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活越来越好,不少人在育儿方面却越来越焦虑了?

何琦有幸


受价值观的多样化、社会竞争的激烈化、教育观的进步化三个方面的影响造成的。

第一,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基本不用为吃喝发愁,但同时也就为多样化的价值观提供了成长的土壤。每个人活着的态度和想法也就越来越大相径庭,人的个体思维逐渐觉醒,每个人对生活品质和孩子的成长环境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思想受到矛盾撞击的时候自然就容易出现焦虑。

第二,成人世界的工作压力、家庭负担和生活琐事越来越多,各种竞争也越来越大。家长普遍没有合理释放这些压力的渠道,就容易变相转嫁在育儿问题上面。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成长空间和资源,总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今后都能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就出现了总怕给的不够,给的太少的思想,最终结果就是焦虑。

第三,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教育观念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家长们逐渐明白不是“孩子学习好就一切都好”的道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出现了”孩子想要好前途好、未来好,就不能只停留在学习好的阶段”,要样样培养,样样行,生怕哪方面落后于人。你们家孩子2岁学英语,我们孩子就不能等到3岁;你们家孩子5岁学拉丁舞,我们家孩子就得5岁学完拉丁舞再学民族舞。总之就是无限增压状态,结果还是焦虑。

最后我想说的是育儿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生课题,但不是人生唯一的课题。同样对于孩子来讲也是,教育问题是人生重要的问题,但不是成长的唯一问题。愿大家多思考,少走弯路吧。





淘淘爸带萌娃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对精神方面追求的越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发现自己的育儿知识匮乏。

还有一个是社会现象,信息时代,现在有很多孩子心理素质差,很多家庭亲子关系恶劣,甚至还有一些孩子自杀、跳楼等,所以导致了很多家长“触景生情”,也很焦虑。



想要孩子有正向的价值观,积极的心态,关注我的主页吧!

每天更新家庭教育知识。

一线作战16年,累计解决棘手孩子问题23800例。所有的育儿、家庭教育问题,在久明老师的主页专栏都能找到答案。


久明教你管孩子


孩子成为大人比较的砝码,睡觉会走路早,谁家的宝宝说话早,谁家的孩子会数数比较多,无限制的比较当然会越来越焦虑,我也是宝妈一枚,但是我从来没有焦虑过,因为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可比性,也无需比较,所以没有焦虑。

希望我的孩子再大点上学老师要比较分数时后我依然可以镇定自若。


小北Mama


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以前那个时代,社会贫富差距很小,不同工种,薪酬基本持平。

比如,一名医生一个月的工资是30元,在车间当一名工人,一个月工资也是30元。

然而现在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有一个月只挣1000块钱的,也有一个月就挣10万的。这种贫富差距的分化就加剧了人们对教育的焦虑。之所以造成这种剧烈差异,多半是由受教育水平导致的,而中国的高考制度又是最公平的制度,是普通家庭可以改变人生的一次机会。

互联网的发达,更多的生活状态和信息被呈现出来。

由于网络的发展,你才能看到好的家庭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再对比一下自己,你会找到差距。人之所以产生焦虑,就是对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不满意,或者说没有安全感。

同时在线教育的猛烈发展,也加速了这种教育焦虑。各种分享和打卡的机制都会让家长想在教育上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

由于你可以很轻松的获取更多的资讯和信息,看到其他人的教养方式,看到很多牛娃,你会不由自主的对比自己,对比孩子,然后就不由自主焦虑。

所以在现在的这种社会环境下,很难避免产生焦虑,只能说尽量平衡自己的心态,先完成再完美,需要有强大执行力去把你想做的,先做掉,避免一直被焦虑充满头脑。


安心前行的carina


一、与孩子情感交流少,孩子缺乏安全感

如今人们追求物质至上,比起以前,现在的父母更忙于工作挣钱,忽略跟孩子的情感交流。因为不挣钱给孩子提供不了好的物质条件,去挣钱就不能在家陪伴孩子成长和学习。于是大多数父母都是通过物质来补偿对孩子的亏欠,往往忽视孩子情感上的需要,不了解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容易造成与孩子的沟通障碍。孩子得不到情绪上的满足,有困难和委屈无处诉说得不到安慰,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会由最初对父母的依赖慢慢变成埋怨,久而久之会形成逆反心理,跟父母对着干。

二、教育理念害人不浅

有一句宣传语很误导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全国的父母展开了一场教育大赛,都想从小就培养出来个天才。教育都从孕期开始抓起了,怀孕是胎教,生下来是亲子教,幼儿期是早教,一上学更不得了,各种文化课都恨不得报辅导班。孩子多累多烦呐,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呀,只有被逼着上架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花了不少钱,孩子学了个一瓶子不满,跟人家好孩子一比,父母更是焦虑难安。

