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最近的迷惑行为真的是太多了。

要说这些槽点的来源,还得从一份榜单说起。

此前QQ音乐发布了一篇《2019华语数字音乐年度报告》,这份榜单由TME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和由你音乐榜打造。

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榜单中发布的“年度摇滚TOP20”不禁让人虎躯一震,引起了一轮吐槽大热。

为什么?

来看看所谓的摇滚前20就知道了。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我当时的内心: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再看看前三名:尤长靖、王源、蔡徐坤。


这是摇滚?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这也太迷惑了......不仅是我,大部分摇滚乐迷在看到这个排名时都开始怀疑人生。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而腾讯方面称,此报告摸准了华语数字音乐产业2019年脉象,由大数据走势展现华语乐坛前景蓝图。


那这份报告到底是如何评选的?

来看看它的评选规则。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这份报告的数据全部来源于从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全民K歌四端手机APP,因此可以看出榜单还是有局限性的,这几个平台本来就相对大众,比如小众音乐人和乐迷众多的网易云音乐的数据就没有纳入统计,所以不能完全概括乐坛趋势。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一句,这个结果也太奇怪了。


毕竟今年与往年不同,今年爆火综艺《乐队的夏天》又将摇滚带进了大众视野,所以想着就算摇滚榜单上没有一些经典小众的摇滚,好歹也得有点新裤子、刺猬这种今年大热的乐队吧。

结果只能说......打扰了。


用很多摇滚乐迷的话来讲:

“让他们先摇吧,我先滚了。”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当然,

从榜单上找摇滚乐本就是一件极其不摇滚的事。


抛开摇滚,先说说前三名吧。

我是一个不拒绝任何音乐形式,也接受流行的人,蔡徐坤我不是很了解,但他超高的人气让我在去任何一个网络平台时都能看见他的名字。王源和尤长靖,他们俩的歌我多多少少都听过,也没什么好吐槽的。

虽然一直有摇滚鄙视流行的传统,但我倒从没把它们放在对立面,觉得摇滚就好好要摇滚,流行就好好流行,这样就可以了。

可这份榜单的问题就在这,非得把一点都不摇滚的东西强塞到摇滚里,引起大家的极度不适。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时至今日,又想起了郑钧去年备受关注的“屎论”。


去年郑钧参加华少主持的深夜访谈节目《今晚九点见》,郑钧表达了对当今华语乐坛现状的看法。

观点犀利而真实,当时就提及了榜单公信力崩塌的问题。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如今的榜单就是这样,我不相信现在还有人根据榜单的排列来听歌,人们的态度大多是看个热闹罢了,因为国内大多的榜单,出来的东西都是不明所以。

不仅如此,郑钧还直接把矛头指向榜单上的流量歌曲,扎了不少粉丝的心。

“但是我一听,这就是屎啊。”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看似语出惊人,却在意料之中。

还不忘忠告大家踩到屎这种事谁都做过,重要的是下次要知道避开,不要一直呆在屎堆里。

嗯......这是一个有味道的发言,郑钧说的时候没有刻意的想攻击谁,只是很随意地表达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却一下子戳中痛点。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这就不得不提及流量和饭圈文化。

流量明星基本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这些粉丝们都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打榜投票,将自己的偶像顶上各大榜单的前列,而歌本身好不好听早就不重要了。

而饭圈文化本身就是与摇滚乐相悖的,摇滚乐本身就强调个性,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流量,并且真正的乐迷也不会去干没日没夜的打榜这种事,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份摇滚榜单的局面就容易理解的多。


当然,很多人会说,摇滚是需要生存的。正是因为许多流行歌手奖将摇滚带上大众舞台,才让更多人开始认识摇滚接触摇滚。

其实商业化这种东西,我也觉得无可厚非,毕竟大家都要吃饭,谁说玩摇滚就一定要饿着肚子淡泊名利。就从现在许多音乐节来说,也是在商业化上摸索道路。

可问题是,哪怕是面向大众的摇滚也不应该丢掉摇滚的内核,我们并不需要所谓的“流量摇滚”,也不是弹着吉他嘶吼几声就以为这就是摇滚乐了。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中国摇滚乐曾经历过辉煌的年代,1986年崔健以一首《一无所有》喊出了中国摇滚第一声。在此之后,摇滚乐经历了坎坷浮沉,

