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交往,應該禮尚往來嗎?

紹峰在自媒體


我覺得禮尚往來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吧。

首先從禮貌方面講,你對我和顏悅色,我一定是報以微笑。

其次,禮節上。舉例:週末孩子兩個同學來我們家小住,兩個孩子都帶著禮物來的,這表現了孩子們良好的家教。孩子們回家的時候,我也給孩子們帶了禮物回家,這也是我們的家教,不能讓帶禮物來的客人空手回,這也是禮尚往來。

再次,很多人說投桃報李,這也是一種禮尚往來,沒有行下春風怎麼會望來秋雨?

第四,親戚朋友間的麻煩也是一種禮尚往來。不過我個人性格缺陷不太喜歡這種方式。

以上為個人意見供參考,謝謝。


自律的摩羯寶媽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尚往來”是人的立身之本。

禮是精神和物質的結合體。尊重別人,以禮相待,講究禮貌,注重禮節,這是講的精神範疇。賀禮,謝禮,見面禮,這是物質範疇。

人與人的交往,必須講禮貌。俗話說“要想別人尊重你,你首先得尊重別人”。在現實生活中,儘管各人社會地位不同,智、愚、醜、俊、貧、富有別,但人人都是平等的。誰也逃脫不了生、老、病、死的結局。你如果以勢壓人,以強凌弱,出口傷人,誰會尊重你,誰會心服你,誰會支持你,誰會和你交朋友?你只有待人以禮,人家才會對你以禮相待,你敬人一尺,人家才會敬你一丈,才會得到社會的認可。

俗話說“親戚是條鋸,你來我去”。親戚之間尚且如此,何況人際交往乎?禮物,是禮貌的物質表現。逢年過節,初次登門互相給個紅包,作為見面禮,更加深了感情。紅喜盈門,互相給份賀禮,白事給份祭禮,人家給你幫忙辦事,給份謝禮……這都是待人以禮的具體表現。在民間,賀禮基本上是對等的。憑我的閱歷,那些帶有尾巴的賀禮,基本上是還人情的。比如,你結婚,人家來200元人情,下次人家逢喜事,你最少得去200元或帶點吉利尾巴數208元什麼的。如果人家給你禮物你不還人情,人家會認為你瞧不起他,以後也不再和你來往了。

在農村,每逢紅白喜事,很多人家都會請我去給記人情。人情達往的寬窄,關係著所進人情的多少。往往會聽到一些人議論:某某很富裕,人情卻只這點點,某某本不富裕,人情進得這麼多,發財了。我說,你不種春風,哪得夏雨,你不搭理人家,人家哪會搭理你?這就是人情往來,人之常情。

也許有人會說,請客送禮是不正之風,不能提倡。但這是民風,不是黨風。官場的不正之風與民俗民風有截然不同的區別。官場的禮不是對等的,官場只有“往”沒有“來”,且算有“來”也是在損害國家利益或別人利益基礎上的“來”。民間的禮有往才有來,而且基本上是對等的往來。

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有來有往,投桃報李,知恩圖報,互相尊重,與人方便自己方便,都體現在“禮尚往來”之中。


樓梯板凳


要啊。

上週我幫同事從朋友工廠裡面買了兩件醫用防護服。衣服不貴,但這個時間點比較難找。我特意交代同事,錢是小事,人家幫忙要感謝下,送點禮物。

然後過了幾天朋友說收到禮物了,都是本地最好吃的特產,我估算了下價格,比衣服貴。

朋友很開心。

這就是禮尚往來,有人幫你,不要當作理所當然。送點吃的,送點用的,表示感謝下,方能有下次。


丁長老


人與人之間需要禮尚往來,說是禮尚往來我並不覺得應該上升到道德層面或者感恩措辭,現代人好功利,喜熬鷹式交往,目的性極強,這無可厚非,鬥米恩升米仇的故事太多,因為需要而援手再佔領道德制高點遠不及明碼標價等價交換來的直白。

何為感恩?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謝,是對他人幫助的回報,需要對饋贈常懷感激之心,人幫己己還之,路越寬人越多,人氣旺則通達。這是以心交心,有別於刻意經營,心誠則靈,施助者如此,受助者如此。

餓他一年半載再給頓飽飯,以達到籠絡人心的目的,大暴力小恩惠,人不是犬,大部分人是有自己感官與辨別力的,如果因為這一頓飽飯而忽略掉之前的虐待行徑,這種人的世界觀也算別緻了。

龍生九子,二子有睚眥,龍身豺首,性格剛烈,好勇善鬥,弒殺好鬥,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劍柄吞口,一飯之恩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睚眥便成了克煞一切邪惡的化身。想要和平就要準備好戰爭,恩怨分明才能鬥志昂揚。這個以實力說話的世界永遠該準備一手糖果一手兵器,實力強者若手無糖果,以兵器威嚇,怕是隻會贏得一個天下苦秦久矣,得個暴君之名。


