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價黃瓜”引發的“血案”

偶然看到一則關於黃瓜的典故,講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某年冬天,忽然胃口不佳,惦記著來一口水嫩清脆的黃瓜。隆冬臘月,即便黃瓜是當時的普通菜蔬,可那得是夏天才有,大冬天的實在難得,這可愁壞了管事的太監。打發小太監出宮去找,結果尋遍了南京城,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小販,正巧有兩根水嫩的黃瓜。太監出宮買東西也得掏錢,便詢問價錢幾何,小販很牛氣,開價兩根二百兩銀子。太監不幹了,這玩意兒到了夏天滿大街都是,幾文錢一斤,你蒙誰呢?真以為本公公缺心眼兒嗎。小販一看,那好吧,抓起一根擱到嘴裡就嘎嘣吃了,一邊吃還一邊嚷嚷,現在就剩一根了,二百兩銀子一根,多了沒有。太監氣的暴跳如雷,小販卻壓根兒不搭理他,愣是沒把公公當男人。一根黃瓜吃完,小販貌似還不盡興,伸手就要拎起剩下那根往嘴裡塞,太監一看,趕緊奪下,服了您了,乖乖奉上紋銀二百兩,好歹替皇上保留了一根黃瓜過過癮。

初讀感覺杜撰,只是歎服小販的營銷手段,後來一查,原來確有其事,不過故事卻是發生在清朝。大作家金庸的先輩,清朝文人查慎行在《人海記·都下早蔬》中確有記載:“嘗聞除夕市中有賣王瓜(黃瓜)二枚者,內官過問其價,索百金,許以五十金。市者大笑,故啖其一,內官亟止之。所餘一枚,竟售五十金而去。”情節一樣,不過最後那根黃瓜賣了50兩銀子,想想也是咂舌,那時五十兩銀子足夠普通人家兩三年的費用了,堪稱“天價黃瓜”。

古代“天價黃瓜”引發的“血案”

其實,因為古代暖棚很少,夏季平常的黃瓜,到了冬天,還真是身價百倍,讓人高攀不起,因此也牽扯出不少軼事。

《清代野記》裡記載咸豐年間,有安徽桐城舉人方朝覲歲末進京趕考,某天下館子吃飯時,他特意交代僕人:“爾勿亂要菜,京師物價昂,不似家鄉也。”主人吩咐,僕人自然連連點頭。看來這位老兄深知行情,可是結賬時,還是讓他傻了眼,主僕二人一頓飯居然吃了五十多吊錢。方朝覲估摸一下自己也沒敢點貴重菜餚,便以為飯店老闆欺生,大聲斥責道:“爾欺我耶?”飯店夥計連忙回答:“不敢欺,爺所食不足十吊,餘皆貴僕食也。”方朝覲忙喊來僕人對質,僕人忙不迭的喊冤枉,道:“可憐可憐,我怕老爺多花錢,連葷腥都不敢吃,只吃了四小碟黃瓜。”方朝覲問:“爾知京師正月黃瓜何價?”僕人說:“至多不過三文一條可矣。”飯店夥計接過話茬:“此夏日之價也,若正月間則一碟須京錢十吊,合外省制錢一千也。”當時一兩銀子能換兩千多個制錢,四小碟黃瓜就賣了二兩銀子,確實太貴了。

這也是一則因黃瓜引起的“血案”吧。

都知道乾隆皇帝愛享受,享受嘛,無非是吃喝玩樂,吃是第一位的。這位老兄就為了不耽誤冬天吃黃瓜,專門叫人在玉泉山上溫泉處為自己搭建了一座暖棚,冬季種植蔬菜,據說第一年居然種出了七根黃瓜,乾隆龍顏大悅,自己留了兩根,孝敬給了太后三根,剩下的兩根黃瓜給了最寵愛的惇妃,惇妃因為得了兩根黃瓜的賞賜,居然感動的痛哭流涕。當然這七根黃瓜折成銀子估計遠遠不止五十兩了,畢竟在清朝,連乾隆平日吃的雞蛋都能被太監們忽悠到十兩銀子一枚,冬日裡奇貨可居的黃瓜,沒有幾百兩估計下不來。

古代“天價黃瓜”引發的“血案”

其實不僅是黃瓜,貌似不起眼的韭菜也是一樁“血案”的製造者。西晉著名的全國首富石崇與晉武帝司馬炎的舅舅王愷比闊鬥富故事裡,石崇和王愷不僅攀比珊瑚和蠟燭,其實韭菜也是二人攀比的對象。《世說新語》裡記載:石崇在家宴請王愷,居然在大冬天裡端出了一盤青翠欲滴的韭菜末,讓好面子的王愷目瞪口呆,自愧不如。當然王愷不知道的是,石崇其實是耍了點小聰明,把麥苗和韭菜根摻在了一起。不過贏了場面的石崇卻哪裡知道,自己會因一盤韭菜被人記恨,埋下了後來身死的禍根,這恐怕算得上真正是韭菜引起的一樁血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