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唐順之打消對名節的顧慮,踏上抗倭之路?

唐順之是明朝儒學大師,軍事家、散文家、民族英雄,曾經親自率官兵在海上擊敗倭寇,是一位抗倭英雄。明朝嘉靖年間的抗倭鬥爭,成就了許多之前仕途不如意的人,這其中最閃耀的莫過於戚繼光和俞大猷,他們兩人堪稱抗倭雙壁,並稱為"俞龍戚虎"。除了這兩人,還有一位抗倭英雄,如今很多人都不知道,但他卻是當時對倭作戰中戰績極為突出的一個。

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唐順之打消對名節的顧慮,踏上抗倭之路?

第一,唐順之出山是為了重登仕途,繼續自己的仕宦之路。

李開先在《荊川唐都御史傳》中雲:"第言行止非人所能,聽其自至而已。兩次復書,總是愧護。……其意必以為年且長矣,不際此一出,後恐無時。"可見李開先認為唐順之之所以不顧時議出山,是因擔心如拒絕趙文華的援引,恐怕日後沒有機會再次步入仕途。

第二,唐順之受嚴嵩的脅迫,不得不出山。

《唐順之與明代抗倭鬥爭》一文認為"嚴嵩的威逼,使唐順之感到極大的壓力。順之經過一番猶豫推託,最終於嘉靖三十七年再度出山,赴京述職"。

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唐順之打消對名節的顧慮,踏上抗倭之路?

第三,唐順之出山之舉是受"亢奮"情緒的導引,是對自我壓抑的一種反抗。

《關於唐順之晚歲之出》一文認為:"自虐式的修煉與無視'公論'的一'出'之間,無疑有某種聯繫;後者被作為了對壓抑(包括自我壓抑)的不自覺的反抗,也未可知。出山後短暫的軍旅生活中表現出的亢奮(病態的激情)也可為佐證。"

嚴嵩的威逼應對唐順之的出山選擇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並不能成為決定唐順之出山的關鍵因由。如果是被迫出山,那麼出山後的唐順之定然會表現出頹喪和壓抑的情緒。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唐順之在出山之後,特別是在抗倭戰場上的整體情緒是昂揚積極的。

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唐順之打消對名節的顧慮,踏上抗倭之路?

"我們並不否認促使一個人做出重要人生選擇的動因是多方面的,但對於一位"行峻志剛"的士人而言,他人生道路的選擇往往並不由情勢利害所決定,而主要是出之於自身人格及相應人生價值觀的導引,這正是士人有別於其他群體的特殊精神所在。

當我們追尋歷史上一些優秀士人獨特人生選擇原因時,往往會發現這些選擇背後隱伏著強大的人格支撐,儘管他們的行為也許在世人眼中有些不合時宜。如文天祥"死忠"的人生選擇背後是對"正氣"人格的堅守,于謙"粉身碎骨"的人生選擇源於他對"清白"人格的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