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說理】不負新時代: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中國青年

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支援湖北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的回信中,充分肯定中國青年在這場戰疫中“不畏艱險、衝鋒在前、捨生忘死,彰顯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這封對奮戰在抗疫一線的中國青年充滿肯定、誠摯問候和深情勉勵的信中,我們看到了總書記對中國青年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業中堪當大任、不懈奮鬥的殷切期望。

一、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有作為、堪當大任的一代新青年

1.中國青年具有能夠發揮扛鼎作用的雄心、決心和信心

他們向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戰疫情況,彰顯了青年在這次戰疫中發揮了衝鋒陷陣的作用,也以實際行動表達了為祖國貢獻青春力量的堅強決心。在戰疫一線,最美逆行出征者的身影隨處可見。有向組織莊嚴遞交入黨申請書的青年“敢死隊”式的突擊隊員,也有青年黨員在“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理應衝鋒在前,請黨組織放心,一定圓滿完成任務”的鏗鏘誓言下奮勇爭先。在這次戰疫大考中,我們看到了青年一代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使命情懷以及生命不息、衝鋒不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責任擔當。為了他人的安全,他們把危險留給了自己,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青春之歌。祖國有難,人人盡責,青年們把能夠到湖北戰疫一線參加戰鬥看作是自己的無上光榮。他們不辱使命,勇於奮戰,為的是早日讓戰疫勝利的旗幟在祖國大地上空高高飄揚。面對青年們上交的合格答卷,我們的評語是:新時代的“嫩竹”扁擔照樣可以擔起千斤重量。

2.中國青年在疫情防控大考面前,敢於挺身而出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90後”青年用行動證明,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面前,他們敢作敢為,用奮鬥的青春書寫出無愧於祖國和人民的華彩樂章。在疫魔面前敢於橫刀立馬,4.2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療人員中,有1.2萬名“90後”“95後”“00後”的青年精銳。他們不僅代表了一個群體,更代表了中華民族復興過程中的一個時代。青年們在抗擊疫情鬥爭中,用實際行動踐履著“我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願祖國強大”的“愛國三問”。他們深入戰疫一線,不顧病毒危險,不辭勞苦、不畏艱辛,英勇無畏地投入到防控救治工作,體現著醫者仁心的崇高敬業精神。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用“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最美的天使,真正的英雄”這些溢美之詞來禮讚我們的青年戰疫英雄們,非常貼切。

3.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看,戰“疫”永遠在路上

自古及今,奪走人類生命最多的外在因素不僅有戰爭,還有各種讓人們難以預料的疫病,而每一次疫病的發生都會給人類留下難以磨滅的沉痛印記。科技的發展,為人類戰勝各種病毒,從而更加健康地生活在這個世界提供了無儘可能。但是,從發現疫情、研究疫情到戰勝疫情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論長短,都需要人類面對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一切損失包括生命。2020年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我國和世界各國造成的各項損失無法估量。經過前一個階段的奮勇戰“疫”,截止到3月17日24時,我國內地首次無新增本土疑似病例。湖北除武漢以外地區連續13日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援鄂醫療隊也正在有序分批返程。這是自疫情發生以來我國抗擊疫情的最新階段成果,也是廣大醫護人員與全國人民勠力同心、共同奮戰的階段性勝利。在最後勝利到來的時刻,我們要更加理性對待這場刻骨銘心的疫情。習近平總書記在3月18日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發表的重要講話強調,“在充分肯定我國疫情防控工作成績的同時,要清醒看到國內外疫情形勢的複雜性和嚴峻性。”“要毫不放鬆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決不能讓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持續向好形勢發生逆轉。”究其核心要義,就是戰疫尚未結束,同志尚需努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中國青年擔負的歷史使命將更加艱鉅,戰“疫”就永遠在路上。

