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變中,如何調整企業的戰略假設?

作者:祖林,利基戰略與隱形冠軍研究專家、“中國造 · 隱形冠軍”評選委員會專家、全國知名培訓師、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EDP特聘教授。


在不確定的時代,碰上不確定性極高的疫情,這樣的劇烈變化使人非常焦慮,各種分析、各種觀點,眾說紛紜,讓人無所適從。

除了從短期考慮怎麼活下去,企業家們還要從長計議,著手謀劃新的未來。之所以說是“新的未來”,是因為過去的規劃,由於環境正在發生劇烈變化,很多條件已經不存在了,也就是說,做出原來規劃的假設變了。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假設的問題。假設,是戰略決策的前提,劇變中,如何調整企業的戰略假設?

先來看一個例子,2020年2月9日,署名唐亞華、閆麗嬌的兩位作者在自媒體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疫情之下,哪些行業正在逆勢爆發?》,他們的預測是:

1、在線問診、遠程醫療、醫藥O2O、互聯網醫療企業迎來出圈機會。

2、線上線下企業同押注,在線教育再站風口。

3、企業服務迎來高光時刻,主要指的是企業運營的數據化和在線化服務。

4、生活服務受益明顯,尤其是生鮮電商,那些後端供應鏈、配送服務更完善的平臺凸顯出競爭優勢。線下便利店、生鮮電商,接下來會有很大的分化,能夠適應更高質量產品、更好組織方式、更快物流的企業將快速發展。

線上娛樂,集中爆發的“黑馬”。但只有具備長線運營能力的廠商,才能把長期利好轉化成業績。也就是說,此次特殊事件,尤其會利好頭部廠商。除了遊戲,宅經濟也推動了長、短視頻平臺的發展。

各位,上面這些觀點,突然一看,都非常有道理吧?


為什麼您覺得有道理呢?

因為這些觀點都是基於假設而做出的,這些假設是:移動電子商務培養了網民的新消費習慣,而這次疫情成了催化劑,又重塑了人們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讓很多用戶有機會認知和使用那些“互聯網+”的垂直服務。

每個親身經歷過的人,都覺得確實是這樣,我們真的享受到了移動互聯網和快遞物流帶來的便利,不然真的過不下去。

真的是這樣嗎?根據前面說到的假設,確實如此。可是,如果這個假設不成立呢?就未必如此了。

另外一種假設就是:被關在家裡這麼長時間,確實憋壞了,疫情之後,人們會更願意出去逛、出去浪,會更珍惜線下的時光,更痛快地享受實體店的服務。所以,反過來,線下業務會更興旺。

這樣的觀點也有道理吧。

哪一種更有道理?哪一種更接近未來的現實?現在我們都不知道,因為,兩種觀點都是基於假設。

所謂的假設,就是:我們認為是這樣的。跳出來看,是不是這樣,真不知道,也可能是這樣,也可能是那樣,到底是什麼樣,要看未來的結果。

可是,我們做經營卻不能等到結果出現了才決定企業怎麼做,而是現在就要面向未來,決定公司怎麼做,否則就會錯失良機。

現在決定面向未來怎麼做,這就是戰略。戰略決策基於假設,而假設只是我們認為是那個樣子,假設對了,戰略就是正確的,假設錯了,戰略就會失敗。所以,假設很重要;假設的能力,是企業必備的戰略能力。

前面說到的例子,第一種假設是:線上消費、移動端消費將成為十四億中國人的習慣,所以倡導中國企業要加強線上運營和線上服務的能力;另一種假設是:人們會更享受線下服務,所以,要將客戶體驗做到極致。

為什麼我們覺得這兩種看起來是相反的觀點都有道理呢?因為,它們的邏輯都是成立的。這就考驗企業的戰略決策能力了,如果我們用二元思維、非此即彼地做決定,就會走極端。

剛才說到了又一個關鍵詞,就是“邏輯”,準確地說,應該是“商業邏輯”。

比如,線下實體店覺得沒活路了,改走線上道路,一改就死;我們零牌過去是做純線下服務的,而且只做B端,現在開始放棄面對面(Face to Face)的業務,改走純線上培訓、而且是做C端,這肯定是死路一條。

