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復唧唧”,花木蘭用的哪一種織布機?

本文織機資料來源於趙翰生先生《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一書。趙翰生先生,遼寧人,出生於1962年11月,高級職稱,發表多個論文、論著和科普作品如《中國曆代文獻精粹大典》紡織部分,學苑出版社,1990年,匏器,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2年等。趙翰生先生是一位治學嚴謹的學者。

“唧唧復唧唧”,花木蘭用的哪一種織布機?

背景簡介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木蘭辭》又叫作《木蘭詩》。它是一首北朝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讚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木蘭這個姑娘本來只有名字沒有姓,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樸。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蹟和形象被搬上舞臺,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該詩開篇第一句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木蘭在家裡織布,她用的是什麼織布機呢?詩中並沒有說明,本文給大家簡單講解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普及一下古代織布機的歷史知識,然後再解釋木蘭使用的是什麼織機。

以下節選自趙翰生先生《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一書,內容有所選摘.

1、原始織機
  我國在遠古時是以“手經指掛”來完成“織紉之功”的(《淮南子》)。
  原始織機的具體形制目前雖還缺乏更多的實物依據,但是根據河姆渡出土的原始織造工具,參照少數民族保存的同類型的原始織造方法,我們仍可看到這種織機的端倪。織造就是這樣不斷交替循環往復進行的。
  在雲南晉寧石寨山遺址出土的一個貯貝器蓋上,鑄有一組古代少數民族婦女用原始織機織布的塑像。像中婦女身著對襟粗布衣,席地而織。她們有的正在捻線;有的正在提經;有的正在投緯引線;有的正在用木刀打緯,塑像形態十分逼真,我們從中可形象地看到用原始織機織布的全過程(圖16)。


“唧唧復唧唧”,花木蘭用的哪一種織布機?

圖16 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銅鑄盛貝器上織婦示意圖  原始織機雖然簡單,只有那麼幾根木棍,卻包含了近代織機的幾項主要運動,並能成功地織出簡單布帛。它的出現不僅使原始織造技術得到重大改進,也為後世各種織機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因此可以說它是現代織機的始祖。

2、斜織機  

斜織機是一種帶有腳踏提綜裝置的紡織機。

漢畫像石所刻斜織機是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最早圖像資料。這種漢畫像石共發現九塊,其中江蘇銅山縣洪樓和江蘇泗洪縣曹莊出土的兩塊畫像石中都有“曾母投杼”故事圖。

漢畫像石上斜織機的機架、經面、腳踏提綜板和系置提綜杆的前大後小形似“馬頭”的部件,都刻畫得十分清楚,從中可窺其大致形狀,但由於它上面沒有畫出綜框和筘,也看不清踏杆是如何傳動綜框運動的,為此我們藉助於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將其複述出來(圖17)。

“唧唧復唧唧”,花木蘭用的哪一種織布機?

3、立織機、羅織機等

織機可根據經面角度分成不同機式,中國古代主要採用水平和斜織兩式,但也曾出現過立機,只不過它的使用遠不如斜織機和水平機普遍。立織機的經紗平面垂直於地面,也就是說形成的織物是豎起來的,故又稱為豎機。

 由於羅織物是靠互不平行的經紗相互有規律地絞轉後,與緯紗交織在一起形成的,所以羅織機與其他一般織機最大的差別就是它的開口機構。

“唧唧復唧唧”,花木蘭用的哪一種織布機?

4、“唧唧”的解釋

《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唧唧”的古音讀作“吱吱”或者“滋滋”。

“唧”字並非先秦古字,而是秦朝之後由“嘖”變化而來。

“嘖嘖”的古音讀作“瑟瑟”或者“嗦嗦”。


無論是“唧唧”還是“嘖嘖”在古代都表示連續不斷髮出有些刺耳的摩擦聲音。這裡表示機杼聲,也就是古代織機發出的吱吱聲。

根據詩中的記載:“唧唧復唧唧”,大概是“唧唧”之後短暫停頓一下,然後再接著“唧唧”一聲,這樣週而復始的發出聲音。比較符合腳踏提綜裝置的紡織機,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斜織機---曾參的母親曾經使用過的家庭單人織布機,每次腳踩踏一下,踏板下行然後再反彈回來,就會發出連續短促的兩聲“唧唧”,再踩就會發出再次發聲,這就是“唧唧復唧唧”的真實面貌。

請問您瞭解了嗎?

為什麼下面的詩句中寫“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呢?


請參看拙文《“唧唧”是織布聲還是花木蘭的嘆息聲?》,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關於這篇文章的一些小收穫,一開始我在查閱織布機資料的時候,把紡機和織機搞混了,屬於治學不嚴,不學無術。幸而一些嚴謹的學者指出文章的缺陷,讓我羞愧赧顏,獲益匪淺,隨即加以改正。再次感謝各位學者的指點,我最近的文章有些輕浮狂悖,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向各位學者衷心致意,還請您各位今後繼續多多批評指正。

本文作者宗伯正曜,宗伯學(古儒學)弟子, 治學師從先師孔子(宗伯內傳曰周朝尊號魯姬丘子、子姬孔子),立身師從先師臥農先生(宗伯內傳曰先師諸葛孔明,名亮,因在襄陽躬耕隴畝而自號臥農,並非世間流傳的道號臥龍,孔明先生是儒士而非道家),宗伯牖中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