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自稱匈奴是不是不對?

榴蓮斑戟


匈奴人原本為胡人,胡人是怎麼來的呢?是約三至四千年前商湯滅夏時期,逃亡於蒙古高原與大興安嶺一帶的兩支夏朝皇室遺孤,加上被流放的部族形成的一支族群。



秦末漢初由劉邦之後所取,而得其名曰匈奴也。



自己稱呼自己匈奴,也是對的。原本就有被流放的部族於與夏後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後來的胡人群體。古代通指遊牧人,指的是人的代稱,以畜牧為主要食品來源的人群,而不是指族。要說族唯一稱謂為華夏銀族群,因為他們屬於華夏族後裔與我們一樣即中華民族。



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先祖乃夏后氏之苗裔也,這一事實考古已得到證實。




《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



夏朝王族後裔的一支主要分佈於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



從匈奴單于歷年秋季在鄂爾多斯祭祀龍神的習俗來看,匈奴原型即殷商甲骨文卜辭所記載的龍方,圖騰為黑龍。


奚譽賢


不是。匈奴的自稱是“胡”。

匈奴這個詞,其實是漢人強加給匈奴的蔑稱,匈奴人是不可能稱呼自己是匈奴的。

有關於“匈奴”這個詞最早出現的記錄,應該是在秦始皇十九年(前227)。根據《戰國策·燕太子丹質於秦》的記載:

“願太子急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講於單于,然後乃可圖也。”

燕國太傅鞫武勸諫太子丹,應該讓樊於朝將軍逃到匈奴。燕國應該與匈奴單于講和。這是目前史料中“匈奴”最早的出處,但這顯然不是匈奴的自稱。

漢朝時,匈奴單于曾經給漢朝皇帝致信:

單于遣使遺漢書雲: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

這裡說的很明顯,胡才是匈奴的自稱。

胡是什麼意思呢?

很顯然,胡是一個匈奴語的漢語音譯詞,其實就是匈奴語的“人”的意思。

雖然匈奴語今已失傳,但作為阿爾泰語系的一員,可以與其他語言作為對比——

在現代蒙古語中,人被讀作kümün,託忒語讀為kümü,其實都是與kü這個詞有直接關係。還有,在土耳其語中,人是讀作kun、kunen。

因此,“胡”這個字的意思就是“人”。

總而言之,匈奴自稱為“胡”,“胡”是匈奴語“人”的發音。


HuiNanHistory


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皆言“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桓寬《鹽鐵論·論功》卻說“雖無禮義之書,刻骨卷木,百官有以相記”。此蓋指漢文帝時嫁予單于的宗女,隨從宗女身邊的官員中行說,教導匈奴單于左右疏記及計算畜物數目。 《後漢書》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學者用蒙古語、突厥語、葉尼塞語言等進行過分析和解讀,都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 除此之外,匈奴的人名、部落名、地名和稱號都可以用來研究匈奴語。例如:“撐犁孤塗單于”據說在匈奴語中有“天子”的意思,其中的“撐犁”(上古漢語: thrang rii)和“單于”(上古漢語:dar wa)分別和蒙古語的tngri(天)和daruγa(君主)相似。 關於匈奴語的來源,由於資料闕如,很難得到肯定的結論,有些認為匈奴人講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族,也可能主語阿爾泰語系的滿---通古斯語族,而其他則認為他們的語言屬於葉尼塞語系。蒲立本(Pulleyblank)《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的附篇《匈奴語》裡面提到,匈奴語的很多漢語對音都是以漢語l-打頭的,這可以對譯*l-或者*r-(*表示早期擬音),但阿爾泰語普遍不允許l-或者r-在詞首。蒲立本認為匈奴語可能和葉尼塞語有關。有些則認為是東胡、蒙古的混合。

說白了匈奴是我們漢人對他們的稱呼,他們也沒留下什麼著作,即使留下的東西,也沒人能看懂,研究不透。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很難知道他們當時的一些文化!要麼說是蠻夷。胡人!