但一直还是有一群人,在努力地做着摇滚乐,诠释自己心里的摇滚精神。


而许多追求纯粹和作品质量的音乐人,他们的舞台也许还没有那么大,也不容易被大家看到,他们的粉丝也不会到处刷存在感,可不能因为很多人看不到,就对优质音乐的标准降低。

流量不是原罪,但如此毫无头脑的刷榜,到头来也不过是虚假的泡沫罢了。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而文化层的价值冲突还体现在了最近饱受争议的综艺节目《我们的乐队》中。

这是今年的首档乐队综艺,在节目播出之前就赚足了眼球,这是一档由江苏卫视和芒果TV联合出品的乐队综艺节目,据说由《非诚勿扰》原班人马制作。


一众人都在等着看这个乐队综艺能办成什么样。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先来说说这档节目的立意,《我们的乐队》以「乐队无限公司」为概念,对选手进行选拔招聘,有三位合伙人,分别是市场总裁王俊凯、运营总裁谢霆锋、技术总裁萧敬腾。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节目前期有15个最具潜质的候选人,在其中选出10位作为ACE,必须得到三位合伙人的一致通过。ACE是整个乐队的核心,决定了整个乐队的调性,成为ACE的选手,可以挑选伙伴组成乐队。10支乐队再以“公演”的形式进行磨练,进行PK重组,最后产生一支首席乐队。

简而言之,就是将权力下放到最具竞争力的乐手中,让乐手选乐手,组建属于自己的乐队。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第一期播出当天,看到许多音乐博主都在摩拳擦掌要看看这档节目,于是我也去看了看。


因为本来也没抱有什么期待,所以也谈不上什么失望,就觉得是一档包裹着嗨假和流量的综艺节目而已,整个内容略显空洞。

尤其是第一期,明明说是组建乐队的节目,那也就是说,节目重点放在了组建乐队的过程上。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但一期节目剪辑下来,乐手的互选环节都被剪掉或者干脆没有,导致大家经常一头雾水。其实我本来觉得,如果以乐队组建为切入角度的话,说不定会有一些全新的东西,后来看完节目,发现稀碎。

在如今综艺节目多如牛毛的情况下,观众早就审美疲劳,对内容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的乐队》仍然停留在程式化的节目流程和毫无新鲜感的人物故事上。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其实从节目的立意开始,就觉得这样的形式太过刻板。

先说「乐队无限公司」这个概念,从一开始就受到质疑。

看到这个概念的同时,脑海第一反应就出现了五月天的「人生无限公司」,这是前几年五月天演唱会的概念,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衍生出“北京分公司”、“沈阳分公司”、“广州分公司”等待概念。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五迷们也将自己称为“员工”,把安可时间叫做“加班”,看演唱会叫做“打卡”......演唱会上的短片也都涉及到了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因为五月天而深入大家脑海,以至于很多人在第一时间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微博上许多人向节目组发问质疑抄袭。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在我看来,节目组的声明不痛不痒,对这一概念是否抄袭,我依然持保留意见。

这种以公司概念组建乐队的形式,强调了选拔和竞争,说白了还是选秀,而从现在看来,节目的形式还是大于组乐队的内核,乐队的精神依然没有体现出来。

也难怪网友们纷纷吐槽:

“为了录节目临时凑在一起,根本不是乐队。”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乐队这个东西,是有情感和信仰的。

技术当然很重要,但最终是否能组成乐队,与是否有共同的方向目标,是否有相近的音乐理念等等很多东西有关,乐队成员要在一起相互扶持,经历许多的坎坷和磨难,共同成长。

乐队不仅仅是搭伙,更要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另外,还想强调一点的是,在很多的潜意识思想和对乐队的文化认知里,乐队就等于摇滚,无论是节目组的前期宣发还是观众们对于这个节目“不摇滚”的指责,都透露出这一点。