二、中國青年不負重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大任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可謂情深意切、期望甚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是黨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朝夢想努力奔跑,青春才能亮麗;為祖國不懈奮鬥,青春才能昂揚;同人民一起奮進,青春才能無悔。以青春之我奮鬥新時代,就要弘揚愛國主義,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這是中國青年成長成才的目標要求。

1.中國青年應當把個人理想和民族復興的共同理想相結合,把個人成長目標與國家的繁榮昌盛大目標相契合

理想和信念對人生具有重要作用,崇高的理想和科學的信念為青年一代指明瞭人生的奮鬥目標、提供了精神支柱、激發了前進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廣大青年要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把立志高遠與始於足下相結合,在實踐中化理想為現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開大學建校100週年考察調研時指出:“我們現在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階段,我們要把學習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宏大目標結合起來,為之而奮鬥。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會有海一樣胸懷,山一樣的崇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激勵廣大青年發揚五四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廣大青年對五四運動的最好紀念,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擔負起歷史重任,讓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彩。”青年有了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就會以驚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積極投身社會實踐,艱苦奮鬥,把理想化為現實,最終成就事業、創造奇蹟。

2.中國青年應當不負韶華,掌握更多為國家做貢獻的過硬本領

革命先烈李大釗曾深情寄語廣大青年:“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實現偉大夢想要從刻苦學習開始,偉大事業需要過硬的本領來成就。青年時期是不斷增長本領與才幹的黃金期,是通過勤奮學習實現不斷提高與時代發展、事業要求相適應的素質能力的奮鬥階段。新時代青年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內在素質,錘鍊過硬本領,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

事業需要本領,本領來自於奮鬥。中國的疫情防控在黨的堅強領導以及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努力下,以空前的規模、雷厲的速度和驚人的效率取得了疫情鬥爭的階段性勝利,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秩序穩步恢復運行。如今,面對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中國更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倡導者、實踐者的高度自覺,迅速向其他正在遭受疫魔侵害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人財物和技術援助,與他們一道防控疫病、共建美好家園。中國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高度讚譽。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3月19日表示,中國首次報告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這是一個驚人的成就”。他表示,在中國共享新冠肺炎病毒基因序列僅60天后,首個新冠肺炎疫苗試驗也已經開始,首位入組志願者已經接受試驗性疫苗注射,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科學勝利。當然,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強大治理能力在人類共同面對災難時的偉大彰顯,是中華民族在勤奮和拼搏中厚積薄發的能夠戰勝一切困難的強大本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也需要廣大青年在努力奮鬥中錘鍊戰勝一切困難的過硬本領。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牢記使命,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用抗擊疫情的拼搏精神奏響中華民族戰勝風險挑戰走向復興的序曲。

3.中國青年應當扛起更多社會發展的重任,努力在社會實踐中實現青春理想   

社會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美好的人生價值目標要靠行動、靠社會實踐才能化為現實。人能夠自覺地、有意識地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從而不斷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實踐中,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紮根人民、奉獻國家。”

一方面,要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人類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希望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增強學習緊迫感,“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養,在學習中增長知識、錘鍊品格,在工作中增長才幹、練就本領,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以創新創造貢獻國家。”青年只有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走群眾路線,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中吸取營養,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作為,才能在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

另一方面,要走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地球村”時代,知識更新越來越快。這就要求青年要認真學習書本知識,打下堅實的知識功底。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青年:“社會是個大課堂。青年要成為國家棟梁之才,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課本中的知識只有通過親身實踐才能變成頭腦中的真知灼見。廣大青年要在社會實踐中,用汗水澆灌理想,用勤奮致敬青春。同時,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幹,這是古往今來許多人成就事業的經驗總結。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也是青年鍛鍊成長的有效途徑。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廣大青年,要在為人民服務中茁壯成長、在艱苦奮鬥中砥礪意志品質、在實踐中增長工作本領、在救死扶傷的崗位上拼搏奮戰。只有努力把所學的知識運用於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實踐中,並善於在實踐中學習,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作者系遼寧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遼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