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第三次發行特別國債,今年財政刺激預計10萬億

國內疫情餘波漸漸平息,但國外風波又起。

截至3月29日,全球(除中國)新冠疫情感染人數已超過59萬例。在新冠病毒無情的肆虐之下,現在全人類都面臨著生命的威脅。

隨之而來的是,海外各國相續都採取停工、停產,包括關閉邊境等舉措來防止病毒進一步傳播。而這對於全球化的經濟而言,無疑是一場致命的打擊。

相當於在疫情的衝擊下,國內經濟停擺,國際出口端產業鏈又進一步受到重創。為了打好這場疫情下的經濟仗,各國都開始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美國的2萬億美元、意大利的550億歐元,終於,在上週五,我們盼來了國內的進一步刺激政策:發行特別國債。

特別國債這個詞很是少見,我國曆史上除了這次也就發行過兩次。而在這次疫情的特殊時期,再次重啟特別國債,怎麼發?怎麼用?對股市有什麼影響?一時間引發了大家的許多猜想。

特殊時期,特別國債

歷史上第三次發行特別國債,今年財政刺激預計10萬億

海外亦有發行特別國債用於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案例。比如,日本、韓國、智利、阿根廷等國家都有特別國債發行的案例,主要用於應對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災後恢復、金融危機或主權信用危機的對沖等。

而在我國的歷史上,只發行過兩次特別國債債,分別是1998年和2007年。

在說歷史上兩次發行之前,我們得明白:什麼是特別國債?

特別國債是服務於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項目需要而發行的國債。特別國債與一般國債在資金用途、預算管理和發行流程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資金用途方面:特事特辦,專款專用。一般國債的籌集資金用於彌補財政赤字,補充國家財政資金。特別國債資金用途不同於一般國債,專門服務於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項目需要。

預算管理方式:納入預算,不列赤字。特別國債仍屬於政府債務,按照國債餘額管理辦法,納入中央財政國債餘額管理,在發行時調整國債餘額。

發行流程方式:定向發行,時限教長。一般國債於年初由國務院提請人大審議年度發行額度,由財政部合理安排年內國債發行。

兩次特別國債以定向發行為主,只有第二次是少量的市場公開發行。1998年債券發行期限統一為30年,2007年債券發行期限基本在10年以上。

而歷史上,我國的兩次特別國債,背景和用途又特別在哪裡裡呢?

第一次發行,是在1998年的時候。經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審議批准,財政部於1998年8月向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發行了2700億元長期特別國債。

這是特別國債第一次登上我國曆史的舞臺,特別國債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其所籌集的資金全部用於提高我國四大行資本金,使其滿足《巴塞爾協議》關於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同時解決因頻繁出現的壞賬問題而對我國銀行體系帶來的衝擊。

第二次發行,是在2007年的時候,2007年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決定:批准發行15500元特別國債,用於購買約2000億美元外匯,作為即將成立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的資本金。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外匯儲備增速常年保持在30%以上,至2007年底,外匯儲備已超過15000億美元。面對巨大的外匯,我們需要更專業的管理和投資公司。

同時,持續增加的外匯佔款不斷推高銀行的超儲率,通過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功能,以外匯資產為基礎貨幣造成M2增速常年保持在15%以上,在2002到2007年間,M2增速平均高於兩會目標值2-3%,從而造成國內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嚴重等問題,特別是在06年至07年這兩年間,CPI當月同比曲線直線上升,峰值達到單月近3%。

因此為了回收流動性和外匯投資管理而發行特別國債。

歷史上兩次發行特別國債時,股市表現也相當給力。

1998年宣佈發行特別國債後的第二天(8月19日),上證綜指由1071點上漲到1126點,日漲幅為5.1%,上漲行情持續了6個交易日,直至8月25日的1179點,共漲了9.3%。1個月後,上證綜指為1207點,漲幅為12.7%(自8月19日起)。

2007年6月18日財政部發行1.55萬億國債的當天,上證綜指從4132點上升至4253點,日漲幅為2.9%,隨後股市有所下調,直到7月5日(3615點)重啟上升行情,最高達6092點(10月16日)。

