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該怎麼克服?

婷婷婷婷TT


想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很難很難的,絕大部分都是放在心裡,然後樂觀開朗的去生活。

人先見天地,在見眾生,最後見自己。

我們很多時候的努力,都是在治癒童年,彌補自己兒時受原生家庭影響而產生的性格缺陷。

但是父母的脾氣秉性,為人處世風格,都會潛移默化的複製在後輩身上,這些也就造就我們的性格,根深蒂固的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面。

我就有“討好型人格”傾向。

小時候,老爸老媽都非常忙,沒有時間照顧我,很多時候都是我自己玩,自己學習,平時成績也非常好,久而久之,就經常聽到別人的表揚,“這孩子真懂事”,一貫成了別人家的孩子。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愛,有更多的“懂事” ,慢慢的養成了日後的“討好型人格”。

當我發現的時候,我也試圖去改變,開始學習心理課,想徹底的分析自己的性格,去模仿身邊為人處事果斷之人的行為,開始有意識的關注自己的所有行為動作,自己的思想過程。

一邊討厭自己,一邊偽裝自己。

這些改變也沒有讓我的心底很快樂,我也意識到,我也無法通過行為的改變來真正的解決那些缺憾。

其實想開就好

一個人所經歷的,都是他必須經歷的。

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邏輯思維,也有自己或多或少的缺憾。

隨性才是美,也最吸引人,做最真實的自己。

缺憾也是自己的一部分,不足以成為討厭自己的理由。

其實想開就好,去擁抱那些不足,從心裡放下,一切都會美好。


木子尚mzs


說說我的感悟。有兩天我覺得是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明確的前提:

第一,原生家庭是中性詞,什麼是原生家庭?簡單地說就是陪伴你生長的的家庭環境。很明顯環境對人的影響不是非好即壞的,而是好壞都有的。但現在當提到原生家庭的時候很多人的內心反應都是那些成長中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的事情。

第二,我們需要克服的是哪些給自己成長帶來阻礙的負面影響,而不是否定原生家庭。之所以這麼說是希望大家能夠全面的認識到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並從中找到支持自己成長的力量。

那麼我們如何克服原生家庭曾經給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呢?

1.認識到負面影響是原生家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這是前提。我們不能否定原生家庭,而是要區分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負面影響和積極因素。

2.改變,從自己開始。自己是原生家庭的一部分,因此只要我們改變了,我們就可以減少或者降低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進而可能改變整個原生家庭。

3.充分利用原生家庭中給自己帶來支持和力量的部分。阿德勒說過沒有一個成年人在小時候是被完全忽略的,因為被完全忽略的孩子已經夭折了。所以凡是長大成人的人都有支持自己的力量,而這分力量可以支持自己做出改變。

最後,發展其他的社會資源和力量。對於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力量和支持來自於父母和家庭,但對成人而言,家庭的支持固然重要,但卻不是唯一的。因此,發展其他方面的資源也很重要,比如工作,朋友,愛情,社會機構等等。整合資源有助於我們做出改變,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已經在改變了。

總結:請改變對原生家庭的固執己見,全面認識他對我們的影響(積極的和消極的),然後整合各種資源改變自己,就有可能實現突破甚至影響整個原生家庭。


21點心理學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的確存在,這種影響如果對人造成了比較大的困擾,那就需要下功夫來進行調整。當我們不知不覺沒有覺察的時候,我們會把發生了的一些事情等於“我不夠好”。無論父母曾經怎樣對我們,我們都不等於“不夠好”,而是足夠好的,且自帶光明。

原生家庭對沒有系統訓練過心理覺察力的人來說的確是一個不斷強迫性重複的影響。但對覺者來說,蓮花從汙泥中獲得滋養,出自汙泥而品自高潔。任何人生經歷,都可以成為成功與智慧的寶藏。

隨著一些心理學的傳播,一個人現在的性格是由過去的 原生家庭導致的這種思路似乎影響了很多的心理學流派。然而,向心外找問題的思路,能真正讓自己成為生命的主人麼?

同一個家庭出來的孩子,性格都一樣嗎?所以家庭真的是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嗎?