臨沂彭彭小胖vlog


先來分析分析“匈奴”這兩個字。

1,匈奴中的“匈”字其實等同於兇惡的“兇”。追溯到甲骨文時期,這兩個字的象形文字都是弓箭的形象。


而匈奴他們自小就是生活在草原上,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騎馬射箭是他們的技能,可以說他們整個民族中,無論男,女,老,少,都是會騎馬射箭的。

所以,中原的人們就取了“匈”這個字來代表他們。


  

2,而“奴”字就更好理解了。奴就是奴隸,社會地位底下人們的代稱。在古代,當時的中原地區,人們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會體系,人們知禮懂道,待人溫潤有禮。

所以,古代時的中原人們就不太看不起遊牧民族的人們,就稱他們為奴。這兩個詞結合起來就是匈奴,就是後來人們對匈奴的稱謂了。


枕籍經史0


答:是的,不對。有幾種說法。

一種是匈奴人說自己是大禹的後代。因此他們自稱是夏人。後來。赫連勃勃建立的國家就是"夏"國,一種認為匈奴人自稱是"胡"。所以《史記》說,“在匈奴東。古曰東胡"。

匈奴是漢人的稱呼。來源於“戎奴",是狗的意思。


求世事洞明書練達文章


在古代,“匈”“胡”發音相同,翻譯成漢語的“匈奴”是對北方胡人的蔑稱,所以電影電視裡的,匈奴人自己稱自己是匈奴人是不可能的。至少文字不會是“匈奴”。“匈奴”可能是音譯,不是意譯,這裡的“奴”原本可能是發音,後演變成“奴隸”之意。

據傳,匈奴族與華夏族與同源,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匈奴人很多也自稱自己是大禹的後代,因此有時他們自稱是夏人。後來赫連勃勃建立的國家就是“夏”國。

還有一種說法為匈奴人自稱“胡”,所以《史記》說:“在匈奴東,古曰東胡”。

“匈奴”是漢人的稱呼,來源於“戎奴”,是狗的意思。

匈奴一名詞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逸周書·王會篇》、《山海經·海內南經》、《戰國策·燕策三》。名稱由來,據說是鬼方、混夷、獯鬻(xūnyù)、葷粥、獫狁(xiǎnyǔn)、胡等的音譯。學者一般認同,匈奴是由許多遊牧部落集合結盟而成的國家,其下擁有許多不同的遊牧民族。他們可能是突厥語族、蒙古語族、葉尼塞語系、吐火羅語族、伊朗語族、烏拉爾語系等等不同的假設,但因中國文獻中只記錄了很少的匈奴語,這些假設也缺少足夠證據。還有部分學者根據《史記》記載的後半段文字,認為匈奴原是山戎、獫狁、葷粥。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叫做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還有人認為匈奴與先秦時的北方遊牧民族不可混為一談,匈奴應是西方草原的一個遊牧民族,戰國末期之前,還未遊牧至中國北部。上述看法,在近現代學者中並未取得統一。由於匈奴的起源問題不能解決,匈奴的族屬與匈奴的語系也都成為懸案。

也有學者認為“匈奴”和“胡”都是突厥語、蒙古語中“人”(kun, Hun)一詞的音譯。還有學者認為匈奴人崇拜太陽,認為太陽是天之驕子。因此認為“匈奴”和“胡”來自古突厥語、撒拉語的“太陽”一詞(K'yn,k'un)。


匈奴的首領叫做單于(chányǘ),相當於中原的國王。在單于之下,則有左、右二賢王,各率領一大部落。在匈奴語中,單于則是廣大的意思。由此可見,單于就相當於天子的意思。

1世紀—2世紀時的南匈奴內附期間,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逐漸黯淡。

匈奴後裔成為中國居民之後,逐漸改為漢姓。其後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和福建等地。

如位於江蘇蘇州的金氏,位於福建福安市賽岐鎮宅裡村的金氏,位於河南省鶴壁市的赫連氏,位於安徽省皖南東至縣南溪古寨金氏,甘肅省蘭州市榆中金崖鎮金氏,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後路金村金氏,山東省文登市叢氏-傳說皆為匈奴金日磾的後裔。

查看更多小馬哥系列文章,請關注以下二維碼


小馬哥眯眼看天下


目前還沒有發現匈奴人所使用的文字,所以他們怎麼自稱我們是不知道的。

我們能知道的只有歷代中原王朝對這個草原民族的稱呼。

著名民族史專家馮家昇在《匈奴民族及其文化》一文中,曾列舉匈奴異名32種,計有鬼方、鬼戎、魃方、(這個繁體字我打不出來,上面一個戈下面一個鬼)方、畏夷、隗國、混夷、混戎、犬戎、玁允、獯鬻、葷粥、葷質等諸名目,雖不完全是確指同一族體,但與匈奴族有關則似無可非議。在匈奴共同體中,見諸記載的就有休屠(屠各)、字文、獨孤、賀賴、羌渠等部。


邯鄲令


匈奴是古代漢人對外敵的稱呼,那時候以周朝為核心。周邊的其他部落都被稱為蠻子


阿牛正傳


匈奴帶有一個奴字,誰又會自稱奴,即便再沒有文化也不可能如此貶低自己,所以自稱匈奴肯定不對,是當時的漢族政權與民間對其蔑稱,就像稱日本人為倭奴是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