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課、偷東西、早戀,差點被熊孩子氣死,是因為父母不明白這2點

最近不少網友抱怨,因為疫情,孩子不能上學,兩個多月的時間裡,自己沒被禁足給憋死,卻快被孩子給折騰瘋了!

一上網課就討價還價,上課半小時,玩遊戲1小時;

20分鐘的作業磨蹭1小時,吼罵到咽炎復發;

兩個孩子成天你爭我搶,搶玩具、搶零食,鬼哭狼嚎一片;

……

可憐天下父母心。雖然有部分孩子很乖巧文靜,但大部分孩子都會肆意舒展天性,憑興趣和心情做事,而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筆下的湯姆·索亞,則是把孩子的自由天性發揮到了極致。

曠課、偷東西、早戀,差點被熊孩子氣死,是因為父母不明白這2點

豆瓣

湯姆·索亞是個小學生,成績倒數,老師和校長早已知曉他的大名,撫養人波莉姨媽也常常傷透腦筋,因為湯姆經常躲在角落,怎麼叫都不答應,要麼曠課,或者偷東西吃,總之,從來沒讓她省心過。

通過這部小說,兒童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強烈的共鳴,而成人除了能加深對孩子天性的瞭解之外,還可以觸摸到馬克·吐溫的內心世界。

曠課、偷東西、早戀,差點被熊孩子氣死,是因為父母不明白這2點

01 小孩子為什麼總是弄鬼掉猴,人小鬼大?

很多家長都發現了,孩子大多時候是可愛的,但不聽話的時候也是真的要命,你讓他做這個,他偏要做那個,你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直到被氣得吐血都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寧願捱打也要違抗指令?

其實,很多家長根本不懂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提出了認知圖式的概念:任何年齡的人,都是基於先前的經驗,來理解、解釋這個世界的現象和發展規律的。

曠課、偷東西、早戀,差點被熊孩子氣死,是因為父母不明白這2點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

兒童因為年齡太小,缺乏社會經驗,對事物的理解淺薄而天真,在求知慾的驅動下,他們會主動去探索事物的真相。而在探索的過程中,他們更多的是通過自身的經驗,去積極地建構世界的框架,而不是簡單地依靠家長和老師的信息灌輸。

所以小孩子看起來很叛逆,不管父母把禁忌強調了多少遍,他都不會放在心上,表面上點頭了,但內心是不服氣的,像野馬一樣,時刻都想去草原上馳騁一番。

曠課、偷東西、早戀,差點被熊孩子氣死,是因為父母不明白這2點

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除了天性之外,孩子調皮還有另一個原因:通過自己實踐得出來的結論,不僅記得更牢,還更容易激發創造力。

小說中有個故事讓人忍俊不禁,姨媽為避免湯姆出去惹禍,讓他在週六下午在家裡粉刷圍牆。刷牆是一個無聊的重複性工作,這讓湯姆覺得人生就是受苦,當看到別的小孩都在愉快玩耍時,他更加捶胸頓足。

曠課、偷東西、早戀,差點被熊孩子氣死,是因為父母不明白這2點

但湯姆可是個機靈鬼,他靈機一動,佯裝刷牆很有趣,機會難得,導致小夥伴們寧願付出代價,也要爭先嚐試。於是,姨媽的懲罰不僅沒讓湯姆改過自新,反倒幫他成了大財主——小夥伴們的各種小玩具和零食,都飛進了他的口袋。

湯姆因此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想讓別人做某件事,就先讓這件事情變得不易得手。

不得不說,湯姆真聰明,這裡面暗含的恰好是心理學上的稀缺性原理:越稀缺的事物,價值越高,地位也越高,人們越是會不惜代價地能力獲得它。

曠課、偷東西、早戀,差點被熊孩子氣死,是因為父母不明白這2點

湯姆·索亞雖然沒有像科學家那樣,通過嚴謹的實驗和分析,總結出原創性的理論,但他在生活實踐中已經明白其本質。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老師和家長的苦口婆心和長篇大論,無需用力抄寫、朗讀,他已然心領神會。

所以你看,孩子的“調皮搗蛋”不一定都是壞事,這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雖然這種方式不大符合家長的期望,但對成長卻非常有幫助。

