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清明上河图》中的盛世危机

《清明上河图》,从一幅画的视角管窥千年风云

神秘莫测的故宫博物院,就像一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妇人,一举一动皆成新闻。九十华诞之际,以其压箱底的家当魔术般面世,引得人们趋之若鹜,10万余粉丝被逼成“故宫跑”——排了数小时长龙的人们泄洪似地飞奔至武英殿,遂汇成最盛大的参观人潮。《清明上河图》算得上宋朝社会全息图:城市史研究者眼里,是一幅繁荣如梦的北宋市井图;建筑学家眼里,又是一处巧夺天工的建筑博物馆;交通运输史专家眼里,恰如一幅熙熙攘攘的城市交通画;而在城市商业史学者眼中,从头到尾的琳琅满目,构成了人们心中的欣欣向荣……总之,大宋繁华的一切因子,都可以在此找到注脚的元素。

看历史——《清明上河图》中的盛世危机

《清明上河图》的玄机站在这样一幅伟大的图画面前,没有人怀疑宋朝的伟大。可有谁知道,就是这样一幅为历代后世叫好的太平盛世景象的画作,却暗藏着种种不为人知的玄机。西方学者也无不为中国人的智慧拍案叫绝,奉之为中国的蒙娜丽莎。这幅历朝历代包括皇帝在内的文人仕客们,都百般欣赏的传世精品中间,果真像达芬奇笔下谜团重重的画作蒙娜丽莎一般,暗藏着令人不解的玄机?综合各路专家学者的智慧,玄机大体有六大类——

看历史——《清明上河图》中的盛世危机

玄机一:惊马为何疯跑?画作卷首部位,一匹惊马闯进郊市,似乎给全卷定下了焦虑的音符。有一群出去踏青的官家队伍,其间的一匹白马受惊了,整个画面大部分是牛与驴,很少有马,周围的人很慌张,赶紧过来追它,这个不好的世象,在其他画上一般难找到。不祥和音符。暗喻官民之间的一些矛盾。玄机二:望火楼何以虚设?画作上有一观察周围火情的望火楼,一旦发现哪里冒烟了从便及时行动。紧邻望火楼的两排是官屋,而这里过去是驻扎消防的,现在却变成了饭铺。

看历史——《清明上河图》中的盛世危机

玄机三:船桥险情安在?桥面与道路已经形成了极度的拥挤,画面上,一个文官一个武官却互不相让,船跟桥似乎正要相撞。这些元素透露社会管理逐渐失控。

玄机四:商贾囤粮何为?一艘船正停靠在码头边卸货,米行的牙人指挥着脚夫从船往岸上搬袋装粮食。粮食运到小饭馆,里面却是一些私粮库囤粮之所。事实是,没过几年,汴京粮食就涨了四倍。囤积居奇,到了汴京被围的时候,后来粮价上升到了一百倍。是一个非常不安定的社会状况。

看历史——《清明上河图》中的盛世危机

玄机五:官兵闲散懒惰?时间快到晌午,地铺的那些兵卒们,还躺在地上没有出门,一个个懒洋洋的,他们的头儿还在屋里睡大觉。马都已经喂饱了,却没干事。人浮于事,当时的冗兵冗官冗员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

玄机六:税赋沉重不堪?画里有一税务所,宋代叫场物,百姓进城卖东西要按比例交税。由于收税太多,发生了争执,这个不服,画面上张着嘴巴大喊,脸都涨红了。北宋收税是最高的,特别是纺织品,画面上拉的就是一车纺织品。收税十分认真折射出财政的依赖,而对国家防备却放在一边。

看历史——《清明上河图》中的盛世危机

六大玄机指向同一个主题词——盛世危机。这样的解读初看上去可能有些牵强,但细细揣摩,却不难看出画家的良苦用心,深怀忧患意识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揭示出北宋将亡的种种征兆,而之后的历史走向也与画作的喻意不谋而合。难以理喻的是,这样一幅神作自问世后的近千年间,却一再成为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嘉庆皇帝通过抄家获得了张择端的珍本,如获至宝,珍爱有加。遂命人将其收录在清朝大型文化工程《石渠宝笈》一书内。

看历史——《清明上河图》中的盛世危机

“歌德派”与“缺德派”艺术家历来有两种,一种叫“歌德派”,一种叫“缺德派”。长期以来,《清明上河图》在人们眼里定性为歌德派,但事实上没那么简单。在古代,一幅完整的画不仅仅在于画家画完之后,更体现在同行对此的“呼应”——最好的方式就是题跋,怕是古代文人骚客彼此欣赏的普遍表现方法,以这样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今天看到的古时书画作品,可能作品本身并不大,但“题跋”往往占了很大的篇幅,作品本身和“题跋”一起,方构成了完整,有时可能作品本身并不太有名气,而“题跋”的名气,使作品人气大升。乾隆帝就是一位喜欢“题跋者”,每每他过眼的书画作品,都要留下“足迹”,御笔一挥……后人就从“题跋”中了解作品的历史信息的,有着金元明三朝13家14段题跋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典型一例。

看历史——《清明上河图》中的盛世危机

其实,宋以来紧偎在《清明上河图》画作后的题跋,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已经在不断地提示着我们解读的路径。最为典型的,要数已经裁去的明代邵宝的跋文,内容尤可珍视:“……若城市、若郊原、若桥坊第肆,无不纤纤悉悉摄入乎其中。令人反复展玩,洞心骇目,……但想其工之苦,而未想其心之犹苦也。当建炎之秋,汴州之地,民物庶富,不继可虞,君臣优靡淫乐有渐,明盛忧危之志,敢怀而不敢言,以不言之意而绘为图。令人反复展阅,触于目而警于心,溢于缣毫素绚之先。於戏!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看历史——《清明上河图》中的盛世危机

以“吾愿为真士大夫,不愿为假道学”作为官格言的邵宝,虽19岁即中进士,但对权贵却是毫不畏惧。说白了,在邵宝眼里,一幅《清明上河图》长卷,其实正曲折地表达“明盛忧危之志”——张择端作画时或许未必作此想,然而此画题材的现实主义让后人透过这样的作品,其实是完全可以作此结论的,正如《红楼梦》所警示的盛极而衰的道理一般。当然,也不能就我们今天解读的种种玄机,而怀疑《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与昌盛。

看历史——《清明上河图》中的盛世危机

自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问世后,后世画家多有临摹之作,甚至还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清明上河”题材。据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最为著名的版本要数明代仇英本,还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代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名宫廷画师绘制的清院本。与明清模仿版的《清明上河图》相比,宋代的城市更加自由、开放,也更具商业性格,政府对于城市的治理,更注意主动发展工商业,以期征收到更多的商业税。

看历史——《清明上河图》中的盛世危机

其实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面上,我们也同样可以从若干细节中窥见宋代的“现代”魄力:东京城外的“脚店”(小型酒店)与城内的“孙羊正店”(豪华大酒店),门口都安装着“灯箱广告”:为什么宋朝的酒店要装“灯箱广告”?因为夜间要营业,夜色下,“灯箱广告”闪烁着灯光,显得非常抢眼。就是今天,仍可看出让人羡慕的“现代都市”味道。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独特的朝代,它在政治、军事上衰弱,却在商业上十分繁荣,在科技文化上更是成果斐然。众声喧嚣。就像一篇文章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读一样,围绕着《清明上河图》的是是非非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只是不知道那些热衷于“故宫跑”的人流中,有多少人在乎这些玄机?

看历史——《清明上河图》中的盛世危机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