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格源


本报北京3月29日电(记者高云才、刘毅)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中国气象局办公室联合印发通知,共同就进一步做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进行部署。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形势不容乐观。,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中国气象局办公室联合印发通知。

通知指出,各级农业农村和气象部门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和“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牢牢把握农业防灾减灾的主动权。要加强部门合作,完善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机制,提高预报预警准确性和针对性;强化灾害预警服务,统筹利用各类资源,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根据气象灾害和作物生育进程做好科学防灾减灾,强化深度贫困地区指导服务;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保障作用,加强对干旱、冰雹的动态监测与区域联防。

通知指出,两部门要坚持着眼长远,联合开展灾害风险普查等工作,提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共建共享共用农业气象灾害大数据平台,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各自优势,不断拓宽减灾合作研究领域


骁骁妈


王杰认为做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有以下几点

1 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气象科学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而农业与气象的关系就更为紧密。当前各种专业户对发掘气候资源、了解当地气候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合理充分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避免和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有着空前的积极性。在农业生产中,除了解日常的天气预报、安排好农事活动外,有关耕作制度的改革、作物的合理布局、新品种的引进等都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减少盲目性。

2 粮食安全生产离不开气象服务做保障

粮食产量、品质和种植结构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气候条件,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工作,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确保粮食安全生产,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

气象信息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要加快建设基本覆盖全市的新一代农村气象专用警报网系统,开展气象信息进农村工程建设。要加快建设依托气象业务系统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要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将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农业实用技术、农用天气预报、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气象条件预报等信息及时传到广大农户、种养大户以及广大农民手中,为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而优质的气象服务。

4 加强对气象灾害的调查,并定期对调查资料进行更新

对我国各个地区的气象灾害的分布情况进行仔细的调查,调查结果需要高度的精确性。可以通过对当地气象局的历年资料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政策,把农业气象的灾害适应能力发挥到极致。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对于个人以及社会来说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也就需要适度的潜力对其进行具体的描述,充分把握好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

另外,适应能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从而能够涉及到人们所需要的当地环境和工具,有助于农作物的长期生长和适应。适应的能力不仅与当地的环境有关,也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农业的相关政策是由政府的所作所为来决定的,具有比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对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资金方面有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力度,从而培养好专业人才来对防灾减灾技术进行具体的探讨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料数据库,根据不同的地区进行不同程度的危险划分,并且定期对调查的资料进程分类的整理和更新。

5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

就气象而言,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还不健全,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准确率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针对性以及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抵御能力仍然不强,这就必须大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要千方百计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特别要提高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准确率。要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规模农业等现代农业的干旱、低温冷害、高温通熟和农用天气预报,要开发并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分析、评价业务服务系统,大力开展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特别是要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预警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建立健全气象文害综合防御体系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农业灾害的新格局。


Tony王杰


受这次疫情影响我觉得我们80后的人也有很多想回农村发展自己的事业。给人给出以下几点:
近年来,高温干旱、大风冰雹、水灾、低温冻害等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为有效应对灾害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科学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现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技术措施,以指导全县农业生产。

1.高温干旱天气主要农作物管理技术要点
我县干旱天气常在2-5月出现,并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易发生高温干旱天气,对水果柑桔、猕猴桃、茶叶生产造成危害,以采取浇水保墒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技术。

一、果园管理
(一)节水灌溉,增加土壤含水量
高温干旱天气,土壤含水量下降,严重时树体萎焉,果实停止生长,及时对柑桔、猕猴桃等农作物进行浇灌、穴灌、盘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充分利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增加土壤水分。柑桔、猕猴桃一般每亩浇水4000-8000公斤,连续高温干旱天气7-10天一次。


(二)覆盖栽培,提高土壤保水性
生草栽培是土壤水土保持的基础,干旱来临前果园行间采取生草栽培,增加土壤保湿抗旱能力,降低行间温度;高温干旱发生期,灌溉增加土壤含水量的同时,利用秸秆或薄膜进行树盘覆盖,减少水分蒸发,以保墒保水。

(三)合理修剪,减少树体蒸发量
剪除柑桔、猕猴桃多余的枝稍叶,通过修枝短截新梢枝叶,有效促进枝稍老化,减少枝叶蒸腾对水分的消耗,提高树体抗性。

(四)科学施肥,增强作物抗旱性
抗旱过程中,实行水肥一体,在灌溉水中增加有机质腐殖质液肥,配合低浓度氮、磷、钾水溶性速效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强抗旱灌水的效果。喷施低浓度叶面肥,增加树体营养,增强树体抗旱能力。

(五)科学防治,减少病虫害发生
高温干旱树体生长受损,会导致病虫害加重发生,特别是猕猴桃叶片日灼受伤,后期落叶严重,应及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柑桔果实因干旱生长受阻,会出现久旱裂果,应增施钾肥,补施叶面肥,早晚喷施清水。
在高温干旱后易出现暴雨、大风及冰雹灾害,应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二、茶园管理
茶园受干旱天气影响时,要及时对茶园进行喷水(灌水),每周一次,同时加强采摘,及时采下茶叶,既保证原料质量又减少水分的散失。

2.大风冰雹灾害后主要农作物管理技术要点
大风冰雹灾害发生后,应尽快采取相应的综合管理技术,能达到减轻果园、茶园受损程度,降低病虫害发生,恢复生产减少损失的目的。

