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虽千万人吾往矣

李敖:虽千万人吾往矣

(李敖,2018年3月18日离世,享年83岁)

在世人眼里,生于1935年的李敖是一位思想家、政论家、作家、历史学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兼有“思想斗士”、“文化狂人”、“文化商人”等等头衔。

李敖为人行事往往出人意料。例如,他当年大玩“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噱头,主持电视节目时一袭红夹克多年不变,风格怪异。他的言论更是百无禁忌、语不惊人死不休。

凡此种种,众人耳闻亲见,不必赘述。由此可见,为李敖下定论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在我看来,“文化水手”这一称号更能概括李敖的“多面性”。水手的果敢坚持,水手的“见风使舵”(审时度势),乃至于水手的放浪不羁,都能在李敖身上找到痕迹。

作为一名“文化水手”,李敖几十年来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兴风作浪、屡仆再起,生平著作达一百多部,如同一把把思想利剑,剑剑穿喉。

长期以来,人们虽然对李敖毁誉不一,但不能否认,其文化影响早已不局限于台湾一隅。近十几年来,通过电视节目,李敖的言论更是播及普罗大众,影响广泛。

李敖的二大贡献

李敖一生有二大贡献:一是他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对台湾的政治、文化与社会进行了犀利的批判,为台湾的成功转型竭尽了一名知识分子之所能;二是通过他的为人为文,从思想上启蒙了许许多多的知识青年。

就我本人而言,十几岁即接触李敖作品,大学时期办的一张文学小报,便是以李敖当年赖以成名的《文星》杂志为报名。孤寂之时,还曾给李敖写过一封万言长信(当然没有寄出)。虽然李敖在多年前已退出我的阅读视野,但我从不否认,个人思想行识无不深受其影响。李敖可谓我的第一位思想启蒙者。

从阅读李敖开始,我才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台湾文学、思想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直至80年代的历史嬗变,又从李敖的师长辈殷海光、胡适等人深入开掘到新文学之后的另一条文学、思想脉络(林语堂、梁实秋、钱穆),进而对整个现当代人文地图有了全局性认知。这种知识建构的基本功,至今让我受益匪浅。

李敖的三大思想渊源

要了解李敖一生为人为文,须先了解其思想,而要剖析李敖的思想结构,必先其明晰思想渊源。李敖的思想渊源错综复杂,不过从他的生平来看,对他的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择其要者,我认为有如下诸人:

一是他中学时期的老师,严复的孙子严侨。严侨洒脱孤傲的性格,以及亲大陆的思想,对少年李敖有着深刻的影响。李敖多年后还专门写了一篇《我最难忘的一位老师》来纪念这位据闻是中学老师。可以说,李敖思想里“左”的、激进的一面,有一部分得自于严侨。

另一位对李敖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胡适。李敖早年即读过胡适的作品,对胡适的倾慕可谓到了极点。1952年,李敖写过一封长信亲手递交给胡适,表示自己对胡适的崇拜。

李敖一辈子都没有忘记这位北大精神的“播种者”。在思想气质上,李敖一贯自称为北大精神的传人。李敖的大陆文化行,还专门捐款给北大为胡适塑像。胡适的影响奠定了李敖一辈子服膺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特别是到了晚年,李敖虽激进且锐气不减,但更多了几分胡适式的温和与坚忍。

“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对李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这可从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看出来。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气概,到了李敖这里,内在转换成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自我期许。

此外,梁启超、钱穆、殷海光、雷震等人对李敖也有明显影响。

李敖的四类作品

大半辈子没有离开过台湾半步的李敖,是一位具有强烈现实关怀的知识分子。李敖写了一百多本书,其理念却始终如一,那就是为思想争独立、为个人争自由。

概而论之,李敖的作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类是杂文。1961年,李敖有感于当时令人窒息的学术气氛,在台湾《文星》杂志上发表了他的成名作《老年人与棒子》。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西文化论战”。这篇文章意味着李敖今后为文的风格——大胆泼辣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李敖的《传统下的独白》《独白下的传统》等作品均具有鲜明的杂文风格。在李敖的杂文中,政论文章也占有很大篇幅,包括其出狱后的“千秋评论”丛书、“万岁评论”丛书,均有浓厚政论色彩。

李敖的作品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历史与文化研究。李敖钟情于近现史,长期倾力于“清查”民国以来的一些历史真相。他的历史研究著作包括《孙中山研究》《蒋介石研究》系列以及《中国近代史新论》《中国现代史正论》《中国现代史定论》等等,指向性非常明确。

他的思想文化研究,除了原本要撰写的一部《中国思想批判史》,最后以一部《为中国思想趋向求答案》草草了事之外,更多的是性文化研究之类的作品。这自然也是李敖的“特色”之一,但这注定了李敖终其一生是一名“文化水手”,而不能成为陈寅恪、钱穆式的大家。

李敖晚年则放弃了匕首、投枪式的杂文写作,转而潜心写小说、剧作。前后出版的有《北京法源寺》《上山·上山·爱》以及最近出版的剧作《红色11》,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敖放弃了其立场和斗志。

实际上,这一来是因为李敖自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介入电视媒体,杂文式的嬉笑怒骂直接可以转化成更为直截了当的电视演讲;二来,李敖写的小说开辟了一种“思想小说”的新形式,小说成了灌装其思想的容器。

在小说中,李敖常常借“景”抒“情”,长篇大论其思想。有时候甚至借小说人物之口离题万里、汪洋恣意地表达自己的理念。一句话,李敖的小说并非纯粹的小说,在他的小说里,什么都可以不重要,思想表达最重要。一般来说,写小说当然是为了表达思想,但李敖写小说则纯粹是为了表达思想。

李敖还有一类作品值得重视,这就是他那些各式各样的自传、日记、书信。包括《李敖自传与回忆》《李敖快意恩仇录》《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以及各种时期的日记、书信在内的自传性作品,让读者对李敖的为人行事及其思想有直观了解,起到了“现身说法”与个体“实践范本”的作用。

李敖的著作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进入大陆图书市场的。当时有一本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皮肉生涯》,应是最早一批大陆出版的李敖作品。在这本小册子里,有大量的篇幅用来介绍李敖与台湾杂文家柏杨的笔墨官司,大概在那时期,柏杨在大陆的名气要比李敖来得大一些。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都出了不少的李敖作品,“李敖热”自此在大陆逐渐升温。

而今李敖已骑白马远去……望先生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