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常德詩牆

常德古名武陵,建城兩千餘年,素稱文物之鄉。近年來,國家投資一億零八百萬元,以4公里長的防洪牆為載體,修建一座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詩牆,命名為“中國常德詩牆”。詩牆薈萃了中國當代名家詩詞、書法、美術精品鐫刻於一牆,被稱為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獲“吉尼斯之最”。

中國常德詩牆

中國常德詩牆以沅江防洪大堤為載體,全長4公里,分《百代滄桑》、《名賢題詠》、《武陵佳致》、《蘭芷風華》、《華夏新聲》、《五洲擷英》、《時代風采》、《千古絕唱》八大篇章,選刻自先秦以來有關常德的詩作和中外名詩1530首。詩詞用書法形式表現,由全國包括港澳臺在內的1213名書法家書寫,真、行、隸、篆、草集於一牆。其間刻嵌43篇精美的中外石壁畫。各大篇章牆名和篇名,分別由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樸初、沈鵬、啟功、顏家龍、孫其峰、王學仲和蕭嫻、張仃、臧克家、方毅、陳天然等題寫,曹禺、舒同、吳作人生前也分別作了“武陵風流”、“風景這邊獨好”等題簽。

詩牆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積極的思想內容和精美的藝術形式吸引著八方來客。當代詩、書、畫界譽它為“三絕詩書畫”、“亙古展開的藝術長卷”、“明邦首創”、“中華一絕”;臺灣著名學者余光中稱它為“詩國長城”、“半部文學史”。

中國常德詩牆曾獲吉尼斯總部命名“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並被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稱讚為“一大創造”的常德詩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看後稱讚常德詩牆不僅是常德的一大景觀,更是常德一絕。中華詩詞學會授予它“全國詩教先進單位”稱號。

徜徉在詩牆旁,常德豐富的荊楚文化和湘湖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詩牆上武陵閣、春申閣、排雲閣、漁夫閣四大樓閣聳立,既是防洪閘口,又使古城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蘊,詩牆和公園顯得古香古色。平日,旅遊參觀者絡繹不絕;夜幕降臨和晨曦乍吐,這裡更是遊人如織,被常德人譽為休閒第一處。

中國常德詩牆

中國常德詩牆的修建是源於原市政協委員伍順生先生的創意。1991年,伍順生提出利用整治護城防洪大堤的機會,把大堤建成既能防洪,又有文化品位的藝術牆,常德市委、市政府很快採納了這個提議,以城區沅江防洪大堤為載體,歷時10年修建了這座具有鮮明藝術特色的大型文化工程。

2000年,常德市委、市人民政府實施“詩牆、外灘、沅水梯次開發”的方案,搬遷詩牆外灘砂卵石場,拆除原所有建築物,精心打造詩牆公園。經過3年建設,形成了6華里長的風光帶。園內植銀杏、香樟、楊柳、榕樹等樹木共130多種,植耐水草皮6萬多平方米,各種景點和五陵奇觀點綴其間。詩牆與吉尼斯

2000年9月5日,上海吉尼斯總部正式對其命名“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使它載入了世界文化工程的史冊。

詩牆薈萃了中國當代名家詩詞、書法、美術精品鐫刻於一牆,被稱為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獲“吉尼斯之最”。詩牆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積極向上的思想內容和精美的藝術形式吸引著八方來客。當代詩、書、畫界譽它為“三絕詩書畫”、“亙古展開的藝術長卷”、“名邦首創”、“中華一絕”;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稱它為“詩國長城”、“半部文學史”;國家版權部門認為它具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2000年3月和4月,中華詩詞學會和中國詩人(新詩)分別組成考察團赴常德實地考察,都讚譽“詩牆堪稱‘環球第一牆’!是我國當代文化建設極具創造性的偉大工程,開創了當代文化建設特別是碑林文化建設的先河”。藝術特色

一豎貫三千年,橫跨五大洲的詩詞,自先秦以來詩詞沒有斷代,歷代名家名詩凸現;精選五大洲詩歌巨擘力作,首首意蘊雋永。

二集當代中國書壇名家墨寶於一牆的書法。全國各地包括港澳臺在內948名書法家揮毫潑墨;蕭嫻、尹瘦石、陸石、李百忍等30多名書壇耆宿留下絕筆;毛澤東的《臨江仙·給丁玲同志》珍貴手跡第一次在詩牆面世。

中國常德詩牆

三藝術特色鮮明的畫作。43幅中外石刻畫,格高藝精。中央美術學院著名畫家周令釗和夫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老教授陳若菊歷時三年創作的《沅江春暖》、《澧水花繁》兩幅大畫,各長30米高2米,被當代美壇譽為有很高觀賞價值和存史價值;我國工筆畫大師陳白一和其兒子陳明大創作的《題詠名賢圖》,被稱為工筆人物畫之精品;首都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汪港清和韋紅燕創作的《中日常德會戰》圖,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週年國際美展,榮獲銀獎。

四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鐫刻。經過長期摸索,詩牆創新採用以機械噴砂為主、傳統工藝為輔的現代鐫刻工藝,速度快、質量好,能很好地保持原作品的神韻和風貌;陽刻、陰刻、平槽、圓槽、龜槽、角槽、豆版粒等一應俱全;並創出了“黑白灰”三色鐫刻技術。詩牆四閣武陵閣

高矗七層,為四閣中最大一閣,內設詩牆博物館。閣名為中國書協副主席李鐸題寫,館名為著名文物專家楊仁愷題寫。春申閣是詩牆第二大閣,為紀念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而修。排雲閣以朗州司馬劉禹錫“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倒碧霄”而命名的。漁父閣為紀念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家宋教仁(常德桃源人,號桃源漁父)而修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