一、果园管理
(一)清理果园,减少病源。一是及时清理果园内沉积的冰雹、残枝落叶及落果等;对于雹灾暴雨过后有淤泥积水的果园,应及时排出积水,清除淤泥,露出果树枝干。二是对皮裂枝破、叶片破碎的重灾果园,全面清除地面落叶、落果,挖坑深埋;摘除无商品价值的伤果,尽量保留能生长轻伤的果实,减少当年损失。
(二)喷施杀菌药剂,预防阻止病原菌发生蔓延。灾后及时喷施杀菌剂,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以减少病原,预防病菌侵入。杀菌剂可选用如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硫酸铜、代森锰锌、吡唑代森联、吡唑醚菌脂等。
(三)清理田间积水,疏松土壤。灾害发生后及时清沟理渍,排除田间积水,增加土壤透气性,散发土壤中过多的水分,结合土壤翻耕恢复和促进根系的生理活动,从而达到养根壮树的目的。

(四)补充养分,恢复树势。叶面喷施芸苔素、有机水溶肥、磷酸二氢钾等优质叶面肥,连喷2~3次,及时补充树体营养不足问题;其次是地下追施速效性氮磷钾复合肥,每亩15~20公斤。在果树恢复生机后,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并配合适量化肥。干旱时,结合施肥进行灌水保墒。
(五)树体管理。伤口保护,及时剪除断裂损伤严重的枝干。对较大的伤口可涂抹硫酸铜、代森锰锌等药剂,用薄膜包扎伤口,以加速伤口的愈合。
(六)疏果管理。灾后要及时疏除损伤严重的残次果,提高果品商品率,确保果品质量,同时节省养分,利于恢复树势。
(七)加强病害防控。果树受灾后树势较弱,抗病能力降低,灾后应尽早喷药保护。选用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硫酸铜、苯醚甲环唑、醚菌脂等杀菌剂交替使用,连喷2~3次,防止病菌的繁殖传播与侵入。

二、茶园管理
冰雹发生后,及时进行修剪,施用有机复合肥,待新梢长出后再喷施2—3次叶面肥,复壮树体,培养新的采摘蓬面。

3.水灾后主要农作物管理技术要点
我县雨水偏多,果园淹水频繁出现,对猕猴桃、柑桔、蔬菜等主要农作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开沟排水
退水后及时清沟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增加土壤透气性。

二、扶正树枝
对已淹没的柑桔、猕猴桃需清除树冠、树干的残留异物,扶正株体,促进生长。

三、检查整修棚架
猕猴桃园检查棚架的稳定情况并及时整修;大、中棚蔬菜需加固及增强大棚的抗风抗雨能力。

四、适度修剪
猕猴桃剪除过旺的夏梢,对淹水造成损伤的树体要及时修剪枯枝和病虫枝,增加园内的通风和透光。

五、加强病虫防治
地面喷施一次敌克松或石硫合剂,进行全面杀菌消毒,间隔7-10天后,再次进行全园地面及树冠杀菌,做到均匀周到,连续防治病害2-3次。

六、松土施肥
农田淹水冲刷排水后,结合施用有机肥进行松土增肥,增强土壤通气性。土壤湿度降低后及时补施氮、磷、钾速效肥料,快速增强树势。

4.低温天气主要农作物管理技术要点


一、树冠覆盖
采用遮阳网或薄膜对挂果的晚熟柑桔树冠进行覆盖,特别是果园套袋质量差的,应及时覆盖。待气温回升后及时揭膜。

二、地表覆盖
采用稻草、枯草、秸秆等覆盖于果树行间,既可阻挡冷风侵袭根颈,减弱冻害,又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增温的作用。

三、减少树体载重
若出现雨雪天气,树冠有积雪现象要及时清理,较少树体载重。

四、树干涂白
用10斤生石灰、10斤水、植物油50克、食用盐和硫磺各1斤、杀菌剂配制涂白剂,于12月进行树干涂白。

五、及时追肥
待气温回升后,及时施肥,亩施氮、磷、钾复合肥25-30公斤;结合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营养剂,恢复树势。

六、及时采收
果实受冻后,树势减弱,果实质量下降,应提早采收。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d0757f1afb1a4689912c1b41aced81b0\

_aiqC2Vision


作为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道防线,气象部门将继续努力提升能力,发挥监测预报先导作用、预警发布枢纽作用、风险管理支撑作用、应急救援保障作用、统筹管理职能作用、国际减灾示范作用。

   在科技创新方面,报告提出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报告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决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

  作为科技型部门,中国气象局将继续集中力量突破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重大核心技术,让气象科技水平更上一层楼。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方面,报告强调,近14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稳定粮食产量。加快农业科技改革创新。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广袤乡村必将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气象工作与农业农村息息相关。中国气象局继续将气象为农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推动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定制、精准供给、互动共创、全程追溯的智慧气象为农服务升级。

  此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大灾害防治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等一系列部署,也与气象有着密切联系。

  


四川张五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气象工作是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作,这也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天气预报可以说是农业减灾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部门要提高气象预报准确度,及时向政府提供预警信息。同时作为一个“看天吃饭”的产业,为了减少自身经济损失,农民朋友可以购买农业保险,这样就可以使灾害损失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的抗灾救灾,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农野阿斌


大家好啊!我是壮乡二弟,很高兴可以在这里回答问题着力拓宽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覆盖面。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实现重点部门预警信息全部通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对外发布,建成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全省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立“12379”预警电话叫应系统,将强降水天气“三个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与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无缝对接,实现“三个叫应”全业务流程可监控、可统计、可追溯、可评估;完善以多部门传播渠道为主体、社会传播资源为补充的协同机制,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覆盖面,提升气象灾害的应急响应时效;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和预报预警系统,提升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能力,实现预警信息省、市、县、乡、村五级责任人的全覆盖,基本消除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盲区;发挥好气象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在预报预警信息传播中的快捷作用,建立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气象服务信息传播体系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1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1146a509a2f4d20af613b331613ad90\

壮乡二弟


提前关注天气,遇到恶劣天气,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遇到恶劣天气能很好的应对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