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大一學生非國畫,造型類專業學生上白描課國畫基礎有什麼意義呢?我是油畫專業。想懇請專業人士來解答?

小松語錄


我大學學的油畫,大一下學期開了一個月的線描課程,當時覺得沒有什麼問題,因為接觸過敦煌壁畫和任伯年的線描作品,對線描作品很是崇拜,一個月課程下來對線描更加深認識,所謂不分畫種,只有水平高低。

油畫中少不了線的元素,馬蒂斯的線,莫里迪阿尼的線還有吳冠中的線都是經典的線描運用作品,還有更多的經典作品,仔細看,都會有心得和收穫。

技巧是基礎,線描也是一大技巧,任何技巧都可能是你以後的愛好和能力加持。











木藝油畫


作為當代學習藝術的學生,已經不能僅僅侷限在本專業的視角,更大打開視野,跨專業學習來汲取更多的知識服務創作。

人類繪畫的表現方法,不外乎點、線、面三者。線明確而概括,面較易平板,點則易瑣碎。中國畫既注意於用線,更注意空白,常常不畫背景,以空白作為畫材的對比,即使畫背景也注意空白,以顯現全幅畫材及主體突出。故線和空白的處理,就是中國畫的明確因素,這是中國畫的特點,也為工藝美術具備了好條件。當然,宇宙萬物都是有背景的,西洋畫家以為不畫背景不合現實,必須把背景畫得很滿。但這容易拉平,主體不突出,容易有哆嗦之感。換言之也就不夠明豁,不夠概括。有兩句古詩說得好“觸目縱橫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中國畫就是隻畫賞心的兩三枝,不畫其它,非常清楚而且突出。因為畫是用眼睛看的,而眼睛的注意力,有一定的限度。故孔子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中國繪畫中概括的原理,是全根據眼睛能量的要求的。攝影非繪畫,大部分原因,就在於這點。

張文通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掘。”宇宙的形形色色都是畫家的素材,但畫家必須用腦子去概括素材,融化素材,而後得之心源,才能創造出獨到的作品。這是藝術的要求。由此可見,繪畫就是在畫家如何去融化素材,處理素材,而使宇宙所創造成的萬有形色,在畫家的手中去創成獨特風格的繪畫。培養藝術家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學院辦了三十多年了,培養了多少較突出的藝術家來?我教了四十多年的中國畫,也沒有教出幾個好的中國畫家來。這是不簡單的實際,須加以細心地研究,不要囫囹吞棗地武斷。

結論:

1.學校的課程設置,有很多學校大一是不分詳細專業的,哪怕你入學時選的是某一類專業,也會讓你上完1-2學期的通識課後再讓你填寫專業申請。一是讓大家接觸不同的藝術門類和風格技法,在創作上兼收幷蓄。二來是很多孩子入學時對自己的專業其實並不瞭解,他們對於藝術的理解很多是來自於高考班的灌輸,有的知識略顯僵化且無法跟上學科的發展。對於藝術門類的界限感太強。

2.藝術創作上的兼收幷蓄和中西貫通

藝術的學習不僅是技法的進步,更是藝術素養與知識的積累。就像你學藝術史,你不可能只學西方美術史而不懂中國美術史一樣,創作上也是如此,雖中西藝術的表達手法與指導思想差異很大,但世界優秀藝術都有美的共性。

結尾處有我給出學習的幾點小建議

你肯定會說了,我是畫油畫的,我練了國畫對我也沒有用啊。對,從當下局部來說,似乎是這樣的。但是如果從你藝術生涯的發展來說,對於其他門類技法的掌握與瞭解會極大拓寬你的知識邊界與作品創新融合能力。

你的大學生涯基本上都是處於在接收並練習前人總結下來的知識,並不是主動創造知識。而到你讀研讀博或者是你作為從業者,想讓自己的作品有一些更獨特更新的面貌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知識儲備與手部技術的邊界能不能幫助你達成這些目標。

就像人們對於國畫的刻板印象就是齊白石黃賓虹式的水墨淋漓,或者是宋代工筆畫的登峰造極。但你知道黃賓虹吳冠中林風眠的作品,都是在不同程度和技法上吸取了西方繪畫的特點構圖,而產生了於此之前截然不同的面貌。同樣西方的印象派後印象主義也是吸取了很多東方繪畫的特色。後來的大師克利姆特也吸收了很多日本浮世繪元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