其實家長要做的,就是為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保駕護航,在不影響、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可以讓孩子在廣闊無垠的大地上翩翩起舞、在湛藍的天空中自由飛翔,而不是折斷他的翅膀、給他戴上冰冷的枷鎖,把他幽拘在陰森的密室內,最終逼得孩子寸步難行。

曠課、偷東西、早戀,差點被熊孩子氣死,是因為父母不明白這2點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孟丹被關禁閉

02 再調皮的孩子,也想被同伴接納和欣賞

看到這裡,有的家長會更焦慮,因為我剛才鼓勵家長給孩子自由,讓他們去探索世界,而有些孩子本就天性頑劣,如果任由他們放飛自我,豈不是要天下大亂了?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太難管,是因為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只有嚴厲的看守和懲罰,才能阻止孩子闖禍。所以他們整日提心吊膽,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結果時間長了,父母疲憊,而孩子也認為父母沒有親和力,不再對父母說實話。

其實也有輕鬆的方法的——父母得先知道孩子在乎什麼。

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曾提出了著名的生態系統理論,他把兒童發展的影響因素分為四個系統: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部系統和宏觀系統。

曠課、偷東西、早戀,差點被熊孩子氣死,是因為父母不明白這2點

安妮塔·伍爾福克《伍爾福克教育心理學》P57, 第11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其中,微觀系統離兒童最近,對兒童的作用力最強。微觀系統指的是與兒童直接相關的人際關係和行動,比如家人、朋友、老師的表揚、家長的呵斥、同學的誇獎等。

對兒童來說,父母和老師是權威,他們肯定比自己強大和優秀,但同齡人就不一樣了,同一地區的同齡人有著相似的年齡、接受同樣的教育、遵循類似的生活習慣,具有很大的可比性,所以他們更在意同齡人的評價,他們想要獲得同齡人的青睞和仰望。

小說中,湯姆就是個讓家長和老師巨頭疼的孩子,一言不合就跟人打架,還早戀,下河游泳,但湯姆卻被校長獎勵了一番,刷新了大家對他的認識。要知道,這個獎品真是來之不易:

背出2節經文可獎勵1張藍條,10張藍條可換1張紅條,10張紅條可換1張黃條,而10張黃條才能得到一本《聖經》,也就是說,要背誦2000節經文才能獲得終極獎勵,難度之高,10年內都沒人獲此殊榮。

曠課、偷東西、早戀,差點被熊孩子氣死,是因為父母不明白這2點

憑藉學習成績,這輩子都不可能,湯姆靠的是旁門左道:物物交換。

在校長當眾給他頒獎時,很多女同學都投來了崇拜的目光,湯姆的社會地位瞬間提高了幾個等級,他開始沾沾自喜了,雖然那麼多玩具只換回一本無趣的書,但是能在同學中獲得威望,還是值得的。

同伴關係對兒童的發展的確有著重要的影響,心理學中很多研究也表明,同伴在青少年的認知、情感、人格、行為和社會適應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且這些作用是老師和家長無法替代的。

同伴,不僅僅是作為陪伴兒童成長的獨立個體而存在,同伴之間還會產生依戀關係。關係中的兒童,既可以受到對方的影響,也可以向對方提供支持、影響他人,這就為他們成年後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曠課、偷東西、早戀,差點被熊孩子氣死,是因為父母不明白這2點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妨好好利用這個特點,比如孩子厭惡學習,就讓他跟同學朋友一起寫作業,一起去圖書館、博物館;比如孩子養成了賴床、拖延的毛病,不是命令、呵斥他改正,而是讓他多與習慣良好的同學來往……父母權威的強制性會讓孩子心存敬畏,而同齡人的影響才會潤物細無聲。

這樣一來,孩子與他的同學朋友就形成了一種合作的團體關係,而不是相互獨立的競爭關係,競爭會把關係中的成員放在對立的位置上,引發一場零和遊戲的搏擊,而合作的結果則是雙贏。

曠課、偷東西、早戀,差點被熊孩子氣死,是因為父母不明白這2點

03 童話故事的虛假與真實

21世紀仍是一個理性至上的時代,有家長在短評中寫下了自己的擔憂:如果孩子沉迷於《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樣的童話世界無法自拔怎麼辦?他會不會無法應付殘酷的現實?