这样拧巴的教育方式,不仅父母焦头烂额,孩子更是倍受煎熬。

三、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孩子性格的管教。

在《孩子来自天堂》一书中,约翰.格雷说:孩子是来自天堂的独一无二的种子。

那么,如果我们的孩子是一颗玉米种子,我们只能用给她除草施肥的方式培育她成长为一个玉米,而不是期望她成长为一个西瓜。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教育模式可以套用到每一个孩子身上,父母需要付出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模式,陪伴孩子一起健康快乐成长。

希望可以帮到你


米田米米


生活越好,育儿却越显焦虑,为什么呢?

首先,从家长们的个人成长方面来讲,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从艰苦中走来,特别是70后,80后父母,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相对比较简陋,生存压力大。相比现在生活和现有条件,父母们有一定补偿心理,即不让孩子们生活像过去的自己一样。比如我吧,我小时候没有机会学音乐,没有积木玩,所以小孩一岁多就买了电子琴当玩具给宝宝玩了。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讲,家长们长期被一种社会文化给灌输,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方面是各类广告商家的宣传洗脑教育,另一方面也逐渐成了社会的集体潜意识。大家心理上还是认定让孩子从小就要优秀,走精英路线的压力,让育儿越显焦虑。

再次,从学校文化方面,现在学校教育,会通过各类竞赛或者考核以及孩子们的生活层面的攀比,孩子们无形中对父母索要的物资要求也越来越高,育儿成本和育儿压力也比较大,家长们的焦虑也会转移到育儿层面。



媚雨传说


我认为总把孩子比来比去,才是育儿焦虑的罪魁祸首

我的朋友圈里不少妈妈给孩子学英语打卡,两三岁的孩子,说的倍儿溜。还有不少妈妈给孩子舞蹈打卡、弹钢琴打卡等等。和亲友聚会时,有亲戚炫耀自家孩子两岁多就认识好几百个字。身边出色的孩子很多,对比一下,自己家孩子再平凡不过了。人比人,气死人。在孩子间的差距面前,要说自己情绪从来没有过波动,肯定是假的。只是对孩子教育的研究越深,我反而愈发淡定下来。

其实,仔细想想,并不是自己家孩子不如别人,而是家长的心态出现了偏差。于是我会问自己:我们让孩子那么早识字是为了什么?是当作茶余饭后炫耀的谈资,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吗?我们教孩子学英语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她随时能在众人面前出“apple”“banana”吗?

我们给孩子学舞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逢年过节让她在亲朋好友面前表演吗?

当然不是。

既然不是,那我为什么要为了此时此刻她没有别人早习得这些技能而焦虑呢?到了需要的时候她总会学会的,我急什么呢?

追根结底,还是一个攀比心理在作祟。会暗暗觉得为什么别人家孩子会,我家孩子就不会呢?要不要赶紧让她学?还可能会有更多细细碎碎的攀比,小时候比谁高点胖点,大点比谁上的幼儿园好,然后谁的工作好,就是这样一路比下去。自己跟自己较劲,跟孩子较劲,跟别人较劲,越来越焦虑,而受苦的则是孩子。

其实,我们都会有攀比的心理,这是人之常情。在现实生活中,谁家孩子白点高点,谁家幼儿园更好,谁成绩更好点,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大家暗暗有些攀比的小心思都是正常的。但是,有一点我们始终要提醒自己,每一个孩子的先天性格,发育状态,发展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家庭的综合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切勿盲目攀比。

我们如何处理这种攀比的心理呢?

首先,比过程不比结果

遇事重视过程大过于结果。比如识字这件事情,并不看重她什么时间能认多少字,而是这个过程中她有没有掌握这种学习技能。阅读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我们只看眼前的结果,忽略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即便一时结果很好,很可能会造成伤仲永的后果。

其次,跟自己对比不跟别人对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有句话这样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缺点跟他人的优点来对比,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我昨天做了什么,今天学会了什么,每次遇到困难了怎么解决,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些引导会让孩子的关注重点在自我成长上。

最后,多一些纵向对比,少一些横向对比

横向比较一般是在某一时间点上的同层次的比较,比如都是五六岁的孩子,谁的英语学的比较好。

纵向比较是单个事物与过去某个时间的状态进行比较。

有攀比之心是人的本性,但是在育儿中如果任其泛滥,仅为了面子服务的话,其后果往往是背道而驰,我们不但无法让孩子更出色,还会让自己更焦虑。在教育上攀比并非都是坏事,但如果一味的比成绩,比结果,也只能适得其反。孩子并不是我们攀比的工具,尊重其差异性,尊重她的自我成长。我们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况。所以,要想缓解我们的育儿焦虑,就不要盲目攀比。如果真的要比,那就先从提升自己做起吧。

