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兩用植物之祖-救荒本草”,你的野菜菜單

《救荒本草》是中國古代的一本奇書,《救荒本草》記載414種饑荒植物,其中既可以充當食物和藥物的有138種,在之前本草中已被記載。對植物的描述方法主要借鑑《圖經本草》,朱棣把它們分為五類,草藥245種,樹木80種,穀物20種,水果23種,蔬菜46種。根據使用的部分分為15組。樹葉237種,水果61,樹葉和水果44,根28,根和樹葉16,根和水果5,根和芽3,根與花2,葉樹皮和水果2,莖3,芽和水果。

在饑荒年代,它拯救了百萬黎民百姓,其組織編纂者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明成祖朱棣的同母弟弟,生於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卒於明洪熙元年(1425),洪武十一年(1378)被封為周王,死後諡“定”。除《救荒本草》外,朱橚還撰有《普濟方》一六八卷,並命醫官李恆集有《袖珍方》四卷,自己則撰寫序文。嘉靖三十四年(1555),陸柬重刊《救荒本草》,誤以該書為周憲王(朱橚長子)編撰,後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和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都沿襲了這個錯誤。

“藥食兩用植物之祖-救荒本草”,你的野菜菜單

朱橚為什麼會組織編寫這樣一部解決荒政的區域性經濟植物誌呢?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代,賦稅繁重,此外中國的季風氣候決定了水、旱災害以及相伴隨的蝗災頻發。到明朝時,自然災害更加頻繁,中原地區概莫能外。“在明代276年中災害達1011次,為前所未有。”(鄧雲特《中國救荒史》)根據《大明會要》記錄,1374年、1376年和1404年,中國各地發生了嚴重的水災;1370年、1371年(河南)和1397年發生了早災;1373年1402年和1403年(河南)發生了蝗災。一旦發生自然災害,“齊梁秦晉之墟,平原坦野,彌望千里,一遇大侵,而鵠形鳥面之殍,枕藉於道路。”勞動人民生活很苦,用草根樹皮來果腹是常事元代民族壓迫極其嚴重,到明初戰亂初停,人民尚未得休養生息,生活自然更苦,吃糠咽菜更是常事。勞動人民在長期食用野生植物的過程中,積累了不少經驗性知識,急待加以總結提高。“於是購田夫野老,得甲坼勾萌者四百餘種,植於一圃,躬自閱視。俟其滋長成熟,乃召畫工繪之為圖,仍疏其花、實、根、幹皮、葉之可食者,匯次為書一帙。”

“藥食兩用植物之祖-救荒本草”,你的野菜菜單

《救荒本草》影印本


正因為此,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非常重視荒政,制定各種措施應對頻發的自然災害。他號召百姓廣植桑、棗、柿、慄,以補充糧食不足。為鼓勵栽植,他還規定,自洪武十六年(1393)後的桑棗種植,但以數報,不再納稅。作為中原藩王,朱橚親歷災害較多,知道災荒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因此才有“五穀不熟,則可以療飢者,恐不止荑稗而已也。苟能知悉而載諸方冊,俾不得已而求食者,不惑甘苦於荼薺,取昌陽,棄烏喙,因得以裨五穀之缺,則豈不為救荒之一助哉”的思考。另一方面, 我國自古藥食同源,本草學的發展也為對野生植物的認識和利用提供了不少有用資料和 方法。朱楠和聚集在他周圍的專家學者們,在這些基礎上,開始了《救荒本草》的編寫工作。

“藥食兩用植物之祖-救荒本草”,你的野菜菜單

記錄的野菜——刺兒菜

救荒植物是用來在荒年充飢的,一旦誤食有毒植物,可能危及百姓的健康甚至生命,則與其荒政目的相背離。該書詳細記錄了野菜的食用部位、加工方法和食用方法。告訴使用者哪些有毒植物需要淘洗、浸泡或者特殊處理,哪些少毒植物可以加工後用油鹽調拌食用,哪些無毒植物可以直接食用。如罌粟科植物白屈菜須用土和水浸一宿;商陸科的商陸(章柳根)須切片後,用豆葉和豆子間隔,長時間蒸煮;蘿摩科的牛皮消須用水反覆煮,以去除其有毒成分等。有如此詳細的介紹,編纂者必定曾向民間深入瞭解相關信息。但《救荒本草》具有資源調查性質,其僅編撰食用植物,在與傳統本草著作有別。因此可以說,《救荒本草》作為一種記載食用野生植物的專書,是從傳統本草學中分化出來的產物,同時也是我國本草學從藥物學嚮應用植物學發展的一個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