特別國債發行的方式猜想

歷史上第三次發行特別國債,今年財政刺激預計10萬億

本來世界整體經濟增長就面臨著下滑的趨勢,新冠疫情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最大的變數。

2020對於國內經濟的發展而言,2本是增長與政策的關鍵一年,是實現小康社會、扶貧攻堅、完成十三五計劃的最後一年。

因此,為完成GDP翻一番的經濟目標,市場在測算各類經濟數據的時候一般都按照年度GDP增速5.6%的水平進行倒推估計。

然而新冠疫情的突如其來,給中國和世界經濟都帶來了嚴重的負面衝擊,疫情已經造成國內經濟“挖深坑”。

而疫情帶來的中小企業破產、居民失業、外貿訂單消失、全球供應鏈斷裂等問題可能難以在短期內化解,這種開局之下,年內保GDP翻番的數量目標既沒有可行性,也沒有必要性。

但促進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穩定就業大局和打贏脫貧攻堅戰仍是政策應堅守的底線,因此適時的政策儲備仍有較大必要性,政治局會議等也多次提出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

因此結合歷史和當前的形勢,華泰證券研究所給出了此次特別國債發行的三大猜想方式。

方式一,由財政部定向發行特別國債給商業銀行,利率參照再貸款利率,央行通過降準或者再貸款為商業銀行提供等量流動性,財政部藉此進行財政貼息、轉移支付和支持基建投資等。為了提高商業銀行持有特別國債的意願,也可考慮允許商業銀行將特別國債用於存款準備金繳納的方式。

方式二,參照2007年特別國債的發行方式,可由央行借道政策性銀行的方式購買部分特別國債。

方式三,還可進一步創新特別國債的使用方式,用於支持銀行永續債發行,提升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和意願。

擴赤字、專項債、特別國債,財政組合拳保經濟

歷史上第三次發行特別國債,今年財政刺激預計10萬億

當前的財政政策,簡單可以概括為“擴赤字託底、增專項債做基建、發特別國債促消費”。

根據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的分析,當下財政政策分貝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1, 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減稅降費和剛性財政支出壓力,需要擴大赤字規模。在赤字率提高到3.5%、名義GDP增長5%的情況下,赤字規模約為3.6萬億。

第2, 擴大專項債規模,重點投向基建。由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是今年穩增長髮力點之一。假定今年新增專項債額度4萬億、投向基建的比例為70%,那麼相比於2019年,專項債投向基建的資金將有2.2萬億的增量。

第3,發行特別國債。我們認為其作用可能更多是用於促進消費,以擴大消費的方式來對沖外需對經濟的拖累。

我們都知道,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而現在情況是出口端被堵、投資端有專項債,那麼就是刺激消費端了,因為消費才是拉動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我國又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這才是我們經濟最大的韌性。而特別國債,便更多可能用於刺激國內消費,同時引導“出口轉內銷”。

2008年我們的“4萬億”刺激大基建,立杆見影。拉動了鋼鐵、水泥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但是由此之後,我們造成了產能過剩和產業低端等情況,同時也給自然環境帶來很大的壓力。

而當前環境不同以往,隨著生活環境改善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現在尋求就業的人口主要是90後與00後,他們更傾向於從事第三產業服務業,對於更需要體力的就業崗位(如建築)多規避,第一與第二產業吸收就業人口的作用在下降。

從數據上看,2018年採礦業、製造業與建築業等行業新增就業人口相比與2014年,分別下降了182萬、1065萬和211萬,而信息技術、金融、房地產等第三產業則多增了60萬到200萬不等。

而結合當下環境,中信證券研究團隊也給出了總金額10.7萬億的政策刺激預算。中信明明債券研究團隊表示,後續內需承接外需的政策形式或將體現為“出口轉內銷”。鋼鐵、化工、電氣設備類的行業可能是後續外需轉內需的主要調控點。據估算,全年的刺激政策總金額或將接近10萬億,約佔2019年GDP的10%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