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功夫——勁

真功夫——勁

作者寫在前面:在這21世紀的科學發達新時代,武術要想適應時代發展下去,必須還原武術的技擊本質實現競技化,必須要走上科學化、現代化的道路才能得以繁榮發展。要將中國武術完全科學化、現代化,就應先對武術進行“取其精華,剔除糟粕”的正本清源。而“正本清源”最好的方法是先找出武術最有價值的核心內容,用科學的態度去研究它,其它不科學的成分自然會不攻自破。

所有真正瞭解武術的習武者都知道中國武術最有價值的核心根本是發力(有的武術門派稱“勁”、有的稱“寸勁”、“內勁”、“崩勁”、“彈勁”、等稱法不統一,本文使用的是“勁”稱法),其兇狠的發力是中國武術區別其他民族拳種的標杆,它追究人體有限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而實現了力量的昇華。 武術流傳至近代,當代不少武術工作者對傳統武術現代化科研做了很多工作,收到一些成果,但武術並沒有步入科學的殿堂,武術並沒有形成一套科學體系。

武術還有一定的封閉性、保守性、神秘性,武術近乎失去技擊本質,而武術的發展方向也很迷茫。我認為解決武術這些問題的起點是將中國武術名家、中國武術的核心武技——勁拿出,將其科學化推廣出來,這樣才能還原武術的本質面目——技擊,武術才能找到發展的出路,才可以慢慢建立一套符合現代社會的科學的全新武術。因此研究和推廣寸勁對認識武術,促進武術科學化,還原武術技擊本質有著重大意義。本論文是一篇系統地以解剖、生理、運動生物力學的原理對勁進行科學分析的論文。

傳統武術中的勁與人們生活中常講的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武術中的勁追究集全身之力於一點,其攻擊力極強。而勁是靠站樁訓練獲得。站樁培育勁是練武的基礎,很多武術門派都有站樁練勁的功法,如形意拳的“三體式站樁”、太極拳的“太極樁”、“無極樁”等都是為了培育勁。遺憾的是由於武術家的保守,他們對站樁練勁其系統、真實的訓練方法作了一部分保留,導致至今人們對站樁和勁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筆者對站樁練勁作了12年的研究與訓練,發現其系統、科學的訓練方法。本文,筆者向大家介紹科學的站樁訓練方法以及淺談一下勁的科學原理。

真功夫——勁

一、站樁訓練的一般原則和注意事項

(一)訓練要有信心,不要抱半信半疑的態度,要正確認識勁就是一項運動技能的形成,只要正確訓練,每一個人都可掌握此項運動技能。

(二)訓練要勤奮,訓練初期必須天天堅持訓練,訓練初期一天要訓練2次,有條件者可訓練3次。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三)訓練時精神要集中,注意力集中在身體小幅度交替動作上,動作的力度要適度,幅度要小,速度要緩慢。

真功夫——勁

二、站樁訓練的姿勢和動作

(一)、站樁基本姿勢(左勢為例,右勢相反)

立正,全身肌肉適度放鬆,左腳向左前方伸出一小步,兩腳左右距離與肩寬,兩腳位置的形狀像軍事稍息狀一樣,但寬度與肩寬,再雙足跟稍向外扭,足尖稍向內扭一點。兩足重心力量的分佈:三成力在前腿,七成力在後腿。兩腳的位置調整後,在此基礎上,腳趾趴地,足心向上吸;雙足跟提起但又如著地一樣,又提又踩。雙腳腕向內擰,而腳尖向外擰,雙膝極力外旋略屈呈140°—160°範圍內角度,雙膝力向外旋、向上提、又向前指;屈髖160°,臀部要往後突起,下坐之勢,使髖關節呈一略屈角度,臀與脊柱略成一斜坡角度,使重心落於臀部,充分伸展髖肌。臀部向下坐,又向後旋靠,雙大腿根向內擰。

以上姿勢動作如此小幅度交替運動:雙腳腕內擰,同時雙大腿根內擰一個動作;再又膝外擰,足尖外擰這一個動作,如此交替協調運動。足下踩、臀下坐之後雙足上抬,膝上提,頭上頂,如此交替運動。前膝力向前指,後胯向後旋靠亦為一組交替運動。上半身姿勢動作:脊柱向左旋45°,略向前傾,與臀部略成一坡度,背部略彎,腹部略隆起。左臂伸出抬起,肘關節在90°—100°之間,肘關節始終向下,在肩腕水平線之下,左手五指儘量分開掌心向後,高度約與眉齊。左手手心與左足在同一條垂直線上。右手仲出,肘關節在90°—100°之間,右手在左手之後,約與肩齊,五指儘量分開向前指向前手手掌。雙手左右距離25釐米,前後距離10釐米。扭頸對前手手腕,眼睛向斜遠前方波視。

