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焦點訪談》:武漢醫廢暴增,如何處置?

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大量的醫療廢水、廢物需要處理。這些醫療廢物和普通垃圾不一樣,由於沾染了新冠肺炎病人攜帶的病毒,危害性和傳染性很強,對它們進行安全、及時、專業的處置清理,是確保不發生二次感染、阻斷疫情擴散的重要環節。可是疫情暴發後,武漢醫療廢物、廢水的處理很快就遇到了難題:處置能力嚴重不足,醫院的醫療廢棄物成倍增加,難以運出和及時處理,對人們的健康和疫情防控構成嚴重威脅。怎麼辦呢?

央視《焦點訪談》:武漢醫廢暴增,如何處置?


疫情發生以來,武漢市除了醫院大量產生的醫療廢物要處理外,為了防止感染和疫情的二次傳播,對於一些重點隔離點、汙染嚴重地區產出的一些生活垃圾,也要按照醫療廢物來處置,由於病人數量不斷增加和護理量加大,醫療廢物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總務處科長東軍說:“在疫情之前,我們全院的醫廢一天日產量大概30多桶。疫情開始以後,達到高峰的時候,大概就是150到180桶。”

生態環境部派駐武漢前方工作組組長邱啟文說:“武漢平常每天大概是40噸左右的產生量。1月16日左右,它的量就是大概到了60噸。到2月16日,達到了115噸,一個月的時間翻了一倍。3月1日,它是達到一個峰值247.3噸。”

而1月16日以前,武漢市只有漢氏一家醫療廢物處理公司,既使是滿負荷運轉每天也只能處置50噸,根本無法滿足抗疫的要求,情況緊急!不僅如此,處理運輸醫療廢物所需的人手和車輛也十分緊張。

央視《焦點訪談》:武漢醫廢暴增,如何處置?


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和中央的部署,生態環境部迅速派出了工作組到抗疫一線,和省、市、區三級環保部門四級聯動,緊盯醫療廢物處理進展。從2月3日開始,生態環境部直接跟武漢市一對一召開了15次視頻調度會。首先,是要求武漢各區建了一批臨時暫存庫,對醫療廢物集中存放。

針對武漢缺乏專業處理人員、缺乏處理設施和裝備的問題,生態環境部又緊急從全國13個省調來了醫療應急處置專業人員140人,籌集了日處置能力近80噸的39臺移動式處置設備,22臺垃圾轉運車和口罩、防護服等一大批抗疫物資來支援武漢。此外,生態環境部還在認真研判疫情形勢的基礎上,做出了第三個重要決策。

邱啟文說:“最終要達到260噸以上的處置能力,當時決策非常關鍵。”

與這個決策配套,生態環境部於2月5日推進、協調了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立即建設處置能力為每日30噸的武漢醫療廢物應急處置中心。這家公司接到任務後,10個小時就拿出了設計方案,奮戰半個月後建成投入使用。

在生態環境部大力支援的同時,武漢市也充分調動本地資源來應對疫情。一方面,對漢氏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處理能力進行挖潛;另一方面,安排其它公司加入到醫廢處理當中。武漢北湖雲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武漢市最大的工業廢物處理廠,1月21日,市生態環境局找到了這家公司,請他們幫助處理部分醫療廢物。可很快,出城的交通就封閉了,公司要把處理工業廢物的設備改造成處理醫療廢物的設備,首先是原材料和零部件無法外出購買。由於醫療廢物的傳染性強,用原有的機械上料容易弄破醫療廢物的密封包裝,只能靠人工上料,這樣的近距離接觸,危險性很大。

為了完成好這個任務,公司給一線的幾十名工人配備了最高級別的防護裝備,並在各個生產環節嚴格消毒防疫,同時從其它車間拆卸了一些零部件來進行設備改造。只用了48小時就完成了改造任務,醫療廢物的處置能力達到了每天15噸。

央視《焦點訪談》:武漢醫廢暴增,如何處置?


1月25日開始,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開始建設,並要求以最快速度竣工,為這兩所醫院配套的醫療廢物、汙水的處置設施也要一同開始建設。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均設置了規範的醫廢暫存間,配備了移動式醫廢焚燒設備。其中,火神山醫院共配備焚燒爐3臺,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置設備32臺,處置能力可達到每天49噸。雷神山醫院共配備了焚燒爐4臺,處置能力為每天16噸。

解決了醫療廢物處理能力問題僅僅是第一步,要想真正把處置落到實處還有賴於收集、運輸等各個環節的共同努力。當時,應急的方艙醫院建成以後,記者就在江漢方艙醫院瞭解了醫療廢物收集的情況。

順著醫生的指引,記者找到了放置醫療廢物的黃色垃圾箱。這些醫療廢物經過消毒、裝袋,在特定時間通過生態環保部門的危險廢物運輸車密閉運到醫療廢物垃圾處置中心。

按照防疫指揮部要求,武漢市消防救援支隊已經與45家醫療單位對接轉運醫療廢物。目前,在各方面的支援下,武漢市醫療廢物轉運能力由原來的24輛運輸車、29名駕駛員已經增加至最高峰時100多輛車,128名駕駛員。醫廢桶也由疫情前4000個達到現在的2萬個,運轉人員從不到100名達到600人。此外,開發“醫廢通”APP,在線獲取醫療廢物產生、轉運、暫存情況,減少轉運車輛等待、裝卸和路途行駛時間。

央視《焦點訪談》:武漢醫廢暴增,如何處置?


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閻忠寧說:“我們成立了全市醫療廢物調度指揮中心,以點對點的方式確定醫療廢物在哪裡產生,產生多少,由誰去轉運,什麼時間去轉,轉到哪裡去。這是保證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產生以後,能夠安全轉到處置點進行處置。”

武漢市醫療廢物的處置能力在增加,而醫療廢物的數量也在增加。2月16日,全市達到每天115噸。2月26日,又翻了一倍,達到了每天240噸。3月1日到達這次疫情中的最大量,每天247噸多。而這時的武漢,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已經從1月16日前的每天50噸增加到每天260多噸,足以處置這樣大數量的醫療廢物。這當中,省內的襄陽、黃石、咸寧等市都給予了支援,在每個高峰時日協同外運處置武漢醫療廢物20噸。

在3月初,武漢的醫療廢物基本實現了“日產日清”“應處盡處”,原來積壓的190多噸醫療廢物也已經全部焚燒處置完畢,與此同時,武漢市也絲毫沒有放鬆對醫療汙水的處理。

央視《焦點訪談》:武漢醫廢暴增,如何處置?


無論是在雷神山、火神山醫院,還是在定點醫院、方艙醫院,醫療廢水都要經醫院的汙水處理站先進行處理達標,再通過市政汙水管網進入27家生活汙水處理廠進一步處理。

武漢市生態環境部門每天排查定點醫療機構的醫廢汙水處理情況,對其他醫療機構則每三天進行全覆蓋的排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

疫情防控是總體戰,要阻斷病毒的傳播,每一個環節都要守住,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輕心。醫療廢物、廢水的處理也是如此,從收集、轉運到最後的處置,都需要科學、專業、安全、高效地來進行。面對劇增的醫療廢物、廢水,武漢能實現“日產日清”“應處盡處”,離不開合理調度、各方支援,也離不開一線勞動者的無私付出。在這個特殊時期,他們的工作已經不僅僅是髒和累,還有危險。就像一位工作人員說的:“膽大心細、堅韌不拔,這是我們在工作中最需要的品質。”為他們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