心理學家對同卵雙生的雙胞胎進行了幾十年的追逐,發現其人生差異巨大。

所以,我們的人生之路,並非是父母導致的。

大家可看上古時候舜帝的故事。他的養母是怎樣對他的。一個種子最後長成什麼樣的果實是取決於種子自己還是取決於外在的環境呢?

所謂的童年陰影是可以通過內心的愛來照亮的。

一塊石頭它只是石頭,然而它是成為絆腳石還是墊腳石是取決於石頭還是取決於人的想法呢?

所謂的童年陰影,有沒有同樣的經歷的人,不但沒有讓這成為阻礙,反而成為自己人生的財富,激發了內心中的愛呢?

很多心理諮詢師都認為80%兒童的問題緣於他們的父母,而他們父母的問題,又有80%緣於他們本人小時候自己父母的問題。

隨著心理學的傳播,原生家庭成了典型的流行病。原生家庭來源於佛洛依德經典精神分析學,弗洛依德強調潛意識和感性對人的影響,認為人的活動是由生理特性和過去受到的影響所決定的。阿德勒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之父,也是現代心理學和心理療法領域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三大心理學家,是第一個公開質疑弗洛依德心理學體系的人。阿德勒更強調人的理性、個體意識和社會因素,他也承認過去的經驗(特別是原始的經驗)對人的行為有深遠影響,但卻認為這不是決定性的 —— 人是可能通過努力改造人格的。在幼年時,阿德勒也曾遭遇過諸多挫折和痛苦:他從小體弱多病,其貌不揚,還經歷過胞弟的夭折和兩次車禍,以至於他特別懼怕死亡,性格懦弱且缺乏自信。在求學時,他也成績平平,但他最終克服困難,成為班上成績最好的學生。在阿德勒的代表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曾指出由於身體發展的不充分和缺陷,以及貧窮、被忽視、溺愛、兄妹間的競爭等多種原因,每個人都存在著自卑感 。但是,自卑感和負面情緒並不總是會摧毀一個人,在自我意識和社會關係的共同作用下,自卑反而可能成為一個人發展的動力所在。阿德勒自己的發展軌跡,就是最好的證明。相較於追溯和沉湎於過去,阿德勒更希望做的是,告訴那些遭受過去困擾的人如何走出困境、解決問題。

原生家庭理論本是一個讓你深入瞭解自己的入口,現在卻成為了很多人停滯不前、拒絕成長和擔當的藉口。

生命是流動的,阻礙生命流動的,從來不是你的原生家庭,而是你的選擇。 許多人說,小時候父母的一些行為、言語、神情,曾經給他們帶來過多大傷害。即使到了今天,面對白髮蒼蒼的老人,那些好像早已痊癒的傷口,稍有風吹草動,還是會隱隱作痛。

難道這個循環任誰都無法擺脫嗎?

試圖改變過去,是一件永遠也不會成功的事情。即使那些來自父母的傷害確確實實存在過。那麼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也許不是逃避,抱怨,而是面對接納,然後向前走。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完美”的父母。

很多人能列出一張曾經被父母傷害過的清單。比如偏向、忽視、過度的責備、不切實際的期許,或者是,在我們的好朋友面前的一記耳光。小時候被父母當眾打在他們眼裡是件很平常的事,但是卻深深地傷害了我們那幼小的心。父母總是希望我們按照他們的方式做事,但是卻忽視了我們內心的需求。

就是這樣,我們可以抱怨父母的事情實在是說也說不完,如今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也很可能就是由於父母不夠科學的教養方式造成的。但是,為什麼我們可以輕易原諒理解其他傷害過我們的同學、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卻唯獨不肯諒解父母呢?

