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設官,沒有戰功的卓茂因何位列“群公之首”?

|孫正宇

前言:

在中國歷史上,一般情況是“因官設人”。就是說有一個官位空缺,然後根據官位的特點來考慮由誰來擔任。但是還有一種與之相反的奇特現象,那就是“因人設官”。說的是因為有了一個人,根據此人的特點來設立一個官;此人去世後,此官也就不設了。在劉秀時期,就有這樣一個人,此人就是卓茂。

因人設官,沒有戰功的卓茂因何位列“群公之首”?

卓茂


一、太傅一職專門為卓茂而設。

據《後漢書·卓茂傳》記載,劉秀剛當皇帝,就讓卓茂來當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戶,賜几杖、車馬、衣一襲、絮五百斤。”

據《後漢書·百官志》記載:“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導,無常職。世祖(劉秀)以卓茂為太傅,薨,因省。”而且在《後漢書·百官志》中,太傅是排在百官之首的。

由此可知,太傅一職是劉秀專門為卓茂而設,卓茂去世後,這個官職就不設了。

因人設官,沒有戰功的卓茂因何位列“群公之首”?


二、卓茂是個什麼樣的人?

那太傅卓茂的個人情況是什麼樣呢?

據《後漢書》記載可知:

1. 卓茂這個人沒有什麼戰功,不屬於中興二十八將。

2.劉秀稱帝后,卓茂歸附了劉秀;建武四年,卓茂就去世了。可以說卓茂歸附劉秀的時間不早,跟隨劉秀的時間也不長。

3.在劉秀冊封卓茂為太傅的詔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執節淳固,誠能為人所不能為。”說的是卓茂在西漢時期當過密縣縣令;由縣令到太傅,可謂超級火箭式提拔。

4.據《資治通鑑》記載,劉秀提拔卓茂當太傅時,卓茂已經七十多歲了。

既然年過七十的卓茂沒有戰功,歸附劉秀的時間又不早,之前擔任的官職也不高,那劉秀為什麼要讓他當太傅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了解卓茂這個人有什麼特點。

據《後漢書·卓茂傳》記載,卓茂早年(西漢時期)在丞相府任職。一次出行,有人認為卓茂的馬是自己丟的那匹。卓茂問:“你的馬何時丟的?”那人答:“一個多月前。”卓茂有這匹馬已經好幾年了,知道丟馬的人是搞錯了,但還是把自己的馬交給了丟馬的人,並對他說:“要是這馬不是你的,把馬送到丞相府還我。”他日,丟馬的人找到了所丟的馬,於是到丞相府去還馬,“叩頭謝之”。

《後漢書》的作者范曄對這件事的評價是:“茂(卓茂)性不好爭如此。”這也許是世人對卓茂的看法,可這裡面是有門道的。我們來具體分析。

卓茂明知道丟馬的人搞錯了,和他解釋清楚不就完了。即使丟馬的人報官,一來卓茂是丞相府的人,二來卓茂的馬也確實是自己的。多走一個法律程序不就可以了,何必把馬交給人家呢?

如果說卓茂的這個做法值得所有人去學,那以後別人遇到這種情況是不是都應該先把自家的馬或牛交給丟失者?如果不先交,是不是會讓社會公眾覺得道德品質層次不高?

如果大家都按卓茂的方法去做,對卓茂來講,他在丞相府任職,失去一匹馬,生活不會受太大影響。可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講,失去了一頭耕牛,那生活影響可大了。

說到這,有人可能會說,可以先把自己的耕牛交給丟失者,如果將來他找到了原物,不返還非法佔有的耕牛,就可以啟動法律程序。

但這裡面也有問題,一是丟牛的人是否會再找到耕牛,“交牛”的人不容易掌握;二是如果丟牛的人找到耕牛後不還,“交牛”的人報官,丟牛的人可能會面臨法律制裁。所以,比較來比較去,都不如一開始就把事情解釋清楚合適。

再者,卓茂把馬交給丟馬者,也不是對這匹馬完全放棄,他告訴丟馬者如果發現這匹馬不是其丟的,就送還丞相府。丟馬者知道卓茂是在丞相府工作的人,他找到自己的馬後,敢不來丞相府還馬嗎?