但乐队这种形式绝不是仅限于摇滚的,而是可以包罗众多的音乐风格。乐队的重点不是摇不摇滚,而是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音乐灵魂。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虽然我觉得这个节目非常一般,但看了评价,发现这档节目大有口碑两极分化的趋势。

我觉得这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来自于这个节目的受众,必须要说,这个节目很大一部分受众都来自于流量。

要说起节目的流量担当,非王俊凯莫属了。王俊凯作为顶级流量,给节目带来了巨大的话题性,从微博上就可以看出,大型控评场面真的是一目了然。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但是对于TF这三小只,我一直都觉得他们都还是挺不错的。如果节目组一定要请一个自带流量的明星来,那王俊凯真的非常合适了。


王俊凯形象非常正,没有负面新闻,在当代青年中起着巨大的青年偶像,给人的引导也都是比较正向和积极的,而且以歌手身份出道的他音乐素养也不会太差。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同时,王俊凯的粉丝们相对也比较健康,绝不是让人反感的那种粉丝流量,所以王俊凯在带来巨大热度的同时又不会引起太大偏差。

虽然话说到这里,还是会有许多人对王俊凯担任这档节目的嘉宾嗤之以鼻,毕竟流量文化和很多资深乐迷本身就存在价值矛盾。

但其实我想说,既然节目已经决定需要很多流量,而且决定了请王俊凯过来,那么就说明,《我们的乐队》本来也不是针对资深摇滚迷的。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其实要说起流量和音乐文化的碰撞,最近的《青春有你2》可是把豆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在最新一期青你2中,Jony J终于要发挥自己的导师职责,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毕竟豆芽也是说唱界的一把好手,当年《中国有嘻哈》也是进了全国四强,收获了一众粉丝。


之后他的感情也是顺风顺水,求婚、生娃,现在终于出来挣奶粉钱了。


事实证明,

奶粉钱真的不好挣啊!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浑身上下散发着嘻哈气息的他,却在这里遭遇到了说唱事业滑铁卢。

这期是女rapper乃万带领的rap组要演唱说唱歌曲《Melody》,这组的人员包括乃万、李依宸、黄一鸣、未书羽、李熙凝、秦牛正威。

可以说,除了乃万,其他几个人基本还停留在诗朗诵水平。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

“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

只能说,豆芽听了也落泪。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这几句魔性的歌词真的让人着魔,不仅霸占了好几天热搜,而且只要听一遍脑海里就挥之不去。

一众网友也开始调侃豆芽:

“有人赚着奶粉钱 还听着毒药”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连GAI也来疯狂心疼(嘲笑)可怜的豆芽: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只能说,比起pick 漂亮妹妹,还是这种爆笑名场面更打动我,我作为一个对这类节目完全不关注的人,也因为这个片段分分钟变成吃瓜群众。

如果非要客观的看待这个事情,那只能说,这波流量引得好啊,因为这个爆笑场面《青春有你2》的话题热度估计又是一轮直线飙升。

但是说唱什么的,根本就不重要了。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其实现在大家对于流量的诟病,就是因为有流量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实力,现在纵观许多流量明星,你会发现,他们有热度、有粉丝、有资源、有平台,他们什么都留下了,哪怕是一段搞笑视频......


但唯独没留下的,就是好的作品。

不过《青春有你》这种本就是流量节目,所以不多作评价。要说努力在大众与音乐当中找平衡,还是有很多节目在尝试的。


就比如《中国有嘻哈》,在第一季制作人请了吴亦凡以后就引起了巨大争议,更是引发一众rapper的不满,纷纷写歌diss吴亦凡。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你有freestyle吗?”

