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叛逆少女,看影片《少年的你》後,她說了些父母不知道的啥?

早知道這是一部展示悲劇的故事。在電影院諾大的熒幕下,大聲響環繞的背景,果真是不俗的。

試問,哪一個經歷著凡人所不能理解的痛苦的背後不曾影射著一個悲劇的家庭?從劉北山的小混混人設——出場便是滿身狼狽,鮮血淋淋。到陳念雙眼痛苦的麻木。每一個人背後影射出的不僅僅是家庭的不足,更是社會從缺陷走向完美的漏洞。

鄭警官扮演的是正義的一派,作者將正義的一線派到他身上,他即正義的化身。從“我不愛睡覺”到“困了,睡覺”是否代表著正義的屈服與無可奈何,不忍直視?

17歲叛逆少女,看影片《少年的你》後,她說了些父母不知道的啥?

劉北山,陳念如果又沒有相遇,沒有巷子中的一段故事,當然,事情沒有如果,只是令人遐想的結局太過悲觀……一個繼續扭曲著心靈,迷茫而又善良,良心未泯的小北,他該何時才能將長期赤血淋淋的傷口舔舐?而又有多少人就隱忍著傷口默默熬過一生,也找不到心靈的歸宿?

什麼樣的人不懼一切,甘於付出不為回報赤子,一個孑然一身的人,一個絕望中逢著甘露,心體巨傷害少年到18歲成人。於是兩顆孤寂的心相遇了,一個是久經忍耐備戰高考的人。

高考,是電影的主要牽線,“等高考完我們就長大了”“沒有一堂課教過我們怎麼長大”每個人都理所應當的將高考當作人生的轉折點,將高考命為一切的後果,所有人陷於此正如一個農人日出而作,日落則息。當然,社會,人類的規矩規律就是如此,沒有人想到為什麼。

17歲叛逆少女,看影片《少年的你》後,她說了些父母不知道的啥?

正像明知父母之言:社會上沒有一所專門教人當爹當孃的學校,可一旦養兒育女,就要開始育兒。而育兒的過程就只有一次,沒有經驗的父母,於是就拼命讓兒子長成自己的樣子。父母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是為了孩子好。

其實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的身體所處的時代洪流還是父母那一代的時代麼?從我們出生,被教以規矩,不言了吧!我們不是責怪父母。當我們從一個孟浪的青年忽然有一天做了父母會怎麼樣呢?

許多人在影院,看到劉北山和陳念一對青年男女鋃鐺入獄,發出驚叫,直呼,太虐心,太可憐了。現實的無情與有情有義,這還不是我一個十七歲觀影少女多能踹度到的,所以也沒法展開討論社會對於青年成長的意義。

17歲叛逆少女,看影片《少年的你》後,她說了些父母不知道的啥?

我們試想:電影中為什麼要設置“劉陳”二人共審的場面?在現實中,真的有可能兩者皆不崩潰,面對審問以全力以赴嗎?

還是那只是電影,編劇看似殘忍實則依舊用柔軟的壩想阻擋少年觀眾的淚。陳念,劉北山經歷了太多,太多苦痛,太多欺瞞,而當見面時已是兩顆赤裸裸的鮮血淋漓的心,與此,也沒有什麼顧慮,在最後,編劇又溫柔地將結局理想化。

他們彼此的心,被童年,被生活,被家庭壓抑的心,在這起欺凌中,感受到了痛苦,終被彼此涅槃出了鳳凰。陳念說“我輸了”可當小北那句不離不棄出現後。陳念,你贏了,小北也沒有輸,在塵埃裡,兩顆鮮血淋淋的心開出了炙熱的愛。

17歲叛逆少女,看影片《少年的你》後,她說了些父母不知道的啥?

多麼幸運呢?而每起校園欺凌者都能碰到正義的化身鄭警官嗎?每顆苦痛陰影的心都能被治癒嗎?有多少人帶著噩夢熬煎過了一生呢?每個人珍貴的一生又出現過多少個胡小蝶?我們到底應該反思什麼呢?

首先是給家長,無一例外,被欺凌者,欺凌者背後都有一個漏洞百出的家庭教育。

那位讓你看的牙癢癢的魏萊,多麼諷刺,名叫未來,可還沒踏進未來,正值青春花一般美好的年紀便斷送了自己的生命。她,代表的是小資家庭,缺少陪伴。試問,如果她的父母和藹,一家和樂,她又何必要以欺凌同學以求快感呢?是青春的叛逆?可為何她大大的眼睛總藏著一絲孤寂呢?她知道父母不會理會她,故而胡作非為,並露出挑釁的神情。必定一個是非不分,不知所為的父母。真是令人恐怖,為人父母居然不用通過考試。當我看到這年輕的生命就這樣生生凋零在地下,靜靜腐爛,難道因為劉陳二人的主角光環,她就不值得嘆息嗎?她的母親(注意,全程未出現其父)痛哭之際可又有悔悟之心?

17歲叛逆少女,看影片《少年的你》後,她說了些父母不知道的啥?

還有一個留守家庭代表——周渺。代表農民家庭中的兩面派女兒,一面欺凌人,一面裝乖以保護自己,她在迷茫與自卑中已走了太遠太遠。最終小心翼翼換來的還是被欺凌。她值得可憐嗎?值得。

當欺凌事件爆出來之後,她的父母衣著襤褸,甚而一膝跪在老師面前,其父更是對女兒拳腳相向“讓你不學好,讓你不學好”其意也為——我們長期不在家,缺少對你的教育,為什麼你不好好讀書,都是你不對,太不聽話了,這無疑是指向農村社會里的留守兒童到青少年的成長史。

彼此推卸責任。這個孩子永遠沒有自由了,即使魏萊死了,她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笑了,可她又能笑多久呢?沒了魏萊,難保將來不會出現王萊,李萊,她已失去健全人格與自我,未來她面對困難怎麼辦呢?

17歲叛逆少女,看影片《少年的你》後,她說了些父母不知道的啥?

校園欺凌,反映的不僅僅是“人為”悲劇,更反映出這個大時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漏洞,孩子的早熟,愛的匱乏,陪伴的缺失,成長的迷途,更有新舊文化,中西社會價值觀的碰撞……

欺凌者有錯嗎?被欺凌者有錯嗎?欺凌者的父母有錯嗎?被欺凌者的父母有錯嗎?老師有錯嗎?警察有錯嗎?我們面對社會里讓青少年稍不留神就跳進去的“這些個漏洞”到底能做些什麼?怎麼做?

看完《少年的你》,這部影片,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好像十七歲的我一下對這個世界有了重新認識,我忽然想起魯迅先生那篇文章裡最後發出的吶喊:救救孩子吧!

作者:衛離,筆名,一個17歲叛逆少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