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字、號中的學問你瞭解多少呢?

《說文解字》之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第九講:壬

今天這一講,我們主要講兩個話題:

第一個:關於每個人如何取名、字、號的問題;

第二個:解讀十天干的第九位:壬

古人是如何取名、字、號的呢?

我們上一講中講到了“字”,男孩子二十歲要行“成人禮”,也稱“冠字禮”;女孩子未出嫁的時候叫“待字閨中”, 待到許嫁之後,要行“筓(jī)禮”,性質同男子的“冠字禮”是一樣的。

那麼,到底每一個人的名、字、號是怎麼起的呢?這三者之間又有什麼關聯的內涵呢?

我們一一來看:

  1. ,是一個人出生時,長輩按家族輩份、排行給起的,一般有文化底蘊的家庭,給孩子起的“名”都有出處,寄以美好的希望或祝願。
  2. ,就是在孩子長大到18歲舉行成人禮的時候,長輩給起的,是對“名”的補充,其內涵意義和“名”是互通關聯的。
  3. 號,是自己成年後,根據自己的喜好、或者優缺點、或者偶然興致所至而起的,相對比較隨意,一般都能突顯個性,或者表達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古代文人,在不同時期會使用不同的號,後人根據他作品上署的“名號”,就能推測出創作時期。

此外,還要再提一下幾個關鍵字:孟(伯)、仲、叔、季。這幾個字,在古代是代表排行,分別代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有個詞語叫“伯仲之間”,比喻兩人差不多,難分高下。

比如說:孟子,在家排行肯定是老大孔子,名尼,排行老二

再比如:伯夷、叔齊兩兄弟,伯夷肯定是大哥,叔齊是三弟

《春秋少陽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長也;夷,諡。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之弟,齊亦諡也。"。


古人名、字、號中的學問你瞭解多少呢?

伯夷叔齊


再比如魯莊公之弟季友,這個季友要麼是老四,要麼就是家裡排行最小的那一個。季子,就表示最小的一個兒子。

下面我們就隨便列舉幾位歷史名人的名、字、號和大家共同賞析一下。

  • 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爻,介於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古文做‘砎’,堅硬之意
古人名、字、號中的學問你瞭解多少呢?

  • 還有王安石,字介甫。石與介對,安與甫對
  • 再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軾,本意指“車前”,站在古代馬車的前面,是不是就有“前瞻”的意思呢?所以他的字叫“子瞻”。號東坡,是他當時居住的地理位置。
  • 蘇轍,字子由。,表示車軲轆壓出來的印子,也就有了“由來”的意思。
  • 再舉一個例子,朱熹
    ,字元晦。熹字本意有晨光剛出現的樣子,指天微微亮。元指元氣,早晨的微光;晦,有點昏暗的樣子,所以元晦的感覺就跟天剛亮的時候是一樣的

這樣的例子很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已找些古人的名、字、號去研究一下,在文章下方進行回覆,一起分享討論。

下面我們講十天干的第九位:壬。

我們先看“壬”字的甲骨文字形:

古人名、字、號中的學問你瞭解多少呢?

“壬”的甲骨文字型象“工”字,上下各一橫,中間一豎,在古代它代表纏線用的工具,不知大家是否還能想起七八十年代以前,老媽媽紡線時繞線用的那個工具。

到了後來的金文,就在“工”字中間加了個點,就像在中間纏繞了一捆線一樣。這個時候,就特別像女性懷了身孕的樣子。所以,後來在“壬”字邊加了“女”字旁,就表示女性懷了身孕。

古人名、字、號中的學問你瞭解多少呢?

【前漢·律曆志】中有:“懷妊於壬。”

  • 那任務的“任”又怎麼理解呢?

《律書》曰:壬之為言任也,言陽氣任養萬物於下也。

意思說,每一個物種的出生,都是懷有任務而來的,而其中又以人為最,所以加了個“立人旁”來表示“任務、責任”。

  • 我們再來看“壬”字的篆書寫法:上面是個“人”,下面二橫。
古人名、字、號中的學問你瞭解多少呢?

【書·臯陶謨】中有:“巧言令色孔壬”的說法。

意思大概同:巧言諂媚的奸佞之人,稱之為"壬人"

而《論語》中孔子也講:“巧言令色鮮矣仁。”

那麼這個“壬”和“仁”又是什麼區別呢?為什麼意思會是截然相反的呢?

我們從字型上來分析一下:“壬”字,“人”是在“二”之上的。而“仁”字,“人”是在“二”之側的

我曾經在某個國學群裡講過,“仁”字右邊的兩橫,從哲學意義上來講,可以代表“天、地”,“仁”字,則表示一個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人,這樣的人稱之為“仁人”。

而“壬”字,這個“人”將天地之道踏於腳下,或許就是“不道”之人,故稱奸佞之人。

最後:

“壬”字之所以被假借為天干的第九位,是因為它五行屬水,時在仲冬之月(已經正式進入冬季),那個時候,萬物閉藏,不相見也。就像一個還在母親肚子裡的孩子一樣。

古人名、字、號中的學問你瞭解多少呢?

希望通過此講,能讓大家更瞭解漢字中蘊藏的奧秘,更喜歡漢字。歡迎大家點贊、轉發與收藏。

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廣老師講國學”頭條號,我會不斷的更新,同時也歡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評論,因水平有限,難免訛誤,還望大家不吝賜教,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