《後漢書·卓茂傳》記載,丟馬者到丞相府還馬時,對卓茂是“叩頭謝之”。

是什麼動力讓丟馬者對卓茂“叩頭謝之”?先不論卓茂並沒有真正把馬送給他!即使送了他一匹馬,也不至於叩頭啊!“叩頭”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丟馬者對丞相府權勢的恐懼,他擔心被卓茂記恨,害怕被秋後算賬。

再者說,即使丟馬者不還馬,損失一匹馬對卓茂來講,還是能夠承受的;如果丟馬者去丞相府還馬,這件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卓茂的名氣就起來了。

所以,《後漢書》作者范曄說卓茂“不好爭”,實際上是說對了一半。一方面卓茂確實不好爭“利”,但另一方面他求的是“名”。甚至為了“求名”,一定程度上他甘願冒“失利”的風險。而且有著丞相府權勢,這個“失利”的風險相對不大。

換而言之,牛馬對於普通人家來講屬於重要財物,一般人沒有卓茂那條件,也沒有丞相府的背景,卓茂這套不見得每個人都敢學或學得來。可卓茂有其特殊性,此事也為其贏得了美譽。

總之,卓茂的“事蹟”可以概括成一句話:在乎名聲、不好爭利。

因人設官,沒有戰功的卓茂因何位列“群公之首”?


三、卓茂這個人對劉秀有何獨特價值?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劉秀當年的行為和卓茂很像嗎?

據《後漢書·董宣傳》記載,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提到了一件事:“文叔(劉秀)為白衣時,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門。”

由此可知,劉秀當年的行為和卓茂的教化是兩個不同的路子。

那劉秀為何要讓卓茂當太傅,負責教化工作呢?

第一,提升皇位的認可度。

劉秀是漢景帝的後裔,但在劉氏宗族中,其父親不過是一個縣令。劉秀即位之前,名義上更始帝劉玄的臣子。雖然人心思漢,劉姓宗族人口很多,這個皇帝憑什麼你劉秀來當啊?比你資歷深的人大有人在啊!

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劉秀稱帝時,以讖記“劉秀髮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來證明其皇位的合法性。可是怎麼能讓世人認同自己修德了呢?劉秀想到了卓茂。

據《後漢書·卓茂傳》記載,卓茂在擔任密縣縣令期間,“勞心諄諄,視人如子,舉善而教,口無惡言,吏人親愛而不忍欺之。”“數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遺。”“平帝時,天下大蝗,河南二十餘縣皆被其災,獨不入密縣界。”“遷茂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隨送。”

也就說卓茂這個人名冠天下,德高望重。所以,讓卓茂擔任劉秀政權的太傅,可以提升其政權的影響力,也可以以卓茂的威望增強社會公眾對劉秀皇位的認可度。

第二,維護皇權的穩定和安全。

據《後漢書·卓茂傳》記載,卓茂這個人的特長在於教化百姓,與之相對應的是卓茂“不肯作職吏”。

由此可見,卓茂這個人搞“教化”的能力很強,但是處理具體行政事務的能力不高。而且卓茂沒有戰功,歸附劉秀時已經七十多歲了,可謂年老體衰。在劉秀看來,這樣的人對自己皇權的威脅相對較小。

相比之下,劉秀稱帝時,手下人才輩出,能臣眾多。如何平衡眾多能臣的影響力對皇權的威懾是個嚴峻的問題。

劉秀的辦法是讓年老體衰、德高望重,但行政能力不強的卓茂擔任群臣之首,在皇權與眾能臣之間設置太傅一職,以此來緩衝能臣們對皇權的威懾。

第三,穩定民心,鞏固統治。

王莽末年,社會矛盾激化,天下大亂,劉秀也參加了反對王莽的起義。可是當了皇帝之後,劉秀並不希望老百姓也學著自己當年的樣子造他劉秀的反。所以,劉秀稱帝后,如何引導民心,重建統治秩序,維護社會穩定,也是其政權面臨的當務之急。這個時候,在“教化”領域善於引導百姓“在乎名聲、不好爭利”的卓茂被統治者認為符合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


結語:

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所言:“光武即位之初,群雄競逐,四海鼎沸,彼摧堅陷敵之人,權略詭辯之士,方見重於世,而獨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拔於草萊之中,實諸群公之首,宜其光復舊物,享祚久長,蓋由知所先務而得其本原故也。”

這裡的“光復舊物”就蘊含了提升劉秀皇位認可度因素;讓卓茂位在“摧堅陷敵之人,權略詭辯之士”之前,居“群公之首”,有維護皇權穩定的因素;“旌循良之吏”有“教化”百姓的意圖;此三者就是司馬光所講的“知所先務而得其本原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