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的高俅和历史上的高俅,不敢相信


《水浒传》中的高俅,是一个令大家十分憎恨的角色。他是一个街头小混混,吹拉弹唱百般都会,“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家长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高俅一起玩,所被高俅带坏了。靠踢毬偶然发迹后,他公报私仇,为难王进;故意陷害林冲;私改皇帝诏书,破坏招安;力主并参与剿灭梁山泊。《水浒传》的作者认为“乱自上作”,而高俅被作者作为“上”的代表。

高俅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不过,与《水浒传》的的高俅差别非常大。

在《水浒》中,高俅是与蔡京、童贯、杨戬并列为“变乱天下,坏国,坏家,坏民”的“四个贼臣”的;人们习惯上又把高俅列为“六贼”之一。但是,查一下史书,不论是“四贼”,还是“六贼”,高俅的大名其实都没有列入。

宣和七年十二月,“太学生陈东等上书,数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罪,谓之六贼,请诛之”。

《水浒》中的高俅和历史上的高俅,不敢相信

“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 ‘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言极愤切。”

按《宋史》,“六贼”应是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并无高俅、杨戬二人。关于杨戬,因为他已在宣和三年死去,陈东宣和七年上书,自然无须将其列入了。“六贼”加上杨戬,共七人,《宋史》都有专传:蔡京入《奸臣传》,王黼、朱勔入《佞幸传》,童贯、梁师成、杨戬、李彦入《宦者传》。唯独高俅,仅《宋史·徽宗本纪》有两条极为简略的记载:


政和七年春正月,“庚子, 以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


宣和四年,“五月,壬戌, 以高俅为开府仪同三司。”


除此而外,《宋史》并没有为高俅立传。从他所任太尉等重要职务来推测,高俅纵使是个弄臣,至少也不是劣迹昭著者。

《水浒》中的高俅和历史上的高俅,不敢相信

但《水浒传》中高俅的故事,也不是凭空捏造,而有所本。

宋·王明清《挥麈后录》云:

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 笔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 留以予曾文肃, 文肃以使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元符末, 晋卿为枢密都承旨。时祐陵为端王,在潜邸日, 已自好文,故与晋卿善。在殿庐待班解后,王云: “今日偶忘记带篦刀子来,欲假以掠鬓,可乎?”晋卿从腰间取之。王云: “此样甚新可爱。”晋卿言: “近创造二副,一犹未用,少刻当以驰内。”至晚,遣俅赍往,值王在园中蹴鞠,俅候报之际, 睥睨不已。王呼前来,询曰: “汝亦解此技邪?”俅曰: “能之。”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呼隶辈云: “可往传语都尉,既谢篦刀之贶,并所送入皆辍留矣。”由是日见亲信。逾月,王登宝位。上优宠之,眷渥甚厚,不次迁拜,其侪类援以祈恩,上云: “汝曹争如彼好脚迹邪?”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 自俅始也。父敦复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业进士, 直赴殿试,后登八坐,子侄皆为郎潜延阁,恩幸无比,极其富贵。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恤甚勤。靖康初,祐陵南下,俅从驾至临淮, 以疾为解,辞归京师。当时侍行如童贯、梁师成辈皆坐诛,而俅独死于牖下。胡元功云。

《水浒传》中的高俅故事即脱胎于这则笔记。不过还是有所不同。高俅能得到苏东坡的赏识,说明他还是有些儒雅之气;他得到端王的赏识,固然因为偶然,但似乎也不是钻营的结果;他还不忘苏东坡的提携之情,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劣迹。

《水浒》中的高俅和历史上的高俅,不敢相信

又据宋无名氏《靖康要录》卷七:

“高俅初由胥吏,遭遇寅缘幸会,致位使相,检校三公,不思竭力图报,乃敢自恃昵幸,无所忌惮。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既供私役,复借军伴。军人能出钱贴助军匠者,与免校阅。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诸军请给,既不以时,而俅率敛又多,无以存活,往往别营他业,虽禁军亦皆僦力取直,以苟衣食。”

似乎也就是沾点小便宜。

那么,《水浒传》作者为什么硬要将高俅作为“六贼”之一、把他写得那样不堪呢?自然地把一 个真正的“六贼”换上去,不也可以吗?这个问题现在还无法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