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融入生活的面具文化

01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威尼斯

我相信無論您是否去過威尼斯,是否看過朱自清先生寫的遊記《威尼斯》,您心中一定有一個自己的威尼斯:

它也許會有一個標籤是水城。曾經是地中海上最繁華的港口,最強大的海上帝國。面積不到8平方公里的威尼斯,卻被117條河道分隔為118個小島。著名的英國史學家羅傑.克勞利在他的《地中海三部曲》裡用了一部書來講述威尼斯的歷史。而今天巨大的商業繁榮已經不在了,人們這樣形容它,

“上帝將眼淚流在了這裡,卻讓它更加晶瑩和柔情,就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

所以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的說法。

威尼斯,融入生活的面具文化

威尼斯,融入生活的面具文化

它也許會有一個標籤是橋。有河就有橋,威尼斯有401座橋,造型各異的橋把被水分隔的這座城,又連成了一個整體。這裡最著名的有二座橋:一座是建於1592年前後利亞德橋,它曾出現在莎士比亞《 威尼斯商人 》中,另一座是總督宮後面的嘆息橋,判決的犯人由此通往後面的監獄,犯人經過橋時常懺悔嘆息,因此得名。

亦舒曾這樣解讀:

“人生就像一座橋,我們自彼處來,往那頭去,一邊走,一邊不住嘆息,因恨事太多。

威尼斯,融入生活的面具文化

它也許會有一個標籤是聖馬可大教堂。始建於829年的聖馬可大教堂,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基督教教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從這裡出發。大教堂是古羅馬藝術、拜占庭藝術、哥德式藝術、文藝復興藝術等多種藝術式樣的結合,雄偉壯麗,美不勝收,無與倫比。

威尼斯,融入生活的面具文化

它也許會有一個標籤是曲折的小巷。

穿行在其中有點像北京的衚衕,不過在這裡,拐個彎就是水,水上一座橋,一不小心就迷失在蜿蜒的小巷之中。

威尼斯,融入生活的面具文化

當然,這裡還有獨樹一幟威尼斯畫派,喬爾喬內、提香等大師用色大膽、生動明快的畫風,影響深遠。還有。。。還有。。。

威尼斯是一座,沒去時,會嚮往,去過後,會難忘的城市。

詩人阿諾·多米尼曾深情吟誦:

“很多很多年之後,當我變得很老很老,說不動話,也走不動路的時候,我會讓我的兒孫們把我送回威尼斯,在聖馬可廣場的某個角落裡擺一把搖搖椅,身邊是溫暖而水一樣透明的陽光,頭頂上空有淡彩色羽毛的鴿群飛過……”

威尼斯,融入生活的面具文化

02

在威尼斯,你一定要有的一件佩飾就是面具

但是我對這裡最深刻的記憶卻是面具。如果你要來,我一定會告訴你,在威尼斯,你一定要有的一件佩飾就是面具。大街小巷裡有很多賣面具的商店和攤位,五顏六色,款式各異的面具一定有一款是你心儀的。

威尼斯,融入生活的面具文化

面具文化,是伴隨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重要文化現象。世界上的每個地區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面具。比如埃及法老圖特卡蒙的黃金面具、非洲的部落面具、貴州的儺戲面具。面具的起源很複雜,早在人類的部落時代,就在當時人類的狩獵、戰爭、祭祀、巫術、圖騰中廣泛存在。而隨著時代發展,面具已經基本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今天我們更多的是在舞臺、戲劇、假面舞會、狂歡節上還能看到各種形式的面具。

威尼斯,融入生活的面具文化

我是去年二月份到的威尼斯,威尼斯的狂歡節就在二月底舉行。這時的威尼斯,不僅街頭有很多賣面具的小販,而且還有很多人身著貴族服飾,帶著形形色色的面具招搖過市,成為街頭一景。

威尼斯,融入生活的面具文化

威尼斯的狂歡節赫赫有名,是全世界四大狂歡節之一。在狂歡節時,當一個人戴上面具,就意味著放下平日的身份,扮演一個全新的角色,也就暫時掙脫羈絆,獲得自由,可以放肆,可以放縱。其實我們都是比利,內心擁有24重人格,只要安全,他們都有可能從心裡走到陽光下,放肆一下。面具讓我們獲得了安全。

威尼斯,融入生活的面具文化

威尼斯的狂歡節歷史悠久,面具作為重要的文化符號在18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蔚然成風。狂歡節時,人們聚在水邊、船上,在整晚的音樂中,戴上誇張的面具,身著奢華的復古服飾,毫無顧忌,肆意狂歡。

詩人拜倫曾經說過:

"忘不了威尼斯曾有的風采:歡愉最盛的樂土,人們最暢的酣飲,意大利至尊的化裝舞會。"

威尼斯,融入生活的面具文化

03

面具是威尼斯人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不同於其它地區,對於威尼斯人而言,面具有著不同的意義,絕不僅是狂歡節時的道具,而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威尼斯人佩戴面具的傳統可追溯到13世紀。最早是由威尼斯上層貴族開啟的。貴族們為了能夠混在普通人中,出入劇場、賭場,而戴著面具出行。面具不僅方便了貴族,其實也方便了百姓。因為平時,普通人遇到貴族需行禮致意。但戴上面具就可以暫時拋開繁文縟節,大家平等的相處,暫時填平了社會地位的鴻溝。

威尼斯,融入生活的面具文化

到了18世紀,面具已不再是貴族的專屬,戴面具出門成為很多威尼斯人生活中的習慣。據考證,一年裡有大半年時間,威尼斯人幾乎整日佩戴面具。 約翰遜在《威尼斯的匿名者:安寧的共和國面具》一書中介紹,18世紀,面具出現在各種公共場合,貴族們戴著面具接待外國使者,來自各階級的威尼斯人戴著面具到劇院聽歌劇、看戲劇,或參加舞會。除了正式場合外,餐廳中隨處可見戴著面具的顧客。

威尼斯,融入生活的面具文化

威尼斯,融入生活的面具文化

當時主要流行兩種面具,婦女佩戴的是一種名為moretta的面具,這種面具可以遮蓋女性面頰,而男士則佩戴名為bauta的面具,鼻子下方如鳥喙一般突起,方便說話和就餐。

威尼斯,融入生活的面具文化

威尼斯,融入生活的面具文化

這是我在威尼斯遇到一對父女。父親帶著小女兒,身著華服,頭戴面具,從建於1592年利亞德橋上走過,頗有古風,讓人恍惚間穿越到了18世紀的威尼斯。

光陰隨著地中海的海水潮漲潮落而一去不回,但面具文化依然留存在威尼斯人的生活裡,如果你到了威尼斯,不妨戴上面具,走過一條條曲曲折折的小巷,跨過一座座高高低低的小橋,你也許會迷失在亞德里亞海微鹹的風中,威尼斯縹緲的霧氣裡。

(文中的照片,都是我去年二月在威尼斯街頭拍攝的,那天霧氣很大,但是依然可以領略到這個城市很美,面具很美,人也很美,祝願在疫情中,這裡一切都還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