這也許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擺脫掉“父母就應該無微不至地愛護我們”的想法。我們經常會忘記,父母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他們不過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身上具有各種各樣的缺陷與不足。

他們在當子女的時候也體驗過痛苦和埋怨,在為人父母之後也已經盡其所能。實際上,他們做到了能夠做到的最好。為人父母,不可避免地會在孩子面前犯錯誤,甚至是非常嚴重的錯誤。要知道,即使是提出“幼年經驗影響一生”的弗洛伊德本人,也是一個被自己的孩子責難批評的父親。

每一個人要學習為自己的心理情緒負責。

理解父母,接納自己,拿出成人狀態應有的擔當、勇氣,這樣的話,你所營造的家庭,才不會成為二十年後孩子心中所厭惡的原生家庭。

父母就像我們自己一樣值得被理解接納。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當媽媽沒收了自己的漫畫,或者爸爸逼著自己抄寫100遍考試出錯的生字時,就暗下決心——將來等我當了爸爸(媽媽),我一定不會怎樣怎樣,一定要做一個讓孩子快樂的父母。

等到我們有一天也成了一個小生命的父母,我們才會明白,原來每個孩子的成長都要感謝父母竭盡心力付出的照料和關心。在這個過程中,不論我們曾經懷抱過多麼美好的憧憬,我們還是會犯錯誤,會疲憊、慌亂、不知所措,甚至發脾氣、大吼大叫,一時間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

在這種時刻,我們很容易自我原諒,因為我們都知道自己不是超人,都有無法承受的那一刻。而對於父母,我們卻常常忘了這一點。在孩子看來,整個世界似乎就由自己和父母雙方構成,除了父母與自己之間的單線關係,一切都不存在。

其實,如果我們能從與父母的關係中跳出來,站在這層關係之外,從頭到腳,上上下下把父母當做一個完整的人360度看一遍,就會發現,他們和我們一樣,值得被理解接納。他們也是第一次或有限的次數在當父母。

理解父母是走向成熟與獨立的必經之路。

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理解接納父母,並不是父母需要我們這樣做,而是我們自己需要。如果一個成年人總是埋怨父母當初的問題,說明他還沒有成熟到可以為自己的現在和將來負責。的確,責備父母可以讓自己感到比較舒服,因為這些責備和埋怨可以把我們的問題合理化,把責任輕而易舉地算到父母頭上。

有一些人堅持不肯理解接納父母,只是為了可以讓自己繼續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在他們看來,自己的不幸全都是父母的責任,正是因為你們當年做了什麼,或者沒做到什 麼,所以我今天才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家庭、沒有好生活。

這種思維模式,與一個沒有成年的孩子又有什麼不同?只有小孩子才會把自己的一切寄託在父母身上。實際上,這些人的心理仍然被束縛在幼年時對父母的依賴關係中,並且堅持用不原諒的方式維護這一關係。

一旦我們明白,理解父母是自己走向成熟和心理獨立的必經之路,也就是邁出了接受父母的第一步。當然,這並不需要你專程跑到父母面前,大喊一聲“我接納你們了”,相反,你甚至根本不用提及這一切。你只是放棄了試圖改變過去的想法,放棄了“我應該擁有一個完美父母”的假設,從而用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父母和自己。

你沒有辦法使風不吹,但你可以調整風帆,讓你的船到達目的地。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任。但是,從今天開始,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你都要自己負責任。

請記得: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創造一個文化。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

一個不會游泳的人,老換游泳池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一個不會做事的人,老換工作是解決不了自己的能力的;

一個不懂經營愛情的人,老換男女朋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一個不懂經營家庭的人,怎麼換愛人都解決不了問題;

一個不學習的人,絕對不會持續的成功。

我是一切的根源,要想改變一切,首先要改變自己!

學習是改變自己的根本。你變了,一切就都變了。

你的世界是由你創造出來的;

你的一切都是你創造出來的;

你是陽光,你的世界充滿陽光;

你是愛,你就生活在愛的氛圍裡;

你是快樂,你就是在笑聲裡。

同樣的,你每天抱怨、挑剔、指責、怨恨,你就生活在地獄裡;

一念到天堂,一念下地獄。你心在哪,成就就在哪!

所以在家庭上,在父母身上找問題,只會延續痛苦。

當父母關心,認為父母干涉太多;父母忙於自己的工作,認為父母不關心。

射不中大雁怪大雁飛的高,怪風大,對提高射箭的技藝有何幫助?

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外在的環境上,那麼可以確定的是,那麼他就一直被外界環境左右他的情緒,以後結婚了又會怪伴侶,有孩子了會怪孩子不聽話,怪社會,哪裡會有他穩定的幸福?

