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記(1):西南聯大 我們已不缺大樓,卻為何出不了大師?

西南聯大,戰火中的奇蹟

1937年7月,日軍侵華,南開大學遭到日軍的轟炸,校園一片狼藉,北大和清華亦滿目瘡痍。8月,國民政府命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三校在遷往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0月,三校共一千六百多名師生經過長途跋涉到達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

名校記(1):西南聯大 我們已不缺大樓,卻為何出不了大師?

不久日軍逼近長沙,無奈之下,臨時大學的師生們只好再次轉移,遷往昆明。一路千難萬險,歷經近半年時間,1938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終於正式開學,並由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擔任新校校長。

名校記(1):西南聯大 我們已不缺大樓,卻為何出不了大師?

梅貽琦

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面對日本飛機時不時的轟炸,西南聯大的師生們從沒有間斷過學習,他們都鉚足了勁,只為等待報效祖國的那一刻。

在那裡,教室的屋子是鐵皮頂,宿舍的屋子是茅草頂,校長的夫人要上街擺地攤賣糕餅,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西南聯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師們。

名校記(1):西南聯大 我們已不缺大樓,卻為何出不了大師?


名校記(1):西南聯大 我們已不缺大樓,卻為何出不了大師?


名校記(1):西南聯大 我們已不缺大樓,卻為何出不了大師?


名校記(1):西南聯大 我們已不缺大樓,卻為何出不了大師?

1946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舉行結業典禮,7月31日宣佈結束,北大、清華和南開大學分別遷回原址。

西南聯大雖存在僅八年,卻群星璀璨、大師雲集,教師們皆為學術泰斗,他們的名字各個如雷貫耳、振聾發聵:陳寅恪、錢鍾書、聞一多、胡適、朱自清、朱光潛、沈從文、金嶽霖、梁思成、林徽因、吳晗、吳宓、華羅庚……

名校記(1):西南聯大 我們已不缺大樓,卻為何出不了大師?

而從這裡走出的學生也都不辱使命,其中就有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稱號獲得者、171位中國兩院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師。

在這些傑出校友中,獲得“兩彈一星”稱號的鄧稼先和郭永懷尤其令人懷念。西南聯大的四字校訓“剛毅堅卓”,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名校記(1):西南聯大 我們已不缺大樓,卻為何出不了大師?

“兩彈一星”:

鄧稼先

鄧稼先於1924年6月25日在安徽懷寧縣的一個書香世家出生,出生八個月後,母親便帶他和兩個姐姐到了北平。他的父親鄧以蟄留學歸來,在北大、清華等學校當教授。從小在清華園中長大的他,不僅熟讀四書五經,學習英語和數學,還通讀世界名著。

1936年,12歲的鄧稼先考入崇德中學,1939年,因抗日戰爭爆發,崇德中學停辦。父親隨後安排他南下昆明唸書,並叮囑他:

“一定要學科學,科學才能興國。”

1941年,鄧稼先考入了西南聯大物理系。這所學校此時彙集了眾多頂級的學者,當然也包括頂級物理學家。雖然學校條件簡陋,時不時還有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但全校師生都憋著一股勁,日以繼夜地拼命學習。鄧稼先自然不甘於人後,他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

1947年,23歲的鄧稼先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進入了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1950年,在拿到博士學位後的第九天,鄧稼先就婉拒導師的挽留,登上了歸國的輪船。

名校記(1):西南聯大 我們已不缺大樓,卻為何出不了大師?

鄧稼先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後,發表了多篇論文,為中國核理論研究拉開了序幕。1958年8月,鄧稼先秘密加入了中國原子彈的研製工作。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雖然在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鄧稼先和許多同事都遭受了批鬥,但他們仍然埋頭苦幹研製氫彈。

1979年,一次氫彈空投試驗失敗,鄧稼先不顧危險立刻趕去輻射區勘查,也是因為這次事故導致他身體受到了輻射影響。1986年,62歲的他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

楊振寧曾問鄧稼先:

“原子彈研究成功後,得到了多少獎金?”

鄧稼先回答:

“原子彈十元,氫彈十元。”

郭永懷:

郭永懷於1909年4月4日在山東榮成的一個農家出生,從小天資聰穎,10歲開始在學堂裡讀書,20歲考取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24歲被推薦到北京大學的物理系繼續深造。

名校記(1):西南聯大 我們已不缺大樓,卻為何出不了大師?

1938年,郭永懷跟隨學校遷往昆明,在西南聯大他親眼目睹日軍的飛機在頭頂轟炸,於是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得最先進的科技來報效祖國。在之後的中英“庚子賠款”委員會舉辦的留英學生招生考試中,他報考了“航空工程空氣動力學”,並與錢偉長、林家翹同時被錄取。

1941年,郭永懷幾經輾轉終於進入美國加州大學主修空氣動力學,就是在這裡他成為了錢學森的學弟,也成為了世界空氣動力學大師馮·卡門的弟子。他的才華讓他在美國聲名鵲起。

1956年,在得知錢學森率順利回到祖國後,郭永懷放棄了美國優異的生活條件,毅然選擇回國。

1960年,郭永懷臨危受命擔任研究院副院長,任務就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研製工作。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名校記(1):西南聯大 我們已不缺大樓,卻為何出不了大師?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做試驗準備工作的郭永懷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於是準備馬上乘飛機趕回北京,5日凌晨,飛機在降落過程中失去平衡而墜毀。

墜機現場慘不忍睹,人們從殘骸中找到郭永懷時,吃驚得發現他的遺體和警衛員的緊緊抱在一起,當兩具燒焦的遺體被分開後,人們發現他們中間有一份熱核導彈試驗數據文件,且完好無損。

是怎樣堅定信念才能讓他在生死存亡之際作出了這樣一個決定?就在他犧牲後的第22天,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成功。

他是被授予“兩彈一星”稱號的元勳中唯一被追認為“烈士”的科學家。

名校記(1):西南聯大 我們已不缺大樓,卻為何出不了大師?

我們現在不缺大樓,卻為何出不了大師?

清華大學的校長亦是西南聯大的校長梅貽琦曾說: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名校記(1):西南聯大 我們已不缺大樓,卻為何出不了大師?

“為什麼當時條件環境那麼苦,西南聯大培養的人才卻超過了戰前北大、清華、南開30年出的人才的總和?”

沈從文回答:

“自由。”

名校記(1):西南聯大 我們已不缺大樓,卻為何出不了大師?

2005年,錢學森在溫家寶總理看望他時提了一個問題,也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答案是:人才的培養,大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師和學術自由的空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