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棗莊原是鎮,這裡曾經屬蘭陵,酒桌上那必須不知何處是他鄉

棗莊這個名字的確土,好像是個行政村,現在是山東省的一個大地級市。

有人總說棗莊以前稱蘭陵,改名改失敗了。西魏遺少正式闢謠,這是誤傳,棗莊形成在唐宋時期,原因很簡單,因此地多棗樹而得名。

此後,滄海桑田,棗莊從未改名,即使棗樹沒有了,名字不時尚了,棗莊還是棗莊。

不過那時的棗莊就是一個村莊,後來發展為棗莊鎮。1958年嶧縣機關遷至棗莊鎮。1960年嶧縣改為縣級棗莊市,1961年改建山東省直轄市。

從此,棗莊混大發了,把以前的上級嶧縣、滕縣都給變成自己的轄區了。這是城市發展史上一個典型的草根逆襲案例,類似“逆襲”的還有河北省會石家莊。

很多人都對棗莊這個名字表示遺憾,認為棗莊應該稱蘭陵,有詩意、有歷史、有著美酒的芬芳。

可還沒來得及改呢。2014年1月21日,臨沂市蒼山縣改稱蘭陵縣。

這麼好的名字,就讓蒼山縣用了,其改名的依據是他們有個蘭陵鎮。那棗莊到底和蘭陵有沒有關係呢,的確有關係。

山東的棗莊原是鎮,這裡曾經屬蘭陵,酒桌上那必須不知何處是他鄉

自7300年的新石器時代以來,這片就是一塊地域。秦朝開始設立東海郡,下轄蘭陵縣,此後的蘭陵縣管轄面積時大時小,基本以今天的臨沂市蘭陵鎮和棗莊嶧城區一帶為中心。

所以現在的棗莊市和蘭陵有著千年交集,畢竟棗莊是個村子,其行政上級無非就是嶧縣、滕縣、蘭陵縣等之間淶水改變。

1958年的棗莊為什麼不叫蘭陵,答案很簡單,棗莊這個名字接地氣,蘭陵名字太俗氣。

那個年代,二妮、鐵蛋這些名字,肯定是比雨涵、若凡這樣的名字更加順耳好聽啊!

蒼山縣雖然改稱蘭陵縣,但它轉變不了蘭陵文化對棗莊片區的文化屬性。

蘭陵不是酒廣告,而是精神傳承,大家都知道《勸學篇》,其作者荀子曾任過十幾年蘭陵縣令並葬於蘭陵。

荀子時期的蘭陵已悄然變化。西北部的山區雖距蒙山不遠,卻屬尼山山脈,抱犢崮、文峰山風景秀麗。南部的大片平原,與嶧城、臺兒莊及蘇北的邳州等地接壤。

這片神奇的土地,2200多年前吸引了荀子的目光,他的到來改變了蘭陵的歷史,鑄造出一個永恆的文化經典。

山東的棗莊原是鎮,這裡曾經屬蘭陵,酒桌上那必須不知何處是他鄉

荀子大約是公元前255年從齊國到達楚國轉至蘭陵的。

他不再滿足之前從事了半生的傳道授業和建言議政,而要像孔子一樣在實踐中展示自己的施政理念。

楚國那麼大,他為什麼來到了蘭陵?是楚國令尹春申君的安排,還是他自己的選擇?如果是他情之所鍾,原因又是什麼?

那時的蘭陵地處楚國最北端,地理位置重要。蘭陵原屬魯國,受孔孟思想影響至深,民風古樸,荀子游歷諸國時曾路過此地,留下了好感。

作為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和百家爭鳴的總結者,他需要這麼個地方進行思考和評定。

然而.變幻莫測的宮廷鬥爭打碎了荀子的夢想。他在得知春申君死訊的同時也接到了自己被廢職的消息。

此時他已年逾古稀,無力再回故鄉。蘭陵百姓那麼淳樸,他也捨不得離開。他興建學校,教書育人,專心著書立說,把自己終生的學問都凝結在這片土地上,於是誕生了《勸學篇》、《修身篇》等等。

荀子在蘭陵時,孔子已下世200多年,孟子也故去近30年,諸子百家爭鳴已近尾聲,無疑他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像一顆恆星懸掛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天空。

他的學生李斯、韓非、陳囂等從這裡走上歷史前臺,施展過人才華,影響了春秋末年的歷史走勢,也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的發展進程。

一個縣域,總得有幾樣拿得出手的地方特產。蒼山改蘭陵,原因就是做大酒名片。

荀子任縣令時,就鼓勵百姓將自釀的蘭陵酒作為商品出售,以獲得好收益。特別是詩仙李白的點贊,使蘭陵聲名鵲起、貫穿千年。

李白是在客居山東期間來蘭陵的。他在蘭陵古鎮,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客中行》。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沒有蘭陵美酒便沒有這千古絕唱。蘭陵酒廠座落在蘭陵鎮駐地,距荀子墓僅二三里路。這瓶酒,一百年前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了金獎。

這麼說下去,好像跟棗莊沒關係了。不是的,那時的蘭陵酒,棗莊也在喝,全國酒文化看山東,山東酒文化看棗莊。

山東的棗莊原是鎮,這裡曾經屬蘭陵,酒桌上那必須不知何處是他鄉


棗莊人喝酒有五步曲:斟酒時斜風細雨,勸酒時甜言蜜語,喝酒時豪言壯語,喝多了胡言亂語,到最後必定是“傾盆大雨”。凡經歷過棗莊飯局的外地客人,大都領教過。 

棗莊人是這麼認為的,我的名字叫二妮,我不改了,你蒼山原來叫鐵柱,非得改叫淑嫻,好似大家閨秀。你咋改咋改,但古蘭陵就是咱老嶧城!棗莊就是蘭陵地。

棗莊人考證一番,挖掘出了極其珍貴的酒具,名曰“邾君慶壺”。這是迄今為止在棗莊地區發現的最早的酒和酒具,由此將棗莊的酒文化,追溯到2800年前。

所以說棗莊酒文化有史可依,更有物可證,李白喝酒的地方很可能是在棗莊。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不說李白了,就說西晉時期被稱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雖然是隔壁沛縣的,但他卻常提著酒壺跑嶧城來喝一口酒。

“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最後在棗莊嶧城郊外的修竹茂林中,劉伶一醉不醒,了卻一生。

現在嶧縣城北的劉曜村。村南有一土臺,叫“劉伶醉酒臺”,被後人稱為嶧縣八景。

山東的棗莊原是鎮,這裡曾經屬蘭陵,酒桌上那必須不知何處是他鄉

現在有個段子說一個上海教授,在棗莊喝酒,主陪副陪講話完了開喝,最後喝到人生崩潰,感到棗莊人都是荀子,有禮節、有幽默、有感情、有文化。

酒後,此人又哭了一場,一半為感情,一半是慶幸,終於活著走出棗莊了!

有人總結了棗莊喝酒22條酒規,雖然不像西點軍校22條軍規那樣嚴明,可是若不熟知,到了酒桌上就容易“失場”。

說到這裡,棗莊的酒文化還需要廣告嗎?二妮咋地了,酒一樣喝的好、賣得好。

當然了,凡事不可過,過猶不及。在棗莊,你無論參加什麼樣的酒場飯局,對方所有的熱情都是體現以誠相待,把酒言歡,無他意。

畢竟這裡只是一個村,一個淳樸好客的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