在上述姿勢的基礎上,再小幅度交替運動:雙臂之力抱七撐三:用七成力向內抱一下,隨即又用三成力向外撐。雙肩下如夾一彈性球,又向外撐,一夾一撐。含胸緊背,胸向內微收,略凹,雙臂同時向前配合一伸;隨即緊背,即兩肩胛骨向脊柱中線靠攏,雙臂同時配合向後一拉,如此循環。軀幹還要以脊柱為樞紐緩慢側屈、旋轉。額下如夾一彈性的球,頭又向上頂,此組動作循環。以上全身動作同時協調運動,上肢關節運動幅度在2釐米,下肢關節運動幅度在2—3釐米。每一組交替動作重複18次為一組,每一次訓練做4組。左右勢互換訓練。訓練時間為40分鐘,靜態站樁訓練之後就進行震顫訓練。

(二)、震顫訓練(左勢為例、右勢相反)

全身肌肉適度放鬆,基本姿勢站立,重心前三後七,前手放下與肩齊,後手略低於前手,雙手一前一後,十指儘量分開,自然微屈,掌心向下,肘關節呈100°,保持1.2.2.1基本姿勢的小幅度交替動作,在此些姿勢動作基礎上,開始全身震顫,腿、臀、腰、背、上肢震顫抖著緩慢前推由屈到伸:下肢由後往前,軀幹由直立到前傾,上肢由上往下,由屈到伸,全身同時協調震顫著緩慢前進,下肢震顫前伸的程度:足跟抬起離地10釐米,腳尖撐地,膝部與足尖同一條垂直線,重心由後腿移至前腿。軀幹震顫前伸的程度:前傾前俯至不失去重心為止。軀幹帶動上肢一前一後震顫著緩慢由上往下按至肘關節伸直約呈160°。

身體震顫前伸到如此程度後,手臂將要伸直時,隨即震顫著緩慢旋轉肘關節變成兩掌心相對,再全身協調震顫著從伸到屈,從原路線緩慢返回至預備勢。震顫不停,全身繼續後拉,震顫著緩慢屈膝、屈髖、屈肘,軀幹向斜後方後靠至如此程度:雙肘關節角度約為30°,軀幹後靠到不失去平衡為止,屈膝呈100°—120°之間,到如此程度後,再震顫著緩慢旋轉肘關節變為兩掌心向下,全身震顫著緩慢伸膝、伸髖,從原路線還原到預備勢,再繼續震顫著緩慢前伸。前伸、後屈循環運動訓練7—10次。

靜態站樁訓練30—40分鐘再震顫訓練10—20分鐘,訓練完畢後作全身拍打等放鬆運動,一次訓練完畢。站樁練勁最重要的是姿勢動作標準,只要姿勢動作標準,堅持訓練40次,站成基本姿勢,用小幅度交替動用力牽拉肌肉,大臂肌肉能感覺到有一點微弱的彈性勢能,隨著不斷地訓練,彈性勢能越來越大,並且全身各大關節主要肌肉紛紛能產生彈性勢能。一般訓練120次,站成基本姿勢用小幅度交替動作用力牽拉肌肉,全身主要肌肉能產生一股強大的彈性勢能,並且利用此彈性勢能發力能發出一股強大的爆發力,這就訓練出了傳統武術裡的“勁”。

真功夫——勁

三、淺談勁的科學原理

筆者分析發現傳統武術勁是符合現代體育理論中的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的一門科學的運動技術,站樁練勁按生理學解釋就是在肌緊張牽張反射的基礎上站成一個特定的姿勢,用力牽拉肌肉肌梭,對肌肉施加牽拉刺激與肌緊張牽張反射的非條件剌激相結合最終使肌肉建立一種運動條件反射。

建立條件反射後在特定的姿勢下,用力牽拉肌肉能被激活,條件反射激活後的反應表現為肌肉內大量不同運動單位的肌纖維進行強烈、快速的交替性收縮,而強烈牽拉相應肌肉內的彈性成分,彈性成分被動拉長而貯存彈性勢能,再利用彈性勢能發力出拳、出腿,此彈性勢能可以增加肌肉收縮的力量和速度,而通過協調的出拳、出腿鞭打動作發出一股強大的整體彈力。因此傳統武術勁是一種高級的條件反射,是一種發力技術。誠然,發力在武術勝負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正好中華武術勁這種發力技術對人體有限力量實現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實現了人體力量的昇華。因此勁是中華武術中最有技擊價值的武技,是中華武術的核心。勁的科學化推廣能夠還原武術固有的攻擊力,促進武術的科學化、現代化發展。(作者為湖南長沙嶽麓人民醫院內科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