為什麼呢?因為線下實體店的核心能力是Face to Face,我們零牌的核心能力也是Face to Face,也就是線下服務能力,我們沒有線上基因。

怎麼辦呢?關於線上消費、移動端消費的全民習慣,這個假設是成立的;關於更享受線下服務的假設也是成立的。

我們的方向就是:有線上核心能力的企業,要打通、強化線下服務能力;有線下核心能力的企業,要打通、強化線上服務能力。這就是OMO模式,也就是線上線下融合的模式,具體來說,就是能活下去、有未來的企業,一定都是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一體化服務的企業。

所以,我們說:戰略決定企業未來,假設呢,決定戰略成敗


什麼是假設呢?

美國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為:創辦企業和企業進行商業運營是基於某種假設。假設,就是我們認為的某種真實存在,比如,我們認為中美貿易戰,將使全球化停滯,我們認為這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外貿企業要加速國內市場開發、減少對海外市場的依賴,而十四億人的大市場呢,又給我們提供了這種戰略決策的底氣,實際上,“十四億人的大市場”也是一種假設,對於有些產品是成立的,而對於另外一些產品卻未必成立,因為還存在消費能力的問題。

德魯克認為:市場的穩定性是相對的,市場的不確定性是絕對的。應對不確定性的惟一武器就是創新,也就是創新是企業家的特定工具。

我們來看一家公司是怎麼成立、之後又是怎麼持續經營的。

開辦公司,一定是因為創業者認為環境當中有機會,是洞察環境、基於假設做出的決策,如果這個假設成立、機會真的有,公司就辦起來了,反過來如果假設不成立,開張之後就會很快關門。

公司開辦到三四年之後,就會發現生意越來越難做,為什麼呢?因為老闆太鈍了,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沒有被企業認知到,公司還是基於原來的假設進行市場營銷和產品開發,所以,經營業績不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這就需要我們對環境變化保持足夠的敏銳度,提高認知環境的能力,洞察正在發生的變化和未來的大趨勢,進而調整企業的基本假設,識別新的機會,並通過創新預見性地調整戰略,通過戰略拉動組織變革,實現商業邏輯和商業模式的轉變。


企業為什麼會失敗?

大部分情況下,企業出現經營危機的根源並不是經營管理不善,甚至也不是存在明顯的管理錯誤,而是企業建立以及商業運營的基本假設已經不成立了,但是我們還走在老路上,既有的戰略不再適合眼前的現實。

企業家通過環境洞察,認知環境變化,調整基本假設,識別新的機會,推動商業邏輯調整、商業結構調整等組織變革。

企業建立以及進行商業運營是基於某種假設,環境變化之後,企業如果還是按照原有的商業邏輯和商業模式進行運作,必然不會有好的結果,因為環境已經發生大變化,原來的假設已經不成立了,或者在某種程度上不成立了。

所以,環境改變之後,企業必須調整戰略的基本假設。

各位,您的公司有明確的戰略假設嗎?說到這裡,我們是不是發現在戰略管理能力上我們還要補課?

企業需要自己的經營理論,這是企業對於規律的把握。洞察環境、調整商業邏輯、調整商業結構,進而得出企業的新戰略,這是企業必須的能力。

企業經營理論的核心問題是基本假設的問題。


約翰D.洛克菲勒早在19 世紀末期就發現並應用了縱向一體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他把勘探、生產、 運輸、精煉、銷售納入一個公司體系 中,運用權威關係指導企業資源的運用,最大程度地了提高石油生產效率並降低了成本。