只有把幸福建立自己身上,有沒有這樣的人無論在任何環境中始終都開心快樂,他的快樂不取決於環境,而是他的內心的智慧和安寧。

明覺能除千年暗,心燈普照暖人間。

修通自己內心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幸福維度,當站在山頂看世界的時候,一覽無餘,海闊天空。

20多年前,我也曾不自己的不開心歸責於父母,跟父母關係很不和諧,而且因此而吵架,把父母氣病過。當我從一個索取的巨嬰,感恩父母已經做了他能做的,自己的心也就安定下來了。

智慧的你,是願意活在憤恨的地獄還是願意生活在感恩的天堂呢?

最後,祝福你覺悟到自己的情緒不取決於環境而是自己的想法。這樣無論遇到什麼父母,都可以經營好自己幸福的人生。

喚醒自我內心自帶的愛、自帶的光,這才是陪伴自己無條件愛與接納自己的最有力量的抱持。內心有光,你就是自己的太陽,不僅照亮自己,還能溫暖他人!


萌萌寵兒


『愛,和缺乏愛,永遠改變了一個嬰兒的大腦……大部分的神經系統(包括腦邊緣系統,管理情緒、記憶力和注意力等)需要關鍵的人生經歷刺激才能夠成長……缺乏一個關愛的母親會給人類複雜並且脆弱的腦邊緣系統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A General Theory of Love》 by Thomas Lewis, Fari Amini, and Richard Lannon

『最終,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是最關鍵的:家庭不僅創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還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應該怎樣被詮釋。』——《You’re Wearing that?Understanding Mothers and Daughters in Conversation》Deborah Tannen’s

引用這兩本書的內容,是想從生物學的角度和心理學(依戀理論)的角度證實,我們是不可能完全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創建新的人生經驗,和新的依戀關係來減低原生家庭的影響。雖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的過去,但是卻不能束縛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承認我們的童年發生了不幸,承認原生家庭有它自己的侷限性,承認我們對原生家庭的恨、愛、憤怒、羞愧、傷痛、挫敗等情感,是降低原生家庭對我們負面影響的第一步。人不可能自欺欺人地過一輩子,正視過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才能幫助我們迴歸現在和展望未來。

學會自己撫育(mothering)自己。既然我們的原生家庭沒有能力撫育我們,我們就應該自己承擔起照顧、安撫自己的工作。用我們希望父母對我們的方式,跟自己相處。允許自己為應得卻從沒有得到過的快樂童年默哀,學會在生活的瑣事上對自己好一點,耐心一點,常常對自己說一些積極的、鼓勵的話。要知道,降低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是一個漫長並且起伏的過程,為自己的每一個小進步鼓掌,也要原諒自己偶爾的失誤。

有人通過重新塑造依戀關係來減低原生家庭的影響。在一個冷漠的、暴力的原生家庭中,作為兒童的我們無法與撫養者建立穩定的、安全的依戀關係。成年之後,我們通過發展一段愛情、友情或者與心理諮詢師建立的職業關係,來重新塑造自己的依戀關係。

許多人重新定義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人通過擁有一個非常親密的朋友圈、結婚、或者生孩子,重新創建了屬於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人通過離家求學、移民、背井離鄉打工等方式,控制自己與父母的物理距離,從而控制與原


小豬探世界


原生家庭對我影響挺大的,父母自我不懂事,媽媽改嫁,爸爸當了上門女婿,跟70歲老人在北方農村相依為命!9歲死了,死在我面前,對於奶奶她不會生育,爸爸是她領養的,自己寄住單身姑父7年,後無奈被迫謀生,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文化,沒有能力!我29歲,根據我的經驗回答下你

其一自立,先求生存,創業或者學習一門技能

其二擇友非常重要,正能量,人品正直,交友幾種1損人利己是毒蛇

2損己利人是傻子

3互利共贏是底線

4助人利己是能人

5度人利己是貴人

其三個人或者除了物質困擾還有思想認知完善多看或者聽些心理學心裡諮詢朋友,例如發展心理學和生理心理學這樣可以幫助你正確理解人不同年齡階段遇到的認知困惑

其四原生家庭問題隨著你經歷和閱歷的增加你會理解和接受家庭成長由於個體認知不同,年代背景,行成的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最後我們只有思考找到問題的核心,提供解決問的方案,不斷地與社會共同進步,提升自己的思維強化自己的生存能力,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原生家庭代表了老一輩家族長老組建家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提供的解決方案,我們最為接班人可以在他們基礎上不斷完善,推動以個體的進步和家族的強大才是我們這一輩人思考和成長的方向!



