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课、偷东西、早恋,差点被熊孩子气死,是因为父母不明白这2点

最近不少网友抱怨,因为疫情,孩子不能上学,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自己没被禁足给憋死,却快被孩子给折腾疯了!

一上网课就讨价还价,上课半小时,玩游戏1小时;

20分钟的作业磨蹭1小时,吼骂到咽炎复发;

两个孩子成天你争我抢,抢玩具、抢零食,鬼哭狼嚎一片;

……

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有部分孩子很乖巧文静,但大部分孩子都会肆意舒展天性,凭兴趣和心情做事,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索亚,则是把孩子的自由天性发挥到了极致。

旷课、偷东西、早恋,差点被熊孩子气死,是因为父母不明白这2点

豆瓣

汤姆·索亚是个小学生,成绩倒数,老师和校长早已知晓他的大名,抚养人波莉姨妈也常常伤透脑筋,因为汤姆经常躲在角落,怎么叫都不答应,要么旷课,或者偷东西吃,总之,从来没让她省心过。

通过这部小说,儿童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强烈的共鸣,而成人除了能加深对孩子天性的了解之外,还可以触摸到马克·吐温的内心世界。

旷课、偷东西、早恋,差点被熊孩子气死,是因为父母不明白这2点

01 小孩子为什么总是弄鬼掉猴,人小鬼大?

很多家长都发现了,孩子大多时候是可爱的,但不听话的时候也是真的要命,你让他做这个,他偏要做那个,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直到被气得吐血都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宁愿挨打也要违抗指令?

其实,很多家长根本不懂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提出了认知图式的概念:任何年龄的人,都是基于先前的经验,来理解、解释这个世界的现象和发展规律的。

旷课、偷东西、早恋,差点被熊孩子气死,是因为父母不明白这2点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

儿童因为年龄太小,缺乏社会经验,对事物的理解浅薄而天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他们会主动去探索事物的真相。而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经验,去积极地建构世界的框架,而不是简单地依靠家长和老师的信息灌输。

所以小孩子看起来很叛逆,不管父母把禁忌强调了多少遍,他都不会放在心上,表面上点头了,但内心是不服气的,像野马一样,时刻都想去草原上驰骋一番。

旷课、偷东西、早恋,差点被熊孩子气死,是因为父母不明白这2点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除了天性之外,孩子调皮还有另一个原因:通过自己实践得出来的结论,不仅记得更牢,还更容易激发创造力。

小说中有个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姨妈为避免汤姆出去惹祸,让他在周六下午在家里粉刷围墙。刷墙是一个无聊的重复性工作,这让汤姆觉得人生就是受苦,当看到别的小孩都在愉快玩耍时,他更加捶胸顿足。

旷课、偷东西、早恋,差点被熊孩子气死,是因为父母不明白这2点

但汤姆可是个机灵鬼,他灵机一动,佯装刷墙很有趣,机会难得,导致小伙伴们宁愿付出代价,也要争先尝试。于是,姨妈的惩罚不仅没让汤姆改过自新,反倒帮他成了大财主——小伙伴们的各种小玩具和零食,都飞进了他的口袋。

汤姆因此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想让别人做某件事,就先让这件事情变得不易得手。

不得不说,汤姆真聪明,这里面暗含的恰好是心理学上的稀缺性原理:越稀缺的事物,价值越高,地位也越高,人们越是会不惜代价地能力获得它。

旷课、偷东西、早恋,差点被熊孩子气死,是因为父母不明白这2点

汤姆·索亚虽然没有像科学家那样,通过严谨的实验和分析,总结出原创性的理论,但他在生活实践中已经明白其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老师和家长的苦口婆心和长篇大论,无需用力抄写、朗读,他已然心领神会。

所以你看,孩子的“调皮捣蛋”不一定都是坏事,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虽然这种方式不大符合家长的期望,但对成长却非常有帮助。

其实家长要做的,就是为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保驾护航,在不影响、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翩翩起舞、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而不是折断他的翅膀、给他戴上冰冷的枷锁,把他幽拘在阴森的密室内,最终逼得孩子寸步难行。

旷课、偷东西、早恋,差点被熊孩子气死,是因为父母不明白这2点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孟丹被关禁闭

02 再调皮的孩子,也想被同伴接纳和欣赏

看到这里,有的家长会更焦虑,因为我刚才鼓励家长给孩子自由,让他们去探索世界,而有些孩子本就天性顽劣,如果任由他们放飞自我,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了?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太难管,是因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只有严厉的看守和惩罚,才能阻止孩子闯祸。所以他们整日提心吊胆,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结果时间长了,父母疲惫,而孩子也认为父母没有亲和力,不再对父母说实话。

其实也有轻松的方法的——父母得先知道孩子在乎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曾提出了著名的生态系统理论,他把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四个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

旷课、偷东西、早恋,差点被熊孩子气死,是因为父母不明白这2点

安妮塔·伍尔福克《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P57, 第1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其中,微观系统离儿童最近,对儿童的作用力最强。微观系统指的是与儿童直接相关的人际关系和行动,比如家人、朋友、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呵斥、同学的夸奖等。

对儿童来说,父母和老师是权威,他们肯定比自己强大和优秀,但同龄人就不一样了,同一地区的同龄人有着相似的年龄、接受同样的教育、遵循类似的生活习惯,具有很大的可比性,所以他们更在意同龄人的评价,他们想要获得同龄人的青睐和仰望。

小说中,汤姆就是个让家长和老师巨头疼的孩子,一言不合就跟人打架,还早恋,下河游泳,但汤姆却被校长奖励了一番,刷新了大家对他的认识。要知道,这个奖品真是来之不易:

