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特別關照的諸侯王

被特別關照的諸侯王

曹操臨終時身邊尚有一位五歲的兒子曹幹,因為幼小時失去了父母,他一直受到文帝曹丕和明帝曹叡的關照,在曹魏朝廷嚴控諸侯王的環境中,曹幹享受到了特別的對待。《三國志﹒魏書二十》介紹了曹幹的出生狀況與主要事蹟,從中能夠看到曹魏親族內部的緊張關係以及少有的例外情況。

被特別關照的諸侯王

曹幹,215年曹操作魏王前即被封為高平亭侯,在曹操作魏王后次年,即217年徙封賴亭侯,當年改封弘農侯。曹魏建國次年(221年)晉升爵位,遷封為燕公,治今北京西南隅,一年後晉升爵位為河間王,224年封地移至樂城(治今河北獻縣東南)縣。文帝曹丕去世的226年,曹幹徙封鉅鹿(今河北平鄉一帶),232年明帝曹叡改封他為趙王。

史書上說,曹操的王昭儀生了曹幹,這位王昭儀被曹操所寵愛,她先前對曹丕作太子是出了力的,所以曹丕對待曹幹比其他兄弟更為親厚。史書引注《略略》中進一步記述,曹幹又名曹良,他本來是曹操的陳妾所生,生下曹良後這位陳妾去世了,曹操就讓王昭儀(亦稱王夫人)養育。曹良五歲時曹操病重,曹操給其時33歲的太子曹丕留下遺言說:“這孩子三歲喪母,五歲失父,就託付給你了。”曹良年紀小時常喊曹丕為阿翁(父親),曹丕對曹良說:“我是你兄長!”從這些史料中可以看到,曹良應是215年所生,他剛出生不久就被封為高平亭侯,其生母陳氏應是曹操身邊沒有正式名分的女子,陳氏去世後,曹操覺得自己寵愛的王昭儀尚未有子,就將失去母親的幼子曹良託付王昭儀養育,曹良大約此時改名為曹幹,曹操臨終前特將五歲的曹幹託付給曹丕照看。由於王昭儀當年對曹丕競爭太子時的支持,以及曹幹小時候對曹丕的親近,雖然曹幹在兄弟輩中年齡不大,但卻在曹魏建國後享有朝廷很好的對待。史書上說,文帝曹丕226年臨終時,也有遺詔給曹叡,因此明帝對曹幹也給了特別的恩寵。

被特別關照的諸侯王

234年,曹幹私自結交賓客,被官員上奏報告。明帝曹叡寫給他一封蓋有璽印的詔書,對其作出告誡和教誨,其中說:“《易》書中稱‘創立國家和繼承家業,都不要使用小人’(指《易經》師卦上六爻“開國承家,小人勿用”之語),《詩》載有‘大車揚塵,遮人眼目’(指《詩經﹒小雅﹒無將大車》中“無將大車,維塵冥冥”之句)的告誡。自從太祖(指曹操)受命創業,深察天下治亂根源,戒鑑國家存亡的樞機,剛開始分封諸侯,就用恭敬慎重的箴言作訓導,並派天下正直的賢士來輔佐,常常稱讚馬援給後輩的遺誡(指《後漢書﹒馬援傳》所記馬援在征戰交趾的前線寫給侄兒後輩極有教益的書信),強化諸侯與賓客的結交禁令,將其與妖惡罪同等看待。這難道是淡薄親族間的骨肉感情嗎?只不過是想讓曹氏子弟沒有過失之罪,士民沒有相互傷害的悔恨罷了。高祖文帝即位後,恭敬慎重地處理繁冗政務,頒佈諸侯不得入朝的命令。我又感於詩人作《常棣》讚頌兄弟之情(《詩經﹒小雅﹒常棣》中有“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的句子),寫《采菽》譏刺周幽王對來朝諸侯侮慢無禮的喻義,也因為詔書中說過‘如果有詔相召,可以來到京都’,所以命令各諸侯王履行朝覲禮儀。但楚王(指曹彪)、中山王(指曹袞)一同觸犯了私自交往結納的禁令,趙宗、戴捷都因他們的罪過受到了懲罰。近來東平王(指曹徽)又使他的下屬官員毆打壽張(治今山東東平西南)縣吏,官員舉報,我裁削了他的封地。現在有關官員奏報曹纂、王喬等人為了九族的定期節日,在你的家裡集會,不合時宜,是違背禁令的。我考慮你年輕時就很恭順,加之先帝臨終有關照,想要給你以尊崇的恩禮待遇,並延續到後代,何況現在才到你本人!不是聖人,誰能無過?所以我已詔令有關官員原宥你的過失。古人說過:‘要警戒謹慎那些別人看不到的時候,要心中敬畏那些別人聽不到的地方。沒有什麼比隱蔽的東西更能說明問題,沒有什麼比細微的小事更能顯露本相,所以君子在個人獨處的時候也極為謹慎。’(《中庸》有言:“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希望叔公您遵循先世聖人的典則,以繼承先帝的遺命,戰戰兢兢、恭恭敬敬地保守你的王位,以稱我的心意。”