郭立新


小時父母親是依靠,原生家庭就是我們遮風避雨的港灣,它給了我們喜怒哀樂。父母的素質決定了家庭的狀況,父母的思想影響著我們。我們想小鳥一樣逐漸長大,我們上學,我們與外界不斷融合,我們工作,我們們婚嫁,我們逐漸脫離了原生家庭,我們翅膀長硬了,飛走了。可是我們身上無不打上原生家庭的烙印,有的驕縱拔扈,有的懦弱膽小,有的自私自利,有的放蕩不羈,有的一身正氣,有的高雅自律,有的熱情坦蕩。有的人一生也走不出原生家庭。無論好與壞,原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當反省自身的缺陷時,要勇敢的拋棄陋習,不斷完善自己,向善向美,同時在精神上能反哺原生家庭,父母會因年齡增長而落伍,需要你來提升他們。讓自己真正成為一個強大的人格的人,而不是被原生家庭羈絆。



紀年華


首先是因為錯誤的觀念和規矩造成的。

父母的觀念決定了一個家庭的行為模式,錯誤的觀念必然導致傷害。比如,重男輕女的觀念。

其實,父母並不是壞人,但是,時代和環境都變了,子女與父母的價值觀有差異,所以,容易造成了心理上的傷害。

其次是盲目地順從。

民主的家庭會尊重孩子的個性,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而有害的家庭要求孩子盲目地順從,家庭成員之間應該步調一致,不能有特殊行為,限制了孩子的個性和需求。

盲目順從的子女沒有自信心,依賴外界的評價來評價自己。盲目順從的結果導致子女不是愚孝,就是巨嬰。


尋味百態


我們都知道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如果原生家庭是幸福的,那麼你可能也會成為一個擁有健康人格的人,有良好表達和接受愛的能力。倘若你的原生家庭不幸福,那麼也許帶給你的影響終其一生也難以完全清除的,它會影響你的三觀、格局,會影響你對愛情與婚姻的態度,影響你今後如何經營婚姻對待孩子等等。可我們都沒有選擇出生在什麼樣家庭的權力,只能被動接受命運的賜予,那麼,如何盡最大努力去降低原生家庭對我們的不利影響呢?

1.多努力。通過努力讓自己學會成長變得強大,從而擺脫原生家庭的不利影響,因為人生一世,我們不能永遠依靠別人,唯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幸福的本領,才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

2.多讀書。通過多讀好書,改變自己的格局和視野,打破原生家庭和父母給我們建造的小世界,當你變得有能力走入更大的世界,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問題時,你便有了更多的選擇性,選擇原諒和解,選擇放下怨恨;

3.學會慈悲。從內心正視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傷害影響,學會換種角度去看待它,不就是因為如此,才使你更加努力去追求更健康而美好的一切嗎?所以,學會慈悲與寬容,從改變自己做起,慢慢改變它所帶來的影響。

人生開始時不好,不代表永遠不會好,我們可以把它當作鏡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修煉自己,去經歷更多的人與事物,學會收穫和感恩,改變和進步,直到成為更好的自己。



與時光自清華


自律很重要!


用戶4043681355183


這裡的原生態其實大部分說的是家境不好的,好的原生態家庭先暫不考慮,說的影響,其實無非就是不能提供資金,人脈,或人生知道,首先小編不想發什麼心靈雞湯,原生家庭對自己肯定是有影響的,既然已成事實就不要再抱怨嫌棄,或以此來做藉口偷懶,小編認為,以現有條件,大富做不到,但通過奮鬥改變現在的生活水平或狀態還是可以的,不要以家境不好作為自己不努力的藉口就是對原生態家庭最好的克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