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蘭陵:文明祭掃過平安綠色清明

魯網臨沂4月4日訊

“過去清明時節祭掃先人都是焚燒香燭紙錢、燃放鞭炮煙花,既不安全又不文明,現在好了,大家都是採用敬獻鮮花、植樹綠化等方式祭掃了。”4月2日,在蘭陵縣魯南革命烈士陵園祭掃的李大爺告訴記者。近年來,蘭陵縣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多措並舉,大力推進文明祭掃、喪事簡辦等殯葬改革工作,營造了安全、文明、和諧、有序的良好祭掃氛圍,全縣先後湧現出了向城鎮朱村、卞莊街道代村、磨山鎮黃山屯村等先進典型,其中,向城鎮朱村移風易俗工作的經驗做法被省文明委作為典型在全省進行推廣。

文明祭掃蔚然成風。“清掃墓位、敬獻鮮花是新時代文明祭祀的好方式”“執行無煙祭祀,嚴禁焚燒香紙”……在蘭陵縣魯南革命烈士陵園,記者看到,在文明祭掃新風尚的倡導下,市民手持黃色菊花、水果等物品前來祭掃,不再點香燒紙。市民趙女士說:“我們一家人從去年開始就用鮮花祭祀了,這樣不僅省去了很多麻煩事,還可以防止火災的發生,是一件大好事。”

完善理事組織。目前全縣1024個自然村均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村黨支部書記擔任會長,將村裡德高望重、群眾威信高、公道正派的老黨員、老幹部、老同志充實到理事會中,由紅白理事會全權負責紅白事,讓群眾省力省錢省心。在認真學習外地經驗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全縣移風易俗工作指導標準,指導各村全面建立操作性強的簡辦新辦標準,並認真抓好落實。按照規定要求,婚事上,婚車一律不超過6輛,設宴一般不超過10菜一湯;喪事上,骨灰盒直接入土,用音響取代吹鼓手。僅取消棺材、吹鼓手兩項,就可減輕群眾負擔1萬元左右。同時,推動有條件的村居建設紅白事服務場所。

推進殯葬改革。過去蘭陵縣死亡人口基本上全部使用“二次裝棺”,“火葬+土葬”模式不僅給群眾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而且將棺材葬入他人承包地,嚴重破壞土地,極易引發社會矛盾。蘭陵縣按照“近抓減負,遠抓公墓”的工作思路,狠抓殯葬改革。通過推行喪事簡辦,每例喪事可為群眾節省2萬元左右,大操大辦之風得到有效遏止,群眾參與移風易俗的積極性不斷提升。同時,把加快推進公益性公墓建設作為解決群眾基本殯葬需求、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治本之策。按照試點先行、示範帶動、典型引路的工作思路,打造了向城鎮卜家樓村、神山鎮青竹山西村等一批典型村,形成了可供複製的工作模板,為輻射帶動、全面推開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目前,全縣已建成公益性公墓72處。

狠抓源頭治理。2017年以來,蘭陵縣先後出動執法車輛220餘臺次、執法人員1100餘人次,先後對無照經營的96戶花圈壽衣店、86戶棺材店進行了依法取締,對60多具棺材和300餘件紙牛、紙馬、紙別墅等封建迷信用品進行了銷燬,對隱藏的棺材鋪做到發現一處,查處一處,決不手軟,從根本上堵住加工、銷售源頭,有效治理了喪葬陋俗陋習,規範了喪葬用品市場環境。採用吹鼓手加入文藝演出隊伍的方式,鼓勵吹鼓手轉型升級。

強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宣傳車、文化牆、農村廣播“村村響”、“文明家庭”評選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形成了濃厚的社會氛圍。大仲村、下村等鄉鎮積極開展“移風易俗小手拉大手”活動,通過孩子影響家長,夯實群眾基礎。拍攝了“移風易俗樹新風”微電影《跟風記》《堅守出來的好風氣》,縣文廣新局精心編排了柳琴小戲《要彩禮》,挖掘整理了《牆頭記》等一批傳統劇目,通過在各鄉鎮進行巡迴演出,取得了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良好效果。

健全工作機制。建立了紅白事巡查機制,各鄉鎮(街道、開發區)都成立了移風易俗巡查隊伍,及時監督各村紅白事辦理情況。建立了嚴格的督導考核機制,縣移風易俗聯席會議辦公室從民政、工商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6個督導檢查組,對各自然村進行全覆蓋、不間斷督導考核,定期通報考核成績,對連續兩次排名後兩位的鄉鎮進行約談。通過強化督導考核,層層傳導工作壓力,確保移風易俗工作紮實推進。(田學富 李桂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