英國語言學家托爾金,曾把這個世界分為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第一世界是我們真實生活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空間,而第二世界是充滿童話、充滿奇境的虛擬世界,它無法被觸摸、被看見,只存在於大腦的想象之中。

雖然第二世界全是虛擬和幻想,但第二世界裡的想象並不是憑空捏造的,它來源於第一世界,它是第一世界的反映,它不是天真單純甜蜜的謊言,它其實是另外一種“真相”,擁有一定的內在真實性。

曠課、偷東西、早戀,差點被熊孩子氣死,是因為父母不明白這2點

所以父母擔心孩子沉迷於童話故事無法自拔,這就是多慮了。

如果孩子入迷了,說明他已認真閱讀過,而在認真閱讀的過程中,他一定會深入到故事的人物和情節中,思考故事與現實的關聯性,最後他會發現,童話故事中的人物情節,原來在現實生活中是有原型的。

在這樣一個深思熟慮的過程中,很顯然,孩子的理智並沒有被破壞,他也不會弱化自己追求科學、追求真理的洞察力,相反地,這樣的思維過程其實會讓他的頭腦更加清醒、更加睿智,進而讓他對現實生活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

比如湯姆在山洞裡挖到了海盜埋下的1萬多金幣,而在索馬里、印尼、阿拉伯海的確有海盜出現過,至今仍未被遏制。

曠課、偷東西、早戀,差點被熊孩子氣死,是因為父母不明白這2點

童話故事不是邪魅,它不是在尋找願意被征服的奴隸,而是在尋找懂得欣賞它、理解它的夥伴,推動讀者去重新審視那些被忽視的小人物、小細節,讓視線更加清瑩透徹。

04 湯姆即作者理想的化身

不得不說,湯姆的童年實在是太瀟灑了:勇敢地在法庭上指責兇手、有女朋友的愛、挖到寶藏成為富翁,有錢有愛有名,簡直就是白馬王子啊,太幸運了!

其實湯姆·索亞的美好成長經歷,正是馬克·吐溫童年的一個夢。

曠課、偷東西、早戀,差點被熊孩子氣死,是因為父母不明白這2點

馬克·吐溫出生在一貧困的鄉村家庭,11歲時,父親拋下家裡的7個孩子,離開了人世,馬克·吐溫不得不中斷學業,自力更生,他嘗試過很多底層工作,學徒、送報員、排字工、水手,體驗到了底層人民的艱苦。因為是色盲,他還常常遭到排擠。

在黑暗的世界待久了,就會發瘋似的迷戀光明。

曠課、偷東西、早戀,差點被熊孩子氣死,是因為父母不明白這2點

馬克·吐溫

在現實生活中,馬克·吐溫因為體會不到被異性關愛,被長輩疼愛、物質充裕的生活,只能小心翼翼地呵護自己的夢想,把它藏在心底,直到他發現寫作可以暢所欲言。

所以在創作這部小說的過程中,馬克·吐溫不僅是在描繪一幅靈動的童年冒險生活畫卷,更是在精心打造自己嚮往已久的“烏托邦”,他苦思冥想、反覆斟酌,終於將心中那個古靈精怪、聰明勇敢的頑皮少年形象呈現在了讀者面前。

而《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大火,不僅讓馬克·吐溫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報酬,更重要的是讓他獲得了心靈上的極大安慰——作品得到喜歡,也意味著他的夢想得到了認可。

這樣的結局,也算是對他童年不幸的一種補償。

曠課、偷東西、早戀,差點被熊孩子氣死,是因為父母不明白這2點

不過,也正是因為他切身體驗過不幸生活的點點滴滴,才會在心中埋下一顆期冀未來的種子,等到條件成熟,這顆種子就會長成參天大樹,被世人熟知和稱讚。

對於有些人來說,不幸是阻礙,讓他遍體鱗傷、悲痛欲絕,甚至自尋短見,而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悲慘就是動力,讓他化悲憤為力量,從而漫步青雲,扶搖直上。

在那個決定命運的十字路口上,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選擇。

如果是你,你會怎樣選擇?

[1]安妮塔·伍爾福克.伍爾福克教育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鍾歆,劉聚紅,陳旭.青少年同伴依戀:基於發展的視角[J].心理科學進展,2014.

[3]張鎮,郭博達.社會網絡視角下的同伴關係與心理健康[J].心理科學進展,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