魏明帝曹叡出生於204年,比他這位家叔曹幹年長約十一歲,曹叡因為受過父親曹丕臨終前的託付,對曹幹也給了特別照顧。時年十九歲的諸侯王曹幹因為違犯了朝廷早先規定的封國諸侯不得私自交往賓客的禁令,讓曹纂(曹休之子)、王喬等人在他家裡集會而被報告給了朝廷,掌握國政的曹叡不曾猶豫地對這位叔父網開一面,他認為這是叔父年紀輕而不知規矩嚴肅性的表現,於是寫了一份類似家書的文字予以勸告教育,曹叡在這份較長的書信中應用了《周易》《詩經》《中庸》等古典文獻中的名句和理念來論證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顯得很有學識和文采,也增強了書信的說服力。

被特別關照的諸侯王

同時曹叡也向曹幹表達了自己的不少心思,讀者通過該書信能夠看到當時曹魏朝廷與諸侯國之間關係的真切信息。這包括:①從曹操創業執政晚期到曹丕繼位建國,曹魏最高執政人對作為本族子弟的封國王侯,一直都實行著嚴格的政治控制,不允許他們私自交往和結交賓客,不允許他們隨便進入京都朝覲,朝廷委派官員對封國王侯的執行情況有所監督報告。曹叡掌政後堅持了這些規定,宣佈有詔書召請可以進京入朝,竟也成了曹叡施給封國諸侯王的寬鬆政策。②朝廷對違犯了這些規定的幾位諸侯王,如對中山王曹袞、楚王曹彪已經作過了削地的處罰,並且牽連了相關的屬官,其他違背規定的情況也要做相應的處理。這些事實表明,朝廷對諸侯王犯禁問題的處置是不會馬虎的,誰也不能心存僥倖。③趙王曹幹自小就很恭順,現在尚且年輕,因為文帝曹丕有特別囑託,這次犯禁可以寬恕;以後想讓曹幹的尊崇之位延續給他的後代,為了保證實現這一目標,曹叡希望做諸侯王的年輕叔父一定要遵守法典,做事謹慎,不能再次犯錯。

被特別關照的諸侯王

曹叡這份家信是特意告訴曹幹已決定寬宥其犯禁過失,他親手書寫,也顯示了對叔父的少有溫情,同時加蓋了皇帝印璽,採用了正式詔書的形式,則展現出了內文的嚴肅性,希望叔父能認真對待。史書上沒有記述曹幹到詔書後的事情,也沒有關於其後趙王與朝廷的任何具體互動情況,只是記錄了此後三十年間曹幹的封邑有過幾次增加,到魏國終滅的264年共達五千戶。《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中記述,魏景元二年(261年)“八月戊寅,趙王幹薨。”年近47歲的曹幹在司馬炎篡魏的前四年去世。曹幹應是曹操最晚離世的兒子,王位及其待遇保持到了終國之時,兄長曹丕的悉心關照和侄兒曹叡的苦心勸導無論如何是起了作用的,最為遺憾的只是,由於諸侯王的權力受限制等原因,他對父兄開創的曹魏大業沒有發揮出起碼的守護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