个人愚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阳sunshine光


我是一位95后一胎孕妈,因为我现在还没有小孩,不能感同身受,所以只能从客观的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

85后90后作为更为开放背景下成长的一代,现已成为生育大军的核心力量,那么由于自身的各种压力,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互相攀比,或者遇到教育问题无所适从,以致于出现“育儿焦虑”问题。那么父母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很容易传染给下一代,长期处于父母这种消极情绪影响下的孩子会出现抑郁、暴躁、自卑、不合群等问题。孩子最是敏感,你的状态更容易影响到他。一个错误发生了,你越是为此懊恼焦虑,就越容易放大这个错误的后果。父母在各种育儿方式下,付出不仅是时间、精力和金钱,还包括自己的生活、自由,得到许多的焦虑和压力。

“如果你真正爱自己的孩子,请除去自己的焦虑。”有位长期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心理咨询师曾说过,“三分养育,七分等待”,父母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态,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多欣赏鼓励你的孩子,打击孩子,孩子就会产生焦虑。而大人为了追求预想的完美,也会产生焦虑。

所以,父母的平和心态,有助于跳出焦虑的边缘,有助于清醒认识这种主流的育儿方式,就像每个不同时代的产物,是随环境大众化趋势化的,是客观处处存在的,焦虑无用。

那父母不如把焦虑化成动力,愿意更听从孩子的节奏,适度给予自由。因为不管哪种育儿方式占主流思想,都不是给每个家长和孩子量身定做的。就像富裕父母实践部分自由养育被众人称赞,贫穷父母实践自由养育则被视为忽视教育一样,任何育儿方式没有真正的是否正确和公平,永远都只有因材施教。





四级钉子户


输不起,是家长育儿焦虑症结所在。


有这样一个幸福感计算公式:幸福 = 现实 - 期望值。当现实恒定的条件下,我们的幸福感其实取决于期望值,所谓有希望也就有失望。

父母的焦虑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过高,仿佛不通过努力,实现阶层突围跻身上流社会,就是失败的人生设计。这样”拔苗助长“的强迫症思维,往往引发了家长的焦虑感。


研究了一下,以下四类家长最容易焦虑:

(1)“失败的成本太大”----这一类孩子的父母一代通常从非一线城市起步(包括智力打拼),刚刚在一线城市站稳脚跟,但还并非大富大贵。他们深知奋斗的艰辛,因为自己的每一次升学,都见证了身边大量被淘汰的同龄人的命运;他们深深恐惧自己的孩子,将会成为当年那些“被淘汰”小伙伴,感觉“输不起”。

(2)“心态上输不起”----这一类父母通常是中产或者以上的父母,自身是竞争的强者,并享受做强者的过程。这一类父母的性格往往比较争强好胜,不能容忍孩子是不像自己的“强者”,有些“恨铁不成钢”。这一类父母往往认为,如果孩子不能像自己一样脱颖而出,完成阶层跃迁,就是自己人生的失败。


(3)“大环境下的攀比心”----对自身不够满意,且争强好胜喜攀比,忍不住会跟同事和邻居比孩子。这一类父母的典型思维就是“不患贫,患不均”,如果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突出的话就会很满足,但是只要发现自己孩子在某个方面不够优秀,就很容易患得患失。

(4)“控制欲太强”----孩子不够优秀就是因为自己没有控制好,而这种失控的感觉让父母很焦虑。这种家长往往喜欢窥视和掌控孩子的方方面面,往往和孩子关系比较紧张。事情一旦超出自己的掌控,或者孩子有所隐瞒,就容易勃然大怒,不允许孩子违背自己的意志或者挑战自己的权威。


放下自己的优越感、攀比心、控制欲,和输不起的心态。接受孩子的平凡,尊重孩子的特性,认识成长的自然规律,理解每个孩子的差异性,顺势而为、量力而行。父母自我实现,成为合格的起跑线,同时引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对自己人生的探索。这才是解决焦虑的良药。


一一育儿课堂


生活好了,很多人就想给孩子更好的条件,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想让孩子在竞争中获胜,想让孩子在自己设定的道路上走下去。

其实大部分孩子都不是超人,所以他没办法做到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他们只能按自己的规律来发展。他们的父母就开始焦虑,担心。这完全是大人们自己的问题。其实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引导孩子如何明辨是非,给孩子分享些人生阅历,让孩子自由自在,身心快乐的成长就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