背出2节经文可奖励1张蓝条,10张蓝条可换1张红条,10张红条可换1张黄条,而10张黄条才能得到一本《圣经》,也就是说,要背诵2000节经文才能获得终极奖励,难度之高,10年内都没人获此殊荣。

旷课、偷东西、早恋,差点被熊孩子气死,是因为父母不明白这2点

凭借学习成绩,这辈子都不可能,汤姆靠的是旁门左道:物物交换。

在校长当众给他颁奖时,很多女同学都投来了崇拜的目光,汤姆的社会地位瞬间提高了几个等级,他开始沾沾自喜了,虽然那么多玩具只换回一本无趣的书,但是能在同学中获得威望,还是值得的。

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发展的确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学中很多研究也表明,同伴在青少年的认知、情感、人格、行为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这些作用是老师和家长无法替代的。

同伴,不仅仅是作为陪伴儿童成长的独立个体而存在,同伴之间还会产生依恋关系。关系中的儿童,既可以受到对方的影响,也可以向对方提供支持、影响他人,这就为他们成年后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旷课、偷东西、早恋,差点被熊孩子气死,是因为父母不明白这2点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妨好好利用这个特点,比如孩子厌恶学习,就让他跟同学朋友一起写作业,一起去图书馆、博物馆;比如孩子养成了赖床、拖延的毛病,不是命令、呵斥他改正,而是让他多与习惯良好的同学来往……父母权威的强制性会让孩子心存敬畏,而同龄人的影响才会润物细无声。

这样一来,孩子与他的同学朋友就形成了一种合作的团体关系,而不是相互独立的竞争关系,竞争会把关系中的成员放在对立的位置上,引发一场零和游戏的搏击,而合作的结果则是双赢。

旷课、偷东西、早恋,差点被熊孩子气死,是因为父母不明白这2点

03 童话故事的虚假与真实

21世纪仍是一个理性至上的时代,有家长在短评中写下了自己的担忧:如果孩子沉迷于《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样的童话世界无法自拔怎么办?他会不会无法应付残酷的现实?

英国语言学家托尔金,曾把这个世界分为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第一世界是我们真实生活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空间,而第二世界是充满童话、充满奇境的虚拟世界,它无法被触摸、被看见,只存在于大脑的想象之中。

虽然第二世界全是虚拟和幻想,但第二世界里的想象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它来源于第一世界,它是第一世界的反映,它不是天真单纯甜蜜的谎言,它其实是另外一种“真相”,拥有一定的内在真实性。

旷课、偷东西、早恋,差点被熊孩子气死,是因为父母不明白这2点

所以父母担心孩子沉迷于童话故事无法自拔,这就是多虑了。

如果孩子入迷了,说明他已认真阅读过,而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他一定会深入到故事的人物和情节中,思考故事与现实的关联性,最后他会发现,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原来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

在这样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中,很显然,孩子的理智并没有被破坏,他也不会弱化自己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洞察力,相反地,这样的思维过程其实会让他的头脑更加清醒、更加睿智,进而让他对现实生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比如汤姆在山洞里挖到了海盗埋下的1万多金币,而在索马里、印尼、阿拉伯海的确有海盗出现过,至今仍未被遏制。

旷课、偷东西、早恋,差点被熊孩子气死,是因为父母不明白这2点

童话故事不是邪魅,它不是在寻找愿意被征服的奴隶,而是在寻找懂得欣赏它、理解它的伙伴,推动读者去重新审视那些被忽视的小人物、小细节,让视线更加清莹透彻。

04 汤姆即作者理想的化身

不得不说,汤姆的童年实在是太潇洒了:勇敢地在法庭上指责凶手、有女朋友的爱、挖到宝藏成为富翁,有钱有爱有名,简直就是白马王子啊,太幸运了!

其实汤姆·索亚的美好成长经历,正是马克·吐温童年的一个梦。

旷课、偷东西、早恋,差点被熊孩子气死,是因为父母不明白这2点

马克·吐温出生在一贫困的乡村家庭,11岁时,父亲抛下家里的7个孩子,离开了人世,马克·吐温不得不中断学业,自力更生,他尝试过很多底层工作,学徒、送报员、排字工、水手,体验到了底层人民的艰苦。因为是色盲,他还常常遭到排挤。

在黑暗的世界待久了,就会发疯似的迷恋光明。

旷课、偷东西、早恋,差点被熊孩子气死,是因为父母不明白这2点

马克·吐温

在现实生活中,马克·吐温因为体会不到被异性关爱,被长辈疼爱、物质充裕的生活,只能小心翼翼地呵护自己的梦想,把它藏在心底,直到他发现写作可以畅所欲言。

所以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马克·吐温不仅是在描绘一幅灵动的童年冒险生活画卷,更是在精心打造自己向往已久的“乌托邦”,他苦思冥想、反复斟酌,终于将心中那个古灵精怪、聪明勇敢的顽皮少年形象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大火,不仅让马克·吐温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报酬,更重要的是让他获得了心灵上的极大安慰——作品得到喜欢,也意味着他的梦想得到了认可。

这样的结局,也算是对他童年不幸的一种补偿。

旷课、偷东西、早恋,差点被熊孩子气死,是因为父母不明白这2点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切身体验过不幸生活的点点滴滴,才会在心中埋下一颗期冀未来的种子,等到条件成熟,这颗种子就会长成参天大树,被世人熟知和称赞。

对于有些人来说,不幸是阻碍,让他遍体鳞伤、悲痛欲绝,甚至自寻短见,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悲惨就是动力,让他化悲愤为力量,从而漫步青云,扶摇直上。

在那个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上,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选择。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

[1]安妮塔·伍尔福克.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钟歆,刘聚红,陈旭.青少年同伴依恋:基于发展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4.

[3]张镇,郭博达.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J].心理科学进展,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