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的《封城日记》让我想起李敖对金庸的评价,大师之言果然不虚

最近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记》网上争议很大,有人觉得方方是用笔记录时代的良心文人,有人觉得方方是“屁股决定了脑袋”,所述所说具有明显的个人倾向。

方方的《封城日记》让我想起李敖对金庸的评价,大师之言果然不虚

日记内容详细很多人都看过,小编就不对具体内容发表评论了,简单说一下对《封城日记》整体的看法。

整体上我倾向于文章开头第二种评价,方方屁股是歪的,所述所想也就没了什么价值。

同时,方方所谓用文字记录时代也站不住脚,因为日记里大量的内容来源于网络,并非方方本人亲自感受经历,她只是对事件发表了一些看法而已,然而她的看法并不重要。

另外,《封城日记》所展示出来的文笔也让方方的“作家”身份十分尴尬,挂名作家却写出小学生作文一般的文字,实在说不过去。要是改成“坐家”还差不多——她确实两个月都坐在家里哪也没去。

方方的《封城日记》让我想起10多年前李敖对金庸的评价,当时还觉得李敖吹毛求疵,现在看来如醍醐灌顶,大师所言果然不虚。

方方的《封城日记》让我想起李敖对金庸的评价,大师之言果然不虚

李敖在2005年做客《锵锵三人行》,当时金庸正是最火的时候,各地翻拍金庸武侠剧成为一时的文化现象。

当年有个作家排行榜,金庸力压曹雪芹老舍排名第三,次于沈从文、古龙。

金庸在民间地位如此之高,究竟是真的文学水平高还是仅仅是人气使然?

专业的事还得专业人士去说,于是窦文涛就问李敖,说对金庸先生作何评价。

李敖的回答很直接,概括起来两点。

第一、金庸的小说是媚俗的,是不入流的。

方方的《封城日记》让我想起李敖对金庸的评价,大师之言果然不虚

李敖给出的解释是“武侠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入流的”,因此金庸的武侠小说同样是不入流的。

同时,金庸在小说了描绘了大量的飞檐走壁、气功内力等完全虚假的东西,就是为了迎合读者,所以是媚俗的。

李敖甚至看都不愿看金庸作品,直言“臭鸡蛋必须吃了才知道是臭的吗?

方方的《封城日记》让我想起李敖对金庸的评价,大师之言果然不虚

第二点、金庸“虚伪”。

这个虚伪不是说人格上虚伪,而是他在小说里塑造的人格、事迹,他自己根本做不到。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写了,但金庸本人完全做不到,就证明虚伪,是假的。

李敖还分享一则小故事,说金庸拜访自己,说“我信佛了”,李敖说“你(财产)怎么处理的?有没有按照佛经所说捐出去?”,金庸说他没有,就证明信佛也是假的:你都做不到,为什么要说自己信佛呢?

方方的《封城日记》让我想起李敖对金庸的评价,大师之言果然不虚

李敖大师对金庸的评价,放在方方身上实在太合适不过了。方方在日记里攻击这个攻击那个,这里不行那里有问题,你做了什么?反映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者直接出面阻止?都没做啊。方方就只是在日记本上写了几笔而已,这就让人对她的真正用心产生怀疑。

当年谭嗣同变法,那是掉了脑袋的,就证明他是真心为国图存。如果谭嗣同毫发无伤,只是呼吁别人“引刀成一快”,那他就是个搞传销的,拿别人的头赚自己的直名。

方方的《封城日记》让我想起李敖对金庸的评价,大师之言果然不虚

当年孙中山如果不亲自出面投身革命,躲在日本指指点点,辛亥革命是成功不了的。方方也是如此,对现实不满就应该出面纠错,而不是躲在自家做“自了汉”,享受着所有人付出所带来的福利提起笔来骂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