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用古诗怎么说?(请标明出处)?

命系-那些孤独的城市病人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出自《别诗四首·其一》,这是一首汉朝的诗,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诗中把朋友兄弟的关系比作枝和叶,骨肉相连,同气连枝。四海之内的人都是兄弟姐妹,没有谁是不相干的人,所以如果朋友受难,我们可以同甘共苦,对于他人的痛苦,我们也能感同身受。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出自唐张九龄《答陆澧》。面对朋友的邀请,山路再不平再遥远,纵使是积雪满地,也要踏雪拜访,不辞辛苦。这两句话短小平淡,但是其中蕴含的情谊不可谓不浓烈。“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这句冯煦评价晏几道的话,放在这里也很贴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出自《诗经·无衣》。这首诗描写了战友之间的同甘共苦,同仇敌忾。这首诗一唱三叹,慷慨激昂,让人胸中燃起激情,为这种英雄气概而心驰神往。陈继揆评价这首诗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


醉眠芳草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功夫》


上面是开个玩笑啦~


两个人的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三个人的有:

何似姑苏诗太守,吟诗相继有三人。—《送刘郎中赴任苏州》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遍问旧交零落尽,十人才有两三人。—《和乐天刘家花》


许多人的有: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相和歌辞·从军行二首》


康小黑的树屋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不要以为这只是一句讲爱情的诗,其实人家一开始说的是战士之间的约定。不信,请看原诗。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橘南读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出处如下:

《诗经·秦风·无衣》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刘月声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小齐大世界


1、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长屋王

2、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


还会有未来吗


最贴切的莫过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出自《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秦风.无衣》

秦 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此曲慷慨激昂,同仇敌忾。表现了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



子时之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笑熬浆糊8848


1、

从军行 --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都山先声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