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甘肅大才子,去世後,宰相、狀元為他寫墓誌銘,只為一件事

趙時春:從隴原走出明代八大才子

一段嘉靖才子趙時春的故事,已在華亭山溝中隱藏了數百年之久。趙時春這位明中期從甘肅走向全國的才子,被人們稱為嘉靖八才子之一,有:“宋有歐蘇,明有王趙”之說。


甘肅大才子,去世後,宰相、狀元為他寫墓誌銘,只為一件事


趙時春畫像

暮秋時節,我們來到平涼華亭。在高山峽谷間,在紅葉和綠樹間,尋找有關趙時春的傳說和故事。掀開暮秋的層層霧靄,我們也看到了嘉靖才子的坎坷人生和無奈歸宿。

八大才子

趙時春,字景仁,號浚谷,平涼人。因而我們的尋訪之路就從平涼開始了。暮秋時節,果香四溢。一路上,山山岔岔能看到掛在枝頭的紅蘋果,淡淡的蘋果清香,給我們的尋訪之路增添了不少的話題。

趙時春出生於1509年。同所有的名人一樣,少年時趙時春就聰明過人,14歲考上舉人。四年後,也就是嘉靖五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考取了第一名,被選為庶吉士。

平涼街頭繁華似錦,來來往往的人流車輛,增添了塵世的喧囂。置身其間,實在讓人無法想起這塊土地上曾經走出過一位聲名顯赫的才子。趙時春在平涼的名氣很大,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平涼曾經出過一位“都堂”。


甘肅大才子,去世後,宰相、狀元為他寫墓誌銘,只為一件事


我們穿大街走小巷,尋找著有關趙時春的點點滴滴,可惜沒有找到多少。對於趙時春的家鄉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平涼南郊浚谷(今平涼城東門坡)人;第二種說法是在華亭河西鄉瓦坊村剡家溝。

考中進士後,趙時春就被任命為戶部主事,後轉往兵部擔任武庫司一職。官場中流傳著:“武選武選,多恩多怨;武庫武庫,又閒又福;車駕車駕,不上不下;職方職方,又窮又忙。”的順口溜。顯然,武庫是一個舒服而清閒的崗位,工作之餘,他和李開先、王慎中、唐順之、陳束、熊過、任瀚、呂高七人經常在一起,相互酬答,研究學問,探討書法,人們將他們稱之為“嘉靖八才子”。

趙時春考中進士時,正是嘉靖皇帝當大明王朝的家。這位崇尚道教的皇帝固執而多疑,朝政混亂不堪,權臣當道。在這樣的時代,步入朝堂,其仕宦生涯註定會被風險所包圍。

尋蹤河西

在平涼沒有停留多久,我們就直奔華亭縣城了。因為幾位華亭的朋友提供線索說,趙時春的大部分活動都和華亭有關,我們在華亭應該能尋找到他最後的蹤跡。

在華亭縣城我們找到了一個長期研究華亭地方文史的朋友張鳳銀,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尋訪了專程來到了華亭的河西鄉,那裡是趙時春出生地。


甘肅大才子,去世後,宰相、狀元為他寫墓誌銘,只為一件事

河西鄉,趙時春多次來往的地方



河西鄉距離華亭縣城大約30公里。出縣城,翻越一座大山,就到了山寨鄉,順著通往寧夏涇源縣的公路前行,不多久就到了河西鄉。這條路自然非常便捷。可惜的我們卻不幸運,華亭縣城的大橋正在維修中,眾多的車輛只能從便道上蝸牛而行。等候了20分鐘,我們決定繞道而行。於是,我們出縣城向東而行,過雙鳳山隧道,經李家塬,穿稞老灣梁隧道,走馬峽後,拐入通往山寨鄉的公路,那裡有一條山間公路可以直達河西鄉。

起初的順利讓我們沾沾自喜,事實證明,繞道並沒有節省時間,相反卻又先後遇到了兩次波折,浪費了不少的時間。先是一輛農用車堵住了我們的去路,後來又遇到了修路,只好再次繞道。我們尋訪的行程似乎和趙時春的仕宦之路一樣,充滿了坎坷。

短短20多分鐘的行程,整整花去了近一個小時,等到河西鄉時已經快4點鐘了,我們才到河西鄉政府門口。

仔細說起來,趙時春的為官生涯並不長。前前後後也就七八年時間。他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衝突不斷。官場有官場的規則,趙時春缺乏應有的手腕,往往是書生意氣似的指斥方遒,這樣做的結果自然為官場所排斥。


甘肅大才子,去世後,宰相、狀元為他寫墓誌銘,只為一件事


嘉靖五年考中進士後,到嘉靖三十五年回鄉聽調,整整三十年的仕宦生涯中有大部分的時間在家。第一次是嘉靖五年考中後嘉靖九年被削職為民;第二次是嘉靖十八年,趙時春被起復,嘉靖十九年十二月趙時春上書,被貶,僅僅才一年三個月。

嘉靖三十二年,趙時春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雁門三關、巡撫山西。山西地處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接合部,明政府和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進行拉鋸的地方。趙時春到了山西,他想幼年領軍打仗的理想可以實現了。他寫了《禦寇論》說:自己也慷慨負奇氣,善騎射。在山西任上,他曾經多次對人說:“使吾領選卒五千,俺答、邱福不足平也。”

