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險中什麼是中症,如何判斷一款產品的中症很實用?

不管是從產品的保障性上,還是費率上,重疾險一直在不斷升級、優化。

自從去年幾款含中症保障的產品上市後,不少保險公司也隨之瞄準“中症”跟風設計,有的客戶剛搞懂輕症,又來個中症,什麼鬼?


含中症的重疾險值得買嗎?哪些中症是高發,哪些是噱頭?

一、什麼是中症,值得買嗎?


中症,目前並沒有統一的疾病定義,各家公司設計中症,主要有兩個維度:

一是

把部分發病率較高或治療費用較高的輕症,直接歸類到中症裡,賠付標準還是按照輕症的定義操作。相當於“變相”提升了輕症的賠付比例。(輕症一般20-30%賠付,中症普遍50%賠付)

二是

把疾病嚴重程度再進一步細分,比輕症嚴重一點,但是還沒有達到重疾的嚴重程度,即為中症。這樣一來即降低了重疾理賠門檻,又算是增加了多賠一次的機會

中症保障的引入,是重疾險保障力度的優化和完善,不管哪個維度,對於消費者而言,有機會拿到更高的賠付,當然是好事。


二、什麼樣的中症值得買?

咱們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判斷:

(1)原來是輕症,現在直接被放到中症裡的數量有多少

(2)含高發中症疾病麼

(3)中症對應有輕症、重疾的病種有多少

反正記住四個字“越多越好”


(1)中症病種裡含(原)輕症的數量,越多越好。舉個例子:

備哆分1號的中症病種裡,就有超一半(共14種)是其他產品的輕症病種,賠付條件幾乎是一樣的。

假設小明有兩份重疾險,各50萬保額,不幸初次患了早期肝硬化,那麼有一份是按輕症賠,20-30%保額;備哆分1號則按中症賠,50%保額。同樣的疾病備哆分1號可以拿到更多的賠償。

重疾險中什麼是中症,如何判斷一款產品的中症很實用?

所以,涵蓋的(原)輕症數量越多,可獲得更高賠付的幾率越大,對消費者就越有利。

(2)保障高發中症的數量,越多越好

中症的概念,也就是近一兩年才出現,目前行業內還沒有充分的數據證明,哪些中症發病率、理賠率更高,但可以從高發重疾中找到對應高發中症:

看25種高發重疾對應了幾種中症,尤其是重疾前6種高發疾病(發病率佔到了所有疾病的80%)的對應情況。

對應病種越多,實際意義越大。舉個栗子:

重疾險中什麼是中症,如何判斷一款產品的中症很實用?

兩者均涵蓋10種對應中症,但備哆分1號更勝一籌。它包含了兩個非常高發重疾的對應中症:中度急性心肌梗塞和中度腦中風後遺症

急性心肌梗塞和腦中風(腦卒中俗名)後遺症屬於心腦血管疾病,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兩種都被認為是“老年病”。

但根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和《中國心血管疾病報告2018》顯示,2005~2016,中國腦中風發病率持續上升,且呈現逐漸年輕化的趨勢,與110多個國家相比,中國仍是中風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重疾險中什麼是中症,如何判斷一款產品的中症很實用?

(數據來源:《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概要)

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也處於上升階段,推算心血管病現患人數 2.9 億。心血管病住院總費用還在快速增加,2016 年急性心梗住院總費用為:190.85億。

應對如此高風險又費錢的疾病,備哆分1號確實做的比較好。

(3)同時含輕、中、重全週期保障的病種,越多越好

如果同時涵蓋重疾、中症、輕症的病種越多,客戶可以獲得不同程度疾病治療金的概率就越高。(全疾病週期保障,說白了就是能多賠錢)

這裡“貓膩”就比較多了,不是所有的產品,都能給到高發疾病的全週期保障。比如康惠保旗艦版,沒有1種高發病種同時含輕症、中症、重疾。

重疾險中什麼是中症,如何判斷一款產品的中症很實用?

再看下備哆分1號,一共6種高發病種同時含輕症、中症、重疾,實用性piupiupiu直線上升!

重疾險中什麼是中症,如何判斷一款產品的中症很實用?


疾病由輕到重,全疾病週期的保障,才是真正360°無死角的守護。

三、中症不錯,但貴嗎?

看下來,備哆分1號的中症確實不錯,但這個保障貴嗎?

因為備哆分1號的中症是必選保障,單獨的中症費率無法測算,但可以類比市面上同含中症的產品,直觀感受下中症大概“值多少錢”。

重疾險中什麼是中症,如何判斷一款產品的中症很實用?


不同公司中症的費率佔比有差異,但基本沒有貴多少,有的就佔總保費的3%左右。

再看備哆分1號和哆啦A保的保費對比:

重疾險中什麼是中症,如何判斷一款產品的中症很實用?

比哆啦A保還多了3次賠付、中症保障、重疾保額可遞增等多項責任的情況下,備哆分1號男性費率還更優,女性也就貴個一兩百塊,一頓飯錢而已。

多一兩百塊,中症才多少錢,也就是一頓外賣吧!(幾乎是不花錢的保障)


三、總結

到底要不要選擇中症,和要不要買多次賠付是一樣的,看個人需求。

買保險是在自己經濟能力承受的範圍內配置合適的方案,首次買保險,預算有限的情況下,需要做一定的取捨,保額、保障內容、保障期限,全都做滿很難。沒有人能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風險,在保費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儘可能選擇更多的保障,覆蓋更多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