“你看这个面它又长又宽,就像这个碗它又大又圆”

也一度成为网络流行语被人们调侃。

吴亦凡当初在节目里的作用,最开始也是流量担当,为有嘻哈带去了超高的话题性。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这档节目一季季做下来,人们仿佛也习惯了吴亦凡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节目也在摸索综艺和嘻哈文化间的平衡。

虽然槽点满满,但《中国有嘻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帮助了嘻哈文化从地下走到大众的视野之中,让大家认识到中国还有这么一群做嘻哈的人,几年下来,可以说,嘻哈风格在中国舞台上出现的频率大幅增长,也捧红了许多rapper。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但真正做到出圈的,还是《乐队的夏天》,这档节目真是小众文化与大众审美的融合。


2019年,网络综艺《乐队的夏天》播出之后,口碑一度爆棚,是真摇滚迷也好,伪摇滚迷也罢,不可否认的是,乐队、摇滚乐的受众大大增加,市场也更加被拓宽。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呢?


米未传媒从2018年9月就开始筹备《乐队的夏天》,更请来了"轻松调频"的 DJ 李源给所有导演讲课,还拜访了摩登天空、太合音乐、街声等音乐厂牌,为节目打下扎实的基础。


节目的内核是乐队,所以在制作时特别注意保护乐队文化。


乐夏制作人牟頔曾说:

“这些性格鲜明的人,他们对音乐理想的坚持和热爱,还有背后的悲欢离合,天生是综艺节目的宝藏。”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每个乐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音乐风格,既然如此,《乐队的夏天》干脆摒弃了音乐总监,让乐队们自己负责音乐品质的把控。

从节目的整体流程上来看,也绝不是固有的程式化,而是最大限度地向观众呈现了乐队的风格,以及每个乐队的成员都有自己的相处方式,将不同乐队对音乐的不同认知展现了出来。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那你觉得乐夏就没有流量了吗?

不是的,他们很聪明,在运用流量的同时又非常明白,不能让流量掩盖了乐队的光芒。

节目最初的淘汰阶段,请了两个偶像化的乐队——“邦邦乐团”和Vogue 5

在这样一个摇滚老炮儿聚集的地方,当然没有掀起多大风浪,但节目借助他们让大家看到了偶像乐队是什么样子的。

而且没有一味的打压,尤其是Vogue 5,记得当时节目里张亚东他们几个还鼓励他们,提出“长的好看的也能玩乐队啊”,鼓励更多的可能性。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之后的女神赛,就是乐夏一整季下来的流量巅峰吧。

周洁琼、Cindy、VaVa......节目组请了好几个音乐风格各异、看起来与乐队一点不搭嘎的人来主唱。

于是就在乐评人里掀起了大众流行与摇滚是否能融合的讨论。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以及最后总决赛请来的“超级乐迷”李宇春,也有很大的流量和粉丝基础,但不管是李宇春本人在节目中的表现,还是节目组的剪辑,都没有让这个明星喧宾夺主,这样看下来就非常的舒适。

所以,乐夏不是没有流量,而是他们的流量隐藏在思考当中。

不是请个流量明星来引一些无脑流量,而是用一些微小的流量来引出大家对于乐队和流量之间关系的探讨。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从《乐队的夏天》的成功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年轻人不是无脑的,当你把这些小众文化拿到台面上来,不管是摸爬滚打多年的新裤子、刺猬、痛仰,还是从未让大家熟知的Click#15、九连真人......

年轻人是听得懂的!

不要总把年轻人局限于流量,就算很多人对音乐的专业知识没那么了解,但优质的音乐大家是能感受到的。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提了这么多,最后想说的则是极其重要而现在许多音乐人和综艺节目都忽略的一点,那就是:

作品大于歌手。


就如同郑钧所说,

以前排行榜里的歌,是因为好听才为人熟知,可能先火了歌大家才知道歌手本人是谁,歌曲有自己的生命力;现在都是歌手很火,所以他们的歌能上榜。


「用作品树立人格」,不只是歌手本人,背后还需要太多人的努力,不说什么未来可期的鬼话,只觉得音乐路是一步一个作品结结实实踏出来的。

“人设”终究虚无,作品才是音乐人真正的血肉,虽然对于现状而言也许困难,但还是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一点。


从摇滚榜单、我们的乐队 到 青你2,在流量中找平衡到底有多难?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