這年九月瓦剌部族入寇神池、利民等地。他率領馬步前往迎敵,到廣武后。接到情報說,敵人有2000餘騎,距離廣武兩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聞聽此消息後,趙時春急於立功準備立即出擊,武將李淶固勸阻,趙時春不聽,反而說:“賊知吾來必遁,緩追即不及。”


甘肅大才子,去世後,宰相、狀元為他寫墓誌銘,只為一件事


趙時春一意孤行,率領人馬前行到大蟲嶺,敵人伏兵四起,明軍倉促迎戰不敵,大敗,倉皇之下趙時春逃奔到了一個烽火臺下,守臺的士卒用繩子把他吊了上去,才得以倖免。武將李淶戰死。趙時春的悲劇實際上是明代整個軍事體制的悲劇,明初朱元璋為防備武將造反,規定以文御武,也就是戰場上文官統領武將,而武人的身份又非常低,他們正確的決策,往往得不到採納。而有決定權的文官卻沒有實戰經驗,能紙上談兵就已經不錯了。

儘管趙時春一戰而敗,但在當時將帥避寇不擊的情況下,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朝廷評論說:“其忠勇可嘉,而沉著不足”,《明史 趙時春傳》中說“時春功雖不就,天下皆壯其氣。”

戰後,趙時春被解除了官職,讓他回鄉聽調,從此離開了官場。

理想與歸宿

在河西鄉,張鳳銀找到了熟悉當地情況的朋友,聽說我們是尋訪趙時春故里的,這位工作人員一臉的茫然。讓人有些此地“空餘黃鶴樓”的惆悵。有關材料記述,趙時春的故里在華亭河西鄉剡家溝。


甘肅大才子,去世後,宰相、狀元為他寫墓誌銘,只為一件事


聽我們說道了剡家溝,鄉政府的朋友說這個知道,就在瓦坊村對面的山溝裡。河西鄉瓦坊村所在的位置正好是兩山相夾的川地。說起趙時春來人們都比較迷茫。順著瓦坊村對面一條路,一直向大山深處走去,就是被認為是趙時春的出生地的剡家溝了。

華亭縣政協的資料表明,趙時春出生在平涼府白巖裡剡家溝,即今天的華亭縣新莊村瓦坊村火家溝。白巖裡以面臨白巖河而得名,清末,白巖河被改為北面河。然而在河西鄉沒有火家溝,相反卻有一個剡家溝。後來查閱資料發現,應該是剡家溝。火家溝一說,或許是印刷錯誤。鄉政府的工作人員說,剡家溝距離鄉政府不太遠,村裡只有一戶人姓趙,自然也就沒有什麼遺蹟了。

趙時春回鄉聽調後,並沒有在平涼城裡做過多的停留。嘉靖三十五年,平涼麵臨大旱,他受華亭縣王縣令的邀請,組織鄉親們修築了一條長達十多華里的惠民渠,同時還幫助窯工改造燒窯技術,將隴上窯的燒製水準推到了頂峰。


甘肅大才子,去世後,宰相、狀元為他寫墓誌銘,只為一件事


自古以來,中國文人恪守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事準則,趙時春也是按照這個準則行動的。奈何謀劃失當,《明史》中評論說:趙時春將略自命,一出輒躓。夫危事而易言之,固知兵者所弗取乎。

或許隱居鄉間的他,等待著再次調回。可是朝廷已經忘記他了。爭權奪利的大佬們自然是顧不上,一位西北鄉間的前官員了。所謂的回鄉聽調,當初只不過是安慰他的一句話而已。

對於趙時春的去世年代,也有兩種說法。有人認為趙時春是在嘉靖四十五年去世的,這是依據他的一首詩作出的推斷。也有人依照趙時春去世十五年後,徐階寫的《趙時春墓誌》墓誌記載,他去世的時間是1566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七。對於他的死因,人們的說法也是各不相同。有一種說法是,趙時春在這年的臘月二十七,被兩個入室盜竊的蟊賊所害。

關於他的最後歸宿,有人認為是在平涼城南文家原的祖塋;而另外的一種說法是,趙時春最後埋葬在華亭硯峽,至今華亭硯峽還有不少他的後裔,家中供奉著“都堂”祖先。文革前硯峽鄉政府後門的北坡上還有石人石馬。


甘肅大才子,去世後,宰相、狀元為他寫墓誌銘,只為一件事

剡家溝遠眺


趙時春讀書善強記,文章豪肆,與唐順之、王慎中齊名。著的《趙浚谷集》十六卷與《平涼府志》,均被列入《四庫總目》得以傳世。

無疑趙時春是一個充滿了理想的人物,但在皇帝迷戀修道,朝臣權臣當道的情形下,要幹出一番事業來是非常難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是充滿了矛盾。

返程的路上,茫茫關山,紅葉似火,人們為顯而易見的風景感嘆,可是誰又知道,這大山深處,曾經是一位才子的家園。


甘肅大才子,去世後,宰相、狀元為他寫墓誌銘,只為一件事

明代隴上窯出的白瓷碗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您的讚賞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