一葉輕舟


我非常贊同“人與人的交往,重在禮尚往來”這句話。我個人理解這句話的禮有三個方面的意思:禮儀,禮貌,禮物。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禮儀是把禮的概念儀式化,使它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一些重大事件不可缺少的形式。比如:滿月禮,成人禮,婚禮,壽禮,葬禮等等,幾乎囊括了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到去世的所有重要環節。如果一個人不懂禮儀,他自己可能沒有多大的感覺,但周圍的人或和他關係好的人,肯定會對他產生一定的看法。認為這樣的人是不懂事的人,是情商低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人。會嚴重影響他的人際關係和前途。


漢漂賽哥


我們要講禮尚往來。熱心與付出從來不是單方面的。與人交往中,你要講禮尚往來,不要讓人輕視和憎惡。你也要約束他,講究禮尚往來。他沒這個意識,那麼對不起,我們曾有的友愛關係自此無從維持。

一個不捨得得付出的人,永遠也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而一個人所付給別人生活中的事物,最終都會回饋到自己的生命中來。你希望別人怎麼對你,你就要怎麼對別人。那種不知感恩的白眼狼畢竟只是極少數,正常的人際交往,遵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果你覺得還得不到收穫,那是因為你並沒有真心地付出給出去,你的心被你的自私、虛偽、無情,擠佔得已經沒有空間,所以別人的愛流不進來。人和人相處,是一場禮尚往來的儲蓄,你的付出像是存本金,而你收穫的,是連本帶利。


番茄雞塊


禮尚往來出自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春秋時期,孔子經常到宮中講學,甚有名望,季府總管陽虎特地去看望他,孔子卻藉故不見,他知道孔子最講究禮尚往來的,所以留下一隻烤乳豬,終於得到孔子的回訪。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是最注重禮節的,講究禮儀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教養和品位。幾千年的文明,禮儀已經深入骨髓,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但在中國古代,禮和儀是相互的,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衍生出來。

而現代的禮尚往來主要是指的禮物,這並沒有錯。但是如果僅僅指禮物,那就太片面了,比如尊老敬賢,禮貌待人,容儀有整都屬於禮的範圍。

再者,如果用送禮的方式去做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是不能容忍的。

人與人的交往,可以禮尚往來,但這只是其中之一。

人與人的交往,貴在真誠。

如果和你一個人交往時躲躲藏藏,虛情假意,就根本不會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即便是一時之間獲得了信任,這種信任也會隨著時間而消彌殆盡。

人與人的交往,應該學會尊重他人。

人生來就是平等的,不分高低貴賤。尊重他人是我們對待別人最起碼的禮儀。

人與人的交往,應該學會包容理解他人。

當別人跟你有不同的意見時,應該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才能夠從更深的層面理解他,而不至於產生矛盾。


紹峰在自媒體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你能舉出多少例子,不是禮尚往來的結果?

當然前提是成功的例子

一個禮,一個往來

畢竟是都是人,都那麼點事

人天生自帶的東西,是人就打不破

所以才有德

小到過年走親戚串門,大到商業合作

這東西不是中國獨有的,只不過國外的例子不被挖掘,可能被忽視

就商業性質來說,往大了說是送,往小了可以說分

一送一分,你的企業也活了

誰都想得到別人的重視,重視的結果

不就是禮尚往來麼?

人和人之間相處赤裸的說,就是交易

不管是物質層面還是心理層面

你給不了別人想要的,你連表達的機會都沒有

禮尚往來那你說應不應該?


元亨利貞888




不老的酒


來說說我的看法

有些人事根本就無法用正常的人際觀理解,因為對方在禮尚往來時的心態或者說考量的因素是不一樣的。有時候跟我們的關係是有偏差的。

但是大多數人對“禮”還是比較看重的,不上禮或者上禮少的情況是常有的,就算你覺得表面上你們關係不錯。

還有“禮”金是否對等,肯定你以前上的禮不如現在上的多,但是現在人家的“禮”又上漲了。是否按照以前的禮上呢,朋友會覺得我們小氣;按照和別人一樣的份,我們又虧了,這種準則極難把量。

還有隻是臨時在一起的朋友,上的“禮”難免會回不回來,難道就不給人家上了嗎,可是在人情上是過不去的。但是,一旦和朋友工作等有變動,我們的事人家大概率不回禮的,因為料想到可能不會再有往來了。

是否應該禮尚往來呢?

以後肯定不需要,就算需要也不是以現金這種赤裸裸的方式,參考西方發達國家。但是,現在卻不可缺少,因為它也是人際交往關係中的重要一環。我們國家貌似已經是現代化社會,其實骨子裡仍然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思維,許多東西依然千年不變,因為沒有從根本上解放思想!

我覺得如果手頭寬裕,大可以不必計較多少;如果個人條件一般,則需要細心考量,利多禮少或者上與不上,都不能有絲毫偏差。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