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严歌苓《扶桑》

初识严歌苓,是在《读库》2006年的某一期中,收录了某位作家(忘记名字了)对严歌苓作品的读后感,这才了解到严歌苓这个名字,才知道好多优秀的国剧都是由她的作品改编而来,顿觉自己的孤陋寡闻,决心定要拜读这位著名女作家的作品。

对于女性作家的作品,我一向怀着恭敬的心情去品读,虽不至于沐浴焚香,净手净口,但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是断不敢轻易翻开第一页的。女人如水,女性作家亦有温柔的感性与细腻,如一把精致的小磨,把每个字都研磨成了细沙,晶莹剔透,圆润自然,于是,这一本书便成了一个沙湖,走进去,便陷进去,陷进了作者编织的喜怒哀乐,久久无法自拔。比如安妮宝贝和王安忆——这两个我拜读作品较多的女作家。所以,在购买了《扶桑》半年之后,在读完了莫言、贾平凹、陈忠实充满男性荷尔蒙的文字之后,我才敢走进严歌苓这一片美丽的“沙湖”。

有些书从开始就会被紧紧吸引,而有的书却比较有“后劲”,越品越醇。《扶桑》便是后者。我用两天的时间读完《扶桑》,不慢也不快。感悟颇多,长话短说。

妓女这个词,当然不是什么褒义,让人联想到放荡、淫乱、肮脏、下贱,但是有没有想过,若非为了生计,谁又愿意去做妓女呢?如此想来,妓女二字又多了几分悲情意味。

但妓女扶桑,却远没那么简单。她是第一代中国移民,被人贩子拐卖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她有着东方女子的美丽和依然裹着三寸金莲的小脚;她承受着身为女奴的耻辱和白种人的鄙视;她经受着鞭打和轮奸的苦难。但是,她最常见的表情却是低头的微笑,她最多的动作是温顺地跪下,抱男人的头在自己的胸前,从不抱怨,从不苛责。她也渴望爱情,她让一个白人孩子仰慕。但她也知道她不能为爱情所反噬,选择离开那个要与他在一起的白人,选择与一个将死的人在刑场上成婚。只有如此,她才能摆脱爱的桎梏,甩掉嫉妒、远离平庸,成为原原本本的扶桑。

正如书中所写“母性是最高层的雌性”,扶桑就是母性最光辉的体现。作为一个女人,她美丽、温柔、善良、单纯、坚忍、宽恕。“跪的姿势使她美得惊人,使她的宽容和柔顺被这姿势铸造在哪里,她跪着,却宽恕了站着的人们”。她的身体在世俗的眼光是不纯洁的,但她的心却无比纯净,无有矫揉造作。她宽恕了那个曾参与轮奸她的男孩儿,宽恕了打她的洋人,宽恕了大勇,她把他们抱在怀里,如同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苦难不能承担,没有什么罪恶不能宽恕,这样的扶桑,已超脱了普通女人的驱壳,成为女神一般的存在。

严歌苓笔下的扶桑,又何尝不是近代的中国。扶桑所生活的年代,受尽苦难与屈辱,依然坚强,笑看沧桑,依然挺立。

作者一直用第二人称来称呼扶桑,让这个美丽动人、个性鲜明、身世传奇的中国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似乎就站在读者面前,给了作者无限的想想空间。美丽、温柔的扶桑无疑是传统中国男子心目中的理想伴侣,但妓女的身份,又让他们心惊肉跳,逃之夭夭。男人啊,一边骂着那些风月女人婊子、下贱、无耻,一边却又扑倒在石榴裙下,无数遍意淫着丰乳肥臀、翻云覆雨。也罢,不必上纲上线,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扶桑,可能是邻家的女孩,可能是前排的女生,可能是擦肩的女人,可能是报上的女星,但无论怎样,那扶桑必是美极了的,这也就足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