基於降低交易成本的經營理論,他建立了標準石油托拉斯( Standard Oil Trust),這可能是商業史上盈利最多的大企業。


企業跟人一樣,有一個成熟度的問題。

企業都要經歷誕生、成長、適應環境、生病、鍛鍊和死亡的過程,企業也有閱歷、成熟、耐力、靈性、智慧和壽命,唯一跟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企業可以再生,所以壽命可以比人更長。

伴隨企業的成長,企業的成熟度也逐步提高。所謂成熟度,也叫管理成熟度,是企業在運營管理中達到的成熟與卓越的程度,是對穩定經營的能力評價。

企業管理成熟度有五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初始的狀態,經過一定的訓練過程,會達到可重複的狀態,這是第二階段;再經過標準化的過程,達到被定義的狀態,這是第三階段,也就是企業開始有自己的經營理論,這個時候的經營理論還只是雛形,企業有自己的管理語言,有各種定義,開始掌握行業的規律、企業自身的規律,在規律指引下展開經營活動,而且有成效。

企業成熟度的第四階段,是在經過可預測的過程之後,達到被管理的狀態,企業的經營理論基本成熟,在模型指引下展開戰略行為。

企業成熟度的第五階段,是經過持續的改進過程,達到優化的狀態,企業形成了穩定的經營理論能力,能夠在變化的環境當中,發現新的規律、建立新的理論,實施戰略調整,拉動組織變革。

經營理論能力是企業成熟度的標誌。經營理論的基礎是商業邏輯,商業邏輯的前提是基本假設,假設成立,邏輯才成立;邏輯正確,理論才成立。

所以,假設,是企業的必備能力。環境變了,假設也要調整。

企業的成長、成熟是從假設能力開始的,最終發展為經營理論能力。

經營是面向短期的,戰略是面向未來的,戰略就是為了實現持續發展不斷優化收入結構,戰略也叫“變臉”。戰略決策基於假設,環境變了,假設要變,假設變了,戰略要變,所以戰略是相對穩定、動態調整的,戰略也是一種能力,假設能力是戰略能力的源泉。

我們看具體的例子。

我們正在服務的化肥企業,在2015年之後市場大逆轉,國務院頒佈了兩個文件,一個是《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另一個是《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同時,國家宣佈化肥行業開始徵收增值稅。2017年,國內有機農業的權威專家朱安妮宣稱:“完全不用化肥,可以實現好吃不減產!”,輿論環境對行業發展和經營非常不利。


作為化肥企業,怎麼辦?

這個時候,領導人必須洞察環境變化,調整假設,進而調整戰略。

假設是如何影響戰略決策的呢?靠得是商業邏輯。


什麼是商業邏輯?

商業邏輯,是企業運營並實現經營目標的內在規律,包含市場規律、商業思維的規律、消費行為的規律和商業習慣等等。商業邏輯是進行商業思考的規則,邏輯對了,才有正確決策。

具體來說,企業洞察環境變化尤其是市場的變化,建立新的商業邏輯、重新理解客戶,進而調整基本假設,根據新的假設,確立新的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是達成持續贏利目標的整體解決方案,表現在新的業務模式、新的運營模式、新的產品和新的服務等等,其實就是新的戰略,最終在客戶端創造新的價值,表現在銷售收入、利潤和利潤率的提升,在環境變化之後企業還能夠持續經營下去。

企業對商業邏輯的把握,是一個試錯驗證的過程。

假設就是這樣影響戰略決策的,所以,德魯克說:要成為未來卓越的領導者,領導人必須有很強的假設能力。

具體來說,假設包含三個方面:第一是關於組織環境的假設,包含社會、社會結構、市場、客戶、技術等因素的假設;第二是關於組織特殊使命的假設,就是要明確公司經營宗旨和使命;第三是關於完成組織使命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的假設,也就是你必須最擅長做什麼。

假設能力不斷提高,通過商業邏輯打通到戰略,就會慢慢形成企業的經營理論,清晰明確、前後一致、目的明確、獨具特色的經營理論,是企業的力量源泉。

所以,假設,是一種源自虛構的力量。

未完待續...(連載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