工具,還有結構性工具,都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加以運用。

經濟下行風險

呼喚刺激政策出臺

央行此番“降息”,吹響了國內新一輪宏觀政策加碼逆週期調節的總攻號角。政策的發力,源自對經濟下行的擔憂。

中行研究院最新研報指出,2020年一季度,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逆轉。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全球金融市場劇烈動盪對中國經濟運行帶來重大的影響和衝擊。為應對經濟下行以及由此引起的就業、社會等問題,建議特殊時期特殊應對,宏觀政策應果斷出重拳做出調整,把穩就業、扶助中小企業、保障民生放在首位。

來自企業、銀行等微觀領域的種種信號同樣折射出經濟形勢的嚴峻。東北地區一國有大行高管對記者表示,疫情對實體經濟形成了較大沖擊,這種衝擊對企業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且預計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近期我們收到的企業申請貸款延期還本付息、貸款展期的訴求較多。從企業類型看,出口型外貿企業影響更突出,大型石化企業受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影響也較為明顯。”

東部一民營銀行高管對記者透露,該行目前已收到不少個體工商戶提出的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申請,佔此類貸款戶數的10%左右。只要是商戶提出的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申請,銀行基本都予以通過。

鑑於當前經濟面臨的下行風險,有業內人士呼籲,不能因為擔憂刺激政策的後遺症而裹足不前。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張斌表示,穩定經濟的刺激政策該用還是要用,儘管當前仍存在結構性問題,但沒有必要因此付出經濟蕭條、大規模失業的代價。刺激政策要從紓困和振興兩方面著手,紓困政策是指為現金流承壓的中小微企業提供無息貸款、減免稅費,為低收入困難群體發放消費券等,以避免需求過快下滑。振興政策則是通過基建投資等手段刺激經濟企穩,防止經濟陷入下行。

加大刺激力度

同時注意刺激邊界

為緩衝疫情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近期歐美各國紛紛出臺財政貨幣刺激政策,尤其是在財政政策方面下足力氣,刺激力度遠超金融危機期間。不少分析人士呼籲,中國也應進一步加大宏觀政策的刺激力度。

從事城鄉家庭分佈式清潔能源的產業互聯網平臺浙江碳銀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CEO俞兆洪對記者表示,公司一季度營業額必然會受疫情影響,除了與銀行溝通獲得了小部分貸款利息的減免外,希望政府可以出臺更多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適當降低門檻的小微企業貸款舉措,降低融資成本、減少融資審批渠道,對小微企業股權融資提供更多便利支持。

“目前已出臺的支持政策對防範經濟下行而言是不夠的,預計一季度經濟運行數據公佈後,宏觀政策的調整力度會加大。”方正證券(7.180, -0.09, -1.24%)首席經濟學家顏色對記者表示,在貨幣政策方面,後續降準降息依然存在空間。就4月來說,央行會在4月17日續作MLF操作,屆時大概率會同等幅度降低20個基點,一年期LPR也會相應下調;不過,存款基準利率在4月下調的概率大大降低。降準方面,4月是否落地還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因為即便發行特別國債,規模預計只在5000億元~1萬億元,當前銀行間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足以覆蓋。

財政政策同樣應作為經濟刺激的發力點,中行研究院建議,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可將赤字率從2019年的2.8%上調至4%左右水平,直接帶來預算支出水平提高超1萬億元,為結構性減稅降費和加大基建投資騰挪空間。此外,建議將地方專項債額度從2019年的2.15萬億元上調至4萬億元左右,併發行特別國債,以保障基建投資的資金來源。

不過,儘管當前經濟刺激政策有必要出臺,但也應汲取過去“大水漫灌”強刺激的經驗教訓。張斌認為,政策刺激的力度應有邊界,邊界在哪裡?一是看通脹主要是核心CPI,核心CPI控制在2%~3%較為合適;二是看就業是否充分,以這兩個指標為準繩可以把握刺激的力度。

此外,張斌表示,此輪經濟刺激應汲取“4萬億”的教訓:一是政府主導的公益或準公益類基建項目應由政府出錢建設,如發行國債、地方債籌集資金,不能向商業金融機構借錢,避免再形成大量的隱性不良貸款。二是基建項目不能在全國範圍內大面積“開花”,而應以服務人民生活、服務經濟發展為宗旨,與人口流動和產業發展方向一致。大都市圈建設需要更多的基建項目支持,而人口流出的地方則應以幫助低收入群體的紓困政策為重點。三是刺激政策應儘可能使用總量政策手段,避免針對特定行業的結構性政策,因為結構性政策往往會帶來政策扭曲和產能過剩。四是刺激政策只是解決總需求保持穩定的問題,很多深層次經濟問題仍需靠推進結構性改革來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