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社交恐惧症吗?

一吱软妮酱


有过。我小时候出门,遇到熟人都会绕道走,别人还以为怎么惹到我了,而我只是单纯的不知道跟他怎么寒暄打招呼,所以选择用逃离来面对。

我还常常拒绝别人的帮助,觉得自己不配。一群人聚在一起聊得火热,看到我却都不说话了,我就以为人家是在说我。别人无心的一句话,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都会让我的情绪降到谷底。我会觉得自己“又丑又笨,糟糕透了。”

后来年龄渐长,情况有所改善。自己又看过一点心理学,才明白当时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是源于自卑——低价值感。而这种低价值感源于我的原生家庭。

我的妈妈外强中干,看着强势,内心却非常自卑。她不怎么去人多的地方,常说像她这样的人又矮又丑又无用,到人跟前就是个笑话。她害怕受伤,选择了固步自封。

“一个家庭就是她的宿命。”低价值感的妈妈容易养出低价值感的子女。我从内心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遇到别人对我好,我会觉得我不配。遇到别人对我的伤害,我会觉得是我不够好。以至于很多年里,我都活的卑微如尘。

后来机缘巧合,遇贵人帮扶,学会重新审视自己,爱自己,接纳自己,慢慢走出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影响。开始我新的人生篇章。

在此我想说的是,为人父母,不管遇到任何的艰难困苦,我们都要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给孩子一颗充满希望和光明的种子。这不光是为自己,也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一起加油!


依然161549916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见人恐怖症,是一种对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场合,有显着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

      害怕,这是我们唯一应当害怕的东西。其实这是心理学上的障碍疾病。在美国的心理障碍疾病的诊断中,社交恐惧症已排名第三,前两名是忧郁症和酗酒。随着网络普及,时下“宅文化”流行,把“宅”当成是时髦的青年男女们,很有必要问问自己有无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有的人,明明是鼓起了勇气要上台演讲,却结巴半天,词不达意,下来后羞愧万分,再也不当众发表意见,因为他觉得现实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失败,不能自取其辱。

      也有人心里有很多话想说,却无法正视别人的目光,一张嘴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为了不和客服小姐争论,只好忍受产品问题,为了逃避面对老师,功课里明明不懂的东西也假装自己懂了。

      还有的人,干脆就把自己关在家里,能少见人就少见人,他们对人多的场合充满惧怕。

      害怕,这是我们唯一应当害怕的东西罗斯福夫人。这句名言曾在经济大萧条时期,鼓励过无数的美国人走出消沉,迷茫的低谷。

      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应该把这句话多读几次,或者,是每天都读上几次。

      我们害怕的,是害怕本身你认真地想过这一点吗?

      我们害怕那种“令我们害怕”的状况,这是我们不断逃避人际交往的本质问题。

      人际交往,在“社恐”患者的心中,代表着尴尬、出丑、被嘲笑、批评……彻头彻尾的失败。

      一想到这样的失败,“害怕”就被提前透支了。

      “社恐”患者总觉得自己是一座孤岛,无人理解,也无人在意,但他们却时刻渴望着过往的船只。

      等到船只真的来了,他们却手足无措,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藏在什么地方好呢?

      也许你更应该做的事情是:不要躲藏,直接面对。面对你的恐